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信息技術推動歷史學科的自主學習分析
一、信息技術推動多媒體教學不斷改進
時代發(fā)展促進科技進步,同時也不斷地推動教學方式的更新。隨著信息技術日益發(fā)展,信息流通更加頻繁。傳統(tǒng)的多媒體教學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弊端,集中表現在學生日益增長的信息量和傳統(tǒng)課件等設備無法滿足之間的矛盾。在傳統(tǒng)多媒體教學備課過程中,教師按照自己的設想,廣泛搜尋資料,制成課堂課件。教師盡管可能執(zhí)教幾個班級,但備課資料基本上是一致的。但隨著網絡技術的進步,學生已經不滿足于教師設定的固定課件和影像,更加希望能夠自己運用網絡技術開展自主學習。
二、信息技術背景下開展歷史自主學習的理論依據
在教育部制訂的初中歷史課程 標準中就提出:“要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利用多媒體、網絡組織敦學,開發(fā)和制作歷史課件.開展歷史學科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在高中的歷史課程標準中,也提到要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在更大的范圍內共享高質量的救學資源。
信息技術進步同樣影響歷史教學。歷史教學活動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開的。歷史教學活動的具體過程、組織方式以及質量效益等都和教學活動中使用的工具密切相關?梢哉f,不斷地把人類在社會生產與生活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新技術、新設備加以改進并運用于歷史教學活動中,這是歷史教學進步的重要動力,是教學效率和效果得以不斷提高的重要物質保證。
在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中,教師通常只注重課文知識點的講授,就事論事。這就很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學習興趣,更感覺不到學歷史有何作用。如果能夠恰當運用網絡資源,找到結合時代的熱點問題,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興趣。指導學生用史分析、理解和運用,將極大提高學生分析和探究能力。
三、信息技術可以為歷史自主學習提供的平臺
針對淮安區(qū)學生的基本情況,結合課標要求和歷史學科特點,筆者認為信息技術可以在以下幾方面為自主學習提供平臺和幫助。
1、搜索難以理解的歷史名詞概念。和其他學科一樣,歷史學科也會出現一些特定的名詞。貫穿在教學中,體現在教材里。由于課堂時間的有限性和學生理解能力的不同,專有名詞如果都放在課堂上予以講解,難以達到最好的效果。不理解歷史名詞的含義,就難以理解一定歷史時期的事件和情景。因此,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網絡自己搜索,比如人教版必修一教材中的“宗法制”、“城邦”“代議制”“新民主主義革命”;必修二教材中的“民族資本主義”“區(qū)域集團化”;必修三教材中的“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等。
2、超文本的在線閱讀。超文本的電子閱讀更加符合現在學生的閱讀習慣,能夠提供許多歷史課本上難以呈現的內容。許多有趣的歷史典故,學生通過相關網頁的搜索,可以閱讀到更加豐富的歷史故事,加深對文本內容的印象。如烽火戲諸侯,楚王問鼎等。史料資源同樣是重要的內容,網絡技術首先給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充足的信息來源,其次又啟發(fā)學生對已有資源進行辨別,梳理,總結。這樣的過程無疑對學生分析整合能力、探究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3、網上參觀生動形象的歷史文物。紙質學案無法傳遞動態(tài)的美感,課件圖。片也無法傳遞完整的畫面。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可以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網上參觀。向學生提供有關的歷史博物館、紀念館、歷史遺址、名勝古跡的網站或網頁,引導學生進行網上洲覽,近距離觀察歷史文物和歷史場景,了解真實的歷史原貌。利用網絡技術縮短時空距離,借助網絡進行“現場”參觀和考察,使學生通過目己的眼睛直接觀察歷史的事物,掌握更多的歷史信息。
4、“網上課堂”。即“空中課堂”,利用網絡實現課堂教學。這種方式是將教師的課堂講授進行錄像,然后通過網絡傳播,或是在網上同步進行。學生點擊相應的視頻資源,可以擁有兩方面的收獲。既可以對疑難問題進行再次的探究,也可以提前預習將來的知識。
5、利用網絡資源,搞好課后探究學習。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給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留出更多的空間,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等手段廣泛收集材料,學生結成小組分工合作,就一個有關問題進行研究,然后結題成文,使學生在交流、探討的過程中,在知識積累、學習技能和方法上大有長進。如在教學“千古一帝秦始皇”時,筆者提出這樣一個探究題目:“怎樣評價秦始皇的功過是非?”學生利用文本知識和網絡資源進行探究,很快一片關于秦始皇功過的小論文就能出爐。又如,探究“民族資本主義為何具有妥協(xié)性和軟弱性”,可以上網查閱一些數據對比,說明民族資本主義和外國資本主義的差距等等。
四、開展歷史自主學習時的注意事項
首先,必須改變教學和評價方式。要求教師自己要應時改變,不能固守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學生的新成果仍然裝在舊的口袋里,難免會影響學生的積極性。在知識講解上,經過自主學習,大可以讓學生走上講臺,課堂上的“放手”在給他們制造問題的同時,也給了他們更大的空間。課堂問題和信息技術的相互促動為歷史教學增情添趣,使歷史課堂活了起來,動了起來,成為一個真正有效的課堂。
評價機制自然也要改變,絕對答案不應該代替學生的個體思考,鼓勵學生提出新的設想,鼓勵學生建立更好的記憶方式。比如我們以人教版必修一第22課為例,教師在提前預留自主學習要研究的主要問題。
1、利用網絡查一查“一國兩制”構想提出的過程。
2、搜尋相關紀錄片,探究港澳回歸的原因和意義。
3、找一找大陸和臺灣最近今年的貿易往來記錄,展望未來兩岸關系的走向。
學生在三個問題的基礎上,既可以列出相應提綱,也可以采用小論文的方式。
其次、要保證學生合理使用網絡資源。針對寄宿制的實際情況,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開展自主學習,教師應該關注過程的實施。要有明確的時間和主題,要有明確的興趣小組和主題。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對知識和信息的獲取方式、手段等無疑都會對學生產生極大的影響,使學生在現代信息技術的理解和應用上能得到很好的熏陶和教育,增強其在各方面發(fā)展的信心和動力。
總之,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能夠優(yōu)化學習目標,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提高學習效率,改變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傳統(tǒng)模式,使學生能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查找、取舍、收集、交流),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主動發(fā)展和個性發(fā)展。我們在實踐中要敢于嘗試,勤于思考,更加完善學生的自主學習方法。
【運用信息技術推動歷史學科的自主學習分析】相關文章:
醫(yī)藥英語自主學習的現狀與分析07-02
數學教學中該如何運用自主學習模式07-02
論初中歷史教學史料知識的合理運用與分析02-23
淺談如何在數學教學中運用自主學習07-02
運用創(chuàng)新觀點激發(fā)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分析07-02
《審計》分析程序的運用07-11
雅思詞匯的運用分析10-14
談自主學習法在語文課堂中的運用06-27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如何整合小學數學學科教學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