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水車情依依經(jīng)典散文
一次下鄉(xiāng),在一個偏僻的丘陵地區(qū),看到一戶人家仍用手搖水車車水,覺得好奇。這一男一女大概是夫妻倆,他們手杵車拐,一推一拉,節(jié)奏和諧,隨著“呼嚕呼!钡捻懧,水嘩嘩地從塘里流淌到農田,滋潤莊稼。面對此情此景,仿佛又回到五十多前在鄉(xiāng)下車水的情形,這是我記憶中的一幅優(yōu)美的“農耕圖”。
我老家的村子在紅楊南面的一個山畈邊,村名叫生鐵沖。村名的來歷未曾考證,不知是否祖先從涇縣遷徙來到這里墾荒時,挖到生鐵而取名。這里屬半山半圩地帶。每逢春夏之際,草長鶯飛,花紅柳綠,蝴蝶飛舞,蜜蜂嗡嗡,黃鸝喳喳,紫燕呢喃,田野山水美景如畫,真的成了一首首點綴著煙雨樓臺與小橋流水的唐詩宋詞;一幅幅浸染著拱橋碧潭與山丘迭翠的丹青水墨。不過,每逢干旱時,干渴無奈的莊稼,就昂首翹盼著雨露甘霖。這時,水,對這些莊稼們是多么重要!農人們不負眾望,有的扛著水車,有的手拿車拐,三三兩兩,一幫接著一幫,各自走向塘壩邊,安裝好水車后,即開始了沒日沒夜的緊張車水戰(zhàn)斗。
我們家鄉(xiāng)的水車(家鄉(xiāng)人車讀音ca),因為車筒里有形同龍脊骨的車葉子鏈,人們就管它叫龍骨水車。這是古代最先進的排灌機具,一直沿用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農耕時代,它可是古老農具中科技含量最高、結構最復雜的一種先進農業(yè)機械了。龍骨水車一般有三種:一種是以牲口為動力的,一種是用人腳為動力的,還有一種則是以人手為動力的手搖水車。在我們家鄉(xiāng),主要是用后一種。車頭的兩頭分別安上一大一小的轉軸,轉軸上裝上一顆顆“齒輪”,將車槽里的鏈板套在“齒輪”上。這種手搖水車相對要簡單一些,體積也小些,一人就可以扛著走;同時安放也方便得多,一頭放在田缺里,另一頭放在塘、壩里,車兩邊各插一根棍棒,用繩子兜著車底,繩子兩頭分別系在車兩邊的棍棒上,并根據(jù)水位高低隨時升降。這是一種最先進、流傳最久遠的農用水車,千百年來一直沿用,結構沒有什么變化,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農村生產(chǎn)隊大集體時在江南農村還能見到,一般生產(chǎn)隊有十多架。這些水車絕大多數(shù)是解放前家庭條件好一點的人家的,解放后由生產(chǎn)隊折價征收歸集體所有,也有生產(chǎn)隊后來請木匠加工制作的。遇干旱時隊里派人將水車馱出去,車水一般兩人一班,用車拐套在曲柄轉軸上帶動龍頭、龍骨、車葉轉動,把一斗斗水從河、壩里“車”上來、送進田地里。
水車時的風景真引誘人,水車與田野為伍、綠水為伴,它用愛的甘露澆灌田野、滋潤莊稼,田園風光因此而美麗,農村色彩因此而斑斕。迷人的水車吸引著我,我放學回家,常常去看大人們車水?粗嚿蟻淼乃亓飨蛱镩g、流向四方,覺得這水特別白亮,特別清澈,特別涼爽。在水車的悠悠運轉下,塘里的水居然“水往高處流”,這真是另一種奇觀啊。小時候出于好奇,一個星期天,跟著大人去玩,趁他們休息,我也拿起車拐試著車車看。手搖水車車水時,不光是用力,還要掌握車把運轉到一定位置的用力巧勁,如果不懂技巧,車拐往前推的時候容易掉下來,人就會往前趴倒。我因為不懂這些技巧,另一人拉的時候,我使勁一推,結果車把掉下來,我整個人一下趴倒在水里。讀初中的時候,每當放忙假或暑假,在生產(chǎn)隊勞動時,就學著和社員們車水了。從學校畢業(yè)回到家鄉(xiāng)在生產(chǎn)隊勞動時,又參加了幾次車水,由于吸取了教訓,變得稍微內行一些了。為了統(tǒng)籌協(xié)調勞力,車水時一般一男一女搭配,或壯勞力和半勞力搭配,這樣人力才能調配開。開始因怕我車水不內行,第一次便讓我和一個整勞力一起車,這樣邊干邊學,配合得蠻好。因我基本掌握了技巧,后來便讓我和一個女青年一班,因她也是從未車過水,車起來很費勁。這次我卻當起了師傅,我教她車水用力要勻,車拐轉到下面時要用力拉,拉過來后快到上面時用力稍輕,這時由另一人用力拉,這樣周而復始,整個水車就能勻速、正常運轉。
那時農村雖窮、農民雖苦,但車水時的`心情是歡快的、愉悅的。在徐徐清風中、融融艷陽里,車水人赤腳站在田里,一斗斗水順著水車撥子的轉動而流進田里,渾身清涼爽快。他們聞著泥土的絲絲氣息,吸著莊稼的縷縷清香,一邊閑聊著農事新聞或家長里短,一邊欣賞著大自然的景色,一邊唱著車水歌,看著河、壩中之水源源不斷地車上來、流出去、進農田。流進農田的是河水,流入心田的是喜悅。水車車出的不僅是清清的河水,更是收獲累累的希望。
一年中,水車使用一般始于春末之時的水稻插秧季節(jié),止于夏秋之交的水稻成熟時機。這幾個月中,鄉(xiāng)村的田野由于水車的運作,詩情多多,畫意濃濃,空氣里到處彌漫著河水的氣息,風聲里不時摻和著水車的轉聲,水田里久久傳來了陣陣的蛙聲……歡快的水車轉動出了一道道多么鮮活的鄉(xiāng)村風景。
龍骨水車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生產(chǎn)實踐和集體智慧的結晶,對解決農村排灌問題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由于龍骨水車結構合理小型實用,所以能一代代流傳下來。直到近代,雖然隨著農用水泵的普遍使用?它完成了歷史使命,悄然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在我們老家鄉(xiāng)下特別是僻壤山區(qū),現(xiàn)仍然還保存著少量的龍骨水車以備急時所需。水車,可謂是舊時農村的一個倩影,一曲村歌,更是一首農耕文明的史詩。歷經(jīng)過千百年的春風秋雨、曾經(jīng)為農業(yè)生產(chǎn)作出過重大貢獻、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結晶的水車,在現(xiàn)代化的巨輪作用下,一去不返,那吱吱呀呀的水車聲早已埋沒在現(xiàn)代化的隆隆的馬達聲里了。然而,已成農耕歷史、已為農具符號、已作為文化元素的水車,它那古老而美好的形態(tài),在我腦海的藏庫里,還能清晰地找到它的記痕。
【昔日水車情依依經(jīng)典散文】相關文章:
依依楊柳情散文06-23
楊花柳絮情依依散文03-07
昔日夏至的散文03-28
昔日戀人散文07-02
昔日情初中生作文09-10
水車咿呀散文05-28
水車隨筆散文05-18
昔日散文隨筆05-26
聚也依依散也依依的散文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