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學說思想是什么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者,他認為宇宙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道所 產(chǎn)生,道是世間萬物的起源。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老子的學說思想是什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老子的學說思想介紹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者,他認為宇宙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道所產(chǎn)生,道是世間萬物的起源。老子所說的道并不是實實在在存在的物體,而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
它是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的一種東西,是超越一切有形事物的得最高自然規(guī)律。它無形,卻又孕育了眾生萬物。老子學說用天道自然的觀點代替了我國自古以來有神論的觀點。老子學說以“無為”為核心。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在遵循著的規(guī)律是:事物內部不是單一的靜止的,而是復雜的變化的。所有事物都有陰陽兩級,是陰陽的同一體。因此老子思想中的“無為”不是以“無為”為目的,其目的是“有為”,因為先前的“道”所說“無為”和“有為”是陰陽兩級,會相互轉換。
老子提倡無謂寡欲,要減少自己的私欲,達到無欲無求的境界。老子學說在后朝的更替中不斷的發(fā)展。漢朝時有學者根據(jù)老子的思想提出安定人民生活,讓人民得到充分休息的政策。不僅如此老子的學說在后世的總結的基礎上不斷的壯大發(fā)展,成為中國本土的一大宗教信仰——道教。
老子學說是受當時的特殊的社會背景影響。老子時期各國征地不斷,硝煙彌漫在華夏大地之上,統(tǒng)治階級迫切的想要穩(wěn)定社會秩序,保護自己的封地和子民不受硝煙的迫害。所以老子主張小國寡民的治國理念。讓人們可以遠離戰(zhàn)爭的的摧殘,順應規(guī)律調養(yǎng)身心。
老子的道具體指什么
《道德經(jīng)》中的第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币馑际,能夠用語言所表達出來的東西就不是永恒存在的東西,也就是說真正恒久存在的東西是不可能用語言能夠表達出來的。
《道德經(jīng)》第四十二章第一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边@句話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論思想,主要意思是萬物是從“道”中衍生,道生太極,太極生陰陽兩級,陰陽兩級生三才,三才生萬事萬物。老子雖然沒有非常的具體的指出一二三分別代表的是什么具體的事物,但明確的指出了宇宙世間的所有物體都是由道所衍生出來的,這個產(chǎn)生的過程由簡單到復雜。
老子所謂的“道”也可以說是相對應的,就像人,有生死,有輪回,萬物也一樣,都是相對應的。所以老子嘴中的“道”都是化無形為有形,有形化無形,若有若無,一切都要看你怎么想,“道”是千變萬化的,所以“道”里面蘊含著很多力量,只要人們堅持無為的原則,什么事情就都能做的很好。
如今許多研究老子思想的大家們普遍認同一個觀點:認為老子思想中所說的.道,是指自然界運轉變化的規(guī)律,例如星系的運轉,日月的交替,天氣的變化,二十四節(jié)氣的變化,人的生老病死,禍兇福吉等等。這些規(guī)律廣泛存在宇宙自然中,人們只能被動的順從這些自然規(guī)律,而不能妄想打破這些自然規(guī)律。
老子弟子的簡介
文子是道家的開創(chuàng)者老子的弟子,也是道家學派的著名代表學者之一。他曾著錄《文子》九篇,與孔子幾乎同時,其作品享班固等名家盛贊。他被世人尊稱為太乙玄師,常年游歷各國,通曉四方地理。群山峻嶺君臨之間盡是他的足跡,他的思想隱藏在無數(shù)角落里。
他還是著名的越國大夫范蠡的師傅,親自授予其七條妙計,在其佐越王勾踐時,僅靠五計便助其成功復國,成就一番風云偉業(yè),千古流芳。由此可見其思想境界高遠,深邃。其人,舉止飄逸,性格瀟灑,大隱于深山峻林之中,頗有仙人之姿。
尹喜,關尹子,世人多稱其為文始先生,名號為文始真人。從小,他酷愛研讀古籍史書,擅長歷法占卜、天文觀察,據(jù)史稱,既可知前世亦可知未來,生世傳奇。平日,不喜功名利祿,不曾為五斗米折腰,清虛自守,堅持心平體正,堅持貫徹道家的清靜無為、順其自然的價值觀。他是道家學說最早的傳播者,他的思想備受名人大家推崇。道之隱者即仙靈,沒有華服,沒有豪宅,物質生活可以說是清寡,但一身正氣灑脫,看世界自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以世俗喜而喜,不以世俗悲而悲,事物發(fā)展自有其一套規(guī)律,事物順其而然就好,不強求,不將就,不勉強,精神生活可以說是十分豐富,心中自有一片桃園。
老子的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可以說出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稱,不是永恒的名稱。中國人的真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這種態(tài)度不利于科學的發(fā)展。
2、“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來源于人的永不滿足的探索與創(chuàng)造精神,倘若象小農(nóng)社會“小富即安”,滿足于“三分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進取精神沒了,那么民族的前景也就堪憂了。
3、“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在人治社會,人權、個人財產(chǎn)權皆不受保護,災禍不期而至,所以,智者勸戒世人韜光養(yǎng)晦,功成身退。
4、“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它一方面表現(xiàn)了國人的不競爭心理,另一方面不爭小利而得大便宜,表現(xiàn)了國人的狡猾謀略。
5、“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中國的學問多是“玄學”,不是科學。
6、“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此話意即:知道雄大的一面,但自己謹守雌弱的一面;知道光彩的一面,但自己安于暗昧的一面;知道榮耀的一面,但自己寧守卑辱的一面。中國人以柔克剛,太富有計謀了。
7、“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人治社會,注定了人際關系復雜,注定了修身處世學問深厚。
8、“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人治社會一切無保障,為了保護自己,不為天下先,可以理解;但在現(xiàn)代文明社會,中國人就應當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
9、“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懷玉”–––––––老子此話的意思是,了解我的人太少了,能效法我的人更難遇到。因此,圣人往往是穿著粗衣,卻懷揣著美玉,有貨不能為人所識。的確,老子提出以柔克剛、無為而治,很少有人能理解,尤其是接近于自由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無為而治思想僅為統(tǒng)治者暴政過后的與民休息政策的依據(jù)。
10、“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意即挫掉銳氣,超脫糾紛,含斂光耀,混同塵俗。昏昏噩噩的中國社會把人的生氣、個性、菱角和創(chuàng)造性全要磨滅、消解。
11、“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报C––––––中國人有點小聰明,于是統(tǒng)治者竭盡心智折騰老百姓,何知摒棄個人智能,發(fā)揮法治、市場的作用?更多老子名言敬請關注古典文學網(wǎng)的相關文章。
12、“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意思是,要統(tǒng)治人民,就先用言辭表達對人民的謙虛;要領導人民,就必須將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梢,封建統(tǒng)治者總是在利用人民、欺騙人民。
13、“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后,必有兇年”–––––––中國乃戰(zhàn)爭之國,伏尸千里,流血成河,成為每一朝代興起、每一次接班人之爭的必然。中國人幾千年悟不出如何使政權平穩(wěn)過渡的辦法,這是我們的智力的缺陷。
14、“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中國歷來兵權最重要,“槍桿子里出政權”,而不是“選票箱里出政權”.有了槍桿子,統(tǒng)治者則應自覺克制不濫殺,恬淡為上,因為沒有法制約束。
15、“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此類似于市場經(jīng)濟的思想可惜很少有人能理解,歷代統(tǒng)治者只知擾民,只知私欲膨脹,老百姓怎么能富裕、樸素呢?
16、“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中國人于瑣事有防患于未然的本領,但于防止政治侵害、腐敗,保護自己的人權方面卻沒有這樣的智慧。
17、“治大國,若烹小鮮”–––––––意思是,治理大國的道理,與炸一條小魚的道理一樣貴靜,不可折騰。
18、“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人治社會一切隨人的喜怒哀樂變化無常,禍福不測。
19、“無名,天地之始(開始);有名,萬物之母(根本)”––––––有人說,“無名”是宇宙大爆炸前潛在的物質,“有名”是原始的物質,大爆炸后形成萬物。中國人天才地揭示了宇宙生成論。不過,中國的學問都是原始的、模糊的、坯胎狀的,幾千年都沒有發(fā)展。
20、“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天下人都知道怎樣才算美,這是壞事;天下人都知道怎樣才為善,這是惡事)–––––––老子憧憬的是人們不辯美丑、善惡的渾沌之世,這是倒退的思想。
21“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說,圣賢高人處事應當以無為為要領,教化人民應當以不言為準則)––––––––無為成為絕對的準則,就不對了。人文科學新定律:現(xiàn)代社會既要無為(市場經(jīng)濟),又要有為(實行法治)。
22、“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生養(yǎng)了萬物,但不居為己有;做了事情,但不恃功自傲;大功告成,但不坐享自居;正因為不居功,所以功績不會失去)––––––––功成身退,是中國人的保身之道。說明人治社會是多么的兇險和莫測。
23、“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不推重有賢才的人,免得人民競爭;不看重難得的貨物,也就無人偷盜;不使人看見可以引起欲的東西,民心也就不會被攪亂)–––––––老子消除紛爭的辦法不是制定規(guī)則,進行引導,而是消除人們的欲望,返回蒙昧時代。
24、“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復,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所以,圣人治國,要簡化人民的頭腦,填飽人民的肚子,削弱人民的志氣,強壯人民的骨骼,永遠使人民沒有知識、沒有欲望)––––––這種愚民的理論在孔子、莊子、韓非子、孫子那兒都能看到。
25、“為無為,則無不治”(按無為的原則辦事,沒有不成功的)–––––––君無為,臣民有為,所以“無不治”.老子真是高明、詭秘的人!
【老子的學說思想是什么】相關文章:
關于著名思想家老子的介紹01-26
孫臏的主要思想是什么10-13
關于老子的名言12-17
關于老子的名言警句12-17
老子的智慧國學經(jīng)典06-30
著名人物康有為的思想是什么01-27
著名思想家墨子的著作是什么01-20
老子的名言警句6篇01-20
帛書老子校注國學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