語文課文《挑山工》課堂點評
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重點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語文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課文《挑山工》課堂點評,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雖然以前沒教過《挑山工》一課,但今天通過看武瓊老師執(zhí)教此課,對閱讀教學如何實現新課標又有了進一步的思考。
一、語文教學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首先體現在導課,由一個工字組詞,告訴學生組詞的方法,可以將工字放在前組成工人、工廠,又有將工放在后,組成礦工、民工,也可以按工種組詞,如紡織工、環(huán)衛(wèi)工最后很巧妙地揭示了課題,理解了課題,做挑東西上山之類工作的人叫挑山工。既提示了課題又教會了組詞方法。其次體現在學法指導上,如折尺型讓學生用筆畫,展示比較、圖文結合,找出誰畫的與原文所寫的一致,教會學生將課文的文字讀成一幅幅的畫面。讀別人的文章時,要尊重別人的勞動成績,讀準確便于理解課文意思。再次,教為什么走折尺型線時,教者啟發(fā)性的設計,使學生明白挑山工很辛苦,我們應學習他們這種吃苦耐勞的精神,更應學習他們從工作實踐中總結經驗,尋找解決問題的做法。這段學習教者還鼓勵學生用欣賞的語氣讀文,把自己獨特的感受批注在書上,以提示自己這樣的學習才是有效的。武瓊老師的這節(jié)語文課,給我一種感覺不是為了教而教,學生也不是為了學而學。她把學好語文應具備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情勵學,以趣激學,調動參與,啟迪創(chuàng)造,注重內化,求精求清。可見教者的語文素養(yǎng)極高,值得我們后輩學習與借鑒。
二、課內與課外有機結合貫穿在教學中。如講挑山工挑什么這個問題時,除了課文交待的挑石板鋪路,武老師還告訴大家現在有索道了,雖不用我們游客一步步登臺階爬山,但建索道需要的材料、設備也是挑山工一擔一擔從山下挑上來的。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更突出挑山工的偉大。
三、課上師生關系平等、民主、和諧。武老師的年齡大約有40多歲,但一點不顯得與學生有什么代溝。教者的情感投入必定換來學生的尊重與喜歡,激發(fā)了學生興趣。
四、注意培養(yǎng)學生構建網絡化評價體系。充分體現課堂以學生為主體,通過自評、互評、師評,最終達到對文本的深入理解。只可惜,時間有限,第二課時沒能看到,因此對本課的總體設計還是很不了解,評價也許有不周全之處,望同仁提出寶貴意見。
【語文課文《挑山工》課堂點評】相關文章:
課文《挑山工》教學設計10-01
教師課堂上的激勵點評語大全07-03
《挑山工》優(yōu)秀教學設計07-03
北京高考語文作文試題點評11-14
語文課文練習題12-20
語文論文之感悟語文課堂05-21
語文課文練習題(15篇)12-22
語文課文練習題15篇12-21
小升初語文課文復習資料總結10-21
語文課文《觀潮》知識點歸納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