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教學設計(精選10篇)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huán)節(jié)。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教學設計 1
單元學習目標:
1.能欣賞文章所描寫的優(yōu)美畫面,體會作品的語言風格。
2.能聯(lián)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3.開展一次調查家鄉(xiāng)民俗文化的綜合實踐活動,領略家鄉(xiāng)的民俗風情,培養(yǎng)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感情。
4.能多留心、多觀察、多思索、多積累,學會從生活中尋找豐富的寫作材料。
5.學會進圖書館檢索書目,能制作摘錄卡片,養(yǎng)成勤讀書、勤摘錄的好習慣。
單元課時安排:共13課時
單元整體學習 1課時
社戲 2課時
端午日 1課時
本命年的回想 1課時
中秋詠月詩詞三首 2課時
常州“民俗風情”專題活動 1課時
寫作:從生活中找“米” 3課時
綜合實踐活動:走進圖書館 1課時
單元小結 1課時
教材分析:
民俗風情源遠流長,民俗文化是斑斕多彩的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單元所選的文章,向我們介紹了過年、端午、中秋三大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風俗習慣以及農村社戲的民俗風情。讀罷這些文章,更可激發(fā)我們了解更多的民俗風情的熱情,更加熱愛我們民族燦爛的歷史文化。
教學設計:
第1課時 單元整體學習
第一塊:了解單元內容,明確單元學習目標。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導入:讓學生瀏覽目錄、課文,以及《新課程,伴你學語文》。明確任務。
2巡視,指導。瀏覽目錄、課文等。
3問題情境:哪些內容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哪些內容是你最感興趣的?請同學們隨便談談。談感受(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印象最深刻的內容)。
4布置任務:根據單元內容制定相應的學習目標。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
教學反思
第二塊:制定活動方案,組建活動小組。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問題情境:你知道我們常州有哪些風俗習慣嗎?給大家講講。討論,交流。
2針對單元主題,商討單元學習專題,并擬訂實施方案,如以訪問的形式開展一次了解家鄉(xiāng)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的調查活動等。自由交流,確定自己的專題。自由組合專題研究小組。
3巡視指導,給予一定的提示、幫助。制定活動計劃、方案。
教學反思
第2課時 社戲(一)
學習目標:1.通讀全文,理清文章思路,領會文章的詳略安排。
2.能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留戀之情。
3.能欣賞文中優(yōu)美的景色描寫,體會“人在圖畫中”的感覺。
課前學習:通過查閱書籍或網絡搜索等方法了解作者魯迅及其主要作品。
課堂學習: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導入:在上一個單元,我們領略了快樂美好的金色童年,請大家講一講童年留給自己最美好的回憶。人們回憶往事,總是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如魯迅這樣的斗士,回憶起童年往事,筆調也是溫馨的。讓我們一起跟隨他去看一出《社戲》。傾聽,講童年趣事。
2布置任務:請仔細閱讀課文,看看文中一共回憶了哪些事情,課文中的哪個詞能概括平橋村在少年魯迅心中的地位,為什么?閱讀課文,思考。
3組織交流、評價。發(fā)表見解。
教學反思
第二塊:精讀“社戲”。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布置任務:再讀課文,結合文章的標題“社戲”,說說按事件的發(fā)展進程可將本文分為哪幾部分?速讀課文,思考,討論。
2組織交流、評價。發(fā)表見解。
3問題情境:從課文的描述來看,當夜的社戲其實并不精彩,但為什么作者說“以后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思考,小組討論。
4組織交流、評價。各抒己見。
5你在生活中曾有過這樣的“感覺”嗎?請給大家講一講。講述。
教學反思
第三塊:賞析月夜美景。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布置任務:在社戲途中有兩處景色描寫,請放聲朗讀。你覺得美嗎,為什么?如果你處在這幾段文字描繪的情境中,將是怎樣的心情,有怎樣的感受?誦讀,討論。
2組織交流、評價。交流,評價。
3課文中的景色描寫充滿了詩情畫意,你有沒有過“人在圖畫中”的經歷?描繪給老師和同學聽聽。小組討論,交流。
4組織交流、評價。講述,評價。
教學反思
課后學習:背誦“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
第3課時 社戲(二)
學習目標:1.能把握人物的性格,體會作者對平橋村人的深厚感情。
課前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背誦“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
課堂學習:
第一塊:平橋村人物譜。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導入:“我”之所以喜歡平橋村,除了“社戲”外,更為關鍵的是還有一群淳樸、友愛的小伙伴。你最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討論,交流。
2組織交流、評價。各抒己見。
3問題情境:請給平橋村的村民寫一個人物譜,分別用幾句簡潔的語言勾勒出人物的.身份、性格。思考,寫作。
4組織交流、評價。討論,交流,評價。
教學反思
第二塊:語文活動——辯論賽。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問題情境:有人說雙喜他們偷豆的做法是應該批評的,你認為呢?討論,交流。
2組織辯論。分組,辯論。
3主持、參與、評價。自評、小組互評。
教學反思
第三塊:平橋村印象。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問題情境:你喜歡平橋村嗎,喜歡平橋村的生活嗎,為什么?思考,討論。
2組織交流、評價。各抒己見。
3問題情境:如果平橋村要發(fā)展旅游業(yè),請你給他們寫一則導游詞,你將怎樣寫?思考,寫作。
4組織交流、評價。自評、小組互評。
教學反思
課后學習:你是否也有過一次愉快的旅行或難忘的探親故事?請寫下來。
第4課時 端午日
學習目標:1.通讀全文,概括湘西人民端午日的風俗。
2.能欣賞賽龍船場面的精彩描寫,掌握虛實相生的寫法。
3.能體會賽龍船表現的激勵爭先、合作、奮發(fā)向上的精神。
課前學習:1.通過查閱書籍或網絡搜索等方法了解作者沈從文及其《邊城》。
2.向家中長輩了解家鄉(xiāng)過端午節(jié)的風俗。
課堂學習: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導入:端午節(jié)是我們國家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你知道端午節(jié)的由來嗎?我們這兒端午節(jié)有哪些風俗?今天我們就要走進湘西茶峒人民的端午日。傾聽,講述。
2請同學來介紹一下作者沈從文的情況。介紹沈從文及其《邊城》,其他同學補充。
3布置任務:請閱讀課文,說說端午日這天湘西人民舉行了哪些活動?和我們這兒的端午習俗有什么異同。閱讀,思考。
4組織交流、評價。交流,評價。
教學反思
第二塊:精讀課文內容。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賽龍舟是湘西和我們常州都有的端午風俗,請大家再次閱讀文中賽龍舟這一活動,感受賽龍舟的氣氛。(播放賽龍舟的影片片斷)觀看視頻,閱讀。
2問題情境:你喜歡這項活動嗎?如果你也在岸上看他們賽龍舟,或者你就是龍船上的一員,你會有什么聯(lián)想?有什么感受?思考,討論。
3組織交流、評價。明確:賽龍舟體現了一種激勵爭先、合作、奮發(fā)向上的精神。交流,評價。
教學反思
第三塊:虛實相生的寫作手法。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問題情境:賽龍舟的場面寫得非常精彩,作者是怎樣進行描寫的?思考,討論。
2組織交流。明確:虛實相生的寫法。發(fā)表見解。
3請同學們運用虛實相生的手法來擴寫捉鴨子的場面。寫作。
4組織交流、評價。自評,互評,交流。
教學反思
課后學習:收集祖國各地過端午節(jié)的風俗習慣以及關于端午節(jié)的故事傳說。
第5課時 本命年的回想
學習目標:1.通讀全文,能說出文中所描述的過年前做的十件事。
2.能說出過年的習俗所寄寓的期盼及其文化內涵。
3.比較今昔過年習俗的異同,說出自己對過年習俗的理解,并能合理想像和聯(lián)想,預測將來過年習俗。
課前學習:1.通過查閱書籍或網絡搜索等方法了解作者劉紹棠。
2.向家中長輩了解家鄉(xiāng)過年的風俗。
課堂學習: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導入:過年是大家最熱切盼望的節(jié)日,也是一年中最熱鬧的節(jié)日。你知道“年”的傳說嗎?你喜歡過年嗎,為什么?傾聽,講述。
2布置任務:閱讀課文,找一找,課文中介紹了哪些過年的習俗。閱讀,思考。
3組織交流、評價。討論,交流。
4想一想,這些習俗中,寄托著人們的哪些期盼,你從文中什么地方看出來的?思考,小組討論。
5組織交流、評價。交流,評價。
教學反思
第二塊:今昔比較,理解過年的含義。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問題情境:現在過年有哪些習俗?這些習俗有什么含義?與文中比較,消失或保留或發(fā)揚光大了哪些習俗?思考,討論。
2組織交流、評價。交流,評價。
3問題情境:有人說,過年要從年前一直忙到年后,非常累人,而且在過年時出現了很多浪費現象,比如說相互請客等。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過年已經沒有了當初的意義,可以取消這一風俗。你認為呢?討論,交流。
4組織辯論:
正方:過年在新時期仍有意義,應延續(xù)這一風俗。
反方:過年已失去原有的作用,可以取消這種風俗。分組,辯論。
5主持、參與、評價。自評、小組互評。
教學反思
第三塊:展望未來,賦予“過年”新時代的意義。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問題情境:通過剛才的辯論,同學們已經意識到,過年不僅是一種形式,而且是一種文化。它包含著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沉淀,包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當然,它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那么,在新時代,我們應該怎樣來過年呢?思考,小組討論。
2組織交流、評價。各抒己見。
3布置任務:請總結剛才的發(fā)言,向爸爸媽媽寫一份建議書,提出一些既不失年的含義,又符合新時代的發(fā)展的過年建議。
教學反思
課后學習:收集祖國各地過年的風俗習慣。
第6課時 中秋詠月詩詞三首(一)
學習目標:1.能有感情地朗誦三首詩詞,并能背誦。
2.能體會作者在詩中寄寓的感情,并能把兩首古代詩詞改編成現代詩歌。
課前學習:查閱資料,了解作者的背景資料,并能朗讀詩詞,讀通讀順。
課堂學習:
第一塊:朗讀詩詞。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導入:月亮是中國文化中的傳統(tǒng)意向,古人總愛對月抒懷,尤其是在中秋這樣節(jié)日。今天我們要來學習《中秋詠月詩詞三首》。傾聽。
2布置任務:有感情地朗讀這三首詩詞,比一比誰讀得最好。有感情地朗讀三首詩詞。
3指名朗讀,并組織評價。朗讀,評價。
教學反思
第二塊:精讀釋義。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問題情境:古代詩詞語言優(yōu)美,意味深長,但畢竟不如現代詩歌那樣明白易懂,請同學們根據頁下注釋,讀懂前面兩首古代詩詞,并用現代詩歌的語言來表述它們。閱讀頁下注釋,改編古代詩詞,小組討論修改。
2組織交流、評價。交流,評價。
3問題情境:再讀詩詞,三首詩詞都詠中秋之月,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在表現上又有什么不同?朗讀,思考,討論。
4組織交流、評價。交流,評價。
教學反思
課后學習:背誦三首詩詞,并收集關于“月”的詩句。
第7課時 中秋詠月詩詞三首(二)
學習目標:1.能誦詠詠月名句,增加積累。
2.能說出“月”的意向在古代詩詞中的作用。
3.能自己作一首詠月詩。
課前學習:收集關于“月”的名句。
課堂學習:
第三塊:拓展延伸。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請朗讀比較好的同學朗讀三首詠月詩詞。朗讀,傾聽,評價。
2中國古代有許多詠月的佳句,讓我們一起來對月抒懷。(進行吟詩比賽: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成員輪流吟誦帶月的詩句,看哪個小組吟誦得多。)分組參加比賽。
3主持、參與、評價。評價。
4從剛才同學們吟詠的帶月詩句來看,人們通常在月亮中寄托哪些感情?思考,討論。
5組織交流、評價。發(fā)表見解。
6請同學們也了作一首“中秋詠月詩”,寄寓自己的感情。思考,作詩。
7組織交流、評價。交流,評價。
教學反思
課后學習:把同學們作的“中秋詠月詩”收集起來,出一期專題板報。
第8課時 常州“民俗風情”專題活動
活動目的:
了解家鄉(xiāng)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習俗,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繼承和創(chuàng)新民族傳統(tǒng)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
活動方式:
到圖書館、資料室或上網查閱相關資料,采訪家長,組成小組進行社會調查。
活動過程:
1、準備。選擇感興趣的內容,自由分組;制定查閱與調查計劃;作好調查的物質準備,比如照相機、錄音機、筆記本等。
2、活動。個人或小組進行專題查閱、調查,作好詳細、認真的記錄,注意資料的收集、整理、保存、匯總。
3、交流。小組內部成員經常交流,相互協(xié)作;全班交流收獲與體會。
4、展示。每個小組制作一份成果展示材料,可以用專題小報、圖文展示、攝制短片等形式。
第9、10、11課時 寫作:從生活中找“米”
第9課時
教學步驟學生活動教師組織教學反思
1自學短文“從生活中找‘米’”。組織學生自學。
2問題情境:看過短文后,請說一說怎樣才能從生活中找到“米”。思考,討論。
3組織交流、評價。明確:生活中到處是“米”,但要做到四多:“多留心、多觀察、多思索、多積累”。交流,評價。
第10課時
教學步驟學生活動教師組織教學反思
1學生根據課后練習一討論,擬題。
2明確寫作要求,寫作。提出寫作要求。
3自己修改作文。組織自改。
第11課時
教學步驟學生活動教師組織教學反思
1組內交流,互相修改作文。出示評改標準和要求。
2學生推薦作文,師生互動評改作文。
3教師聽取各組意見,指導學生評分。
第12課時 綜合實踐活動:
走進圖書館(另列)
第13課時 單元總結
綜合一單元的內容和,進行學習總結,分析自己在學習中的得與失,對自我正確反思和分析,以便在接下來的學習和生活中更多地獲得成功的體驗?删鸵韵聨讉方面讓學生總結:
總結方面獲得收益存在問題
(1)課堂發(fā)言的情況。
(2)完成作業(yè)的情況。
。3)參與活動的情況。
。4)學習興趣的增強。
。5)學習能力的提高。
。6)情感態(tài)度的升華。
(7)對老師建議、評價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教學設計 2
學習目標:
1、正確、簡潔地概括文中所寫過年習俗,并說出所包含的文化內涵。
2、比較今昔過年習俗的異同,說出自己獨特的感受。
學習重點:概括文中所寫過年習俗,體會其中的文化內涵
學習難點:能說出蘊含的文化內涵和對過年的獨特感受。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師:同學們,我們中國什么節(jié)日過得最喜慶?過得最熱火呢?
生:過年,春節(jié)
師:春節(jié),是農歷的歲首,也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tǒng)節(jié)日,俗稱“過年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的季節(jié)又要開始。”說著說著你們一定回想起了大過年的.情形,著名作家劉紹棠人到暮年,寫了一篇繞有風趣的《本命年的回想》,今天我們就學習著名作家劉紹棠為我們帶來的《本命年的回想》,來頻度作家筆下鮮明的地方特色,領略特有的鄉(xiāng)土風情,由此感受身后的文化內涵。(板課題)
師:課題是“本命年的回想”,那什么是本命年?本命年有什么習俗呢?
二、整體感知
1、作者介紹:劉紹棠:作家。40多年的文學生涯,致力于“中國氣派,民族風格,鄉(xiāng)土題材,地方特色!敝小秳⒔B棠文集大運河鄉(xiāng)土文學體系》。所著《京門臉子》獲北京優(yōu)秀長篇小說獎,《柳敬亭說書》獲全國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峨眉》獲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黃花閨女池塘》獲90年代優(yōu)秀小說獎。1991年7月1日被國務院表彰為“為發(fā)展我國文化藝術事業(yè)做出突出貢獻的專家,始終享受國家特殊津貼!
2、生談談自家過年的風俗
三、 師生互動,合作研討
1、默讀第4自然段。思考:可謂第4自然段中具體描寫家鄉(xiāng)大過年的情形,共寫了哪幾件事?
板書:
臘月初一: 炒年貨 ——預熱
臘月初八: 吃臘八粥
買糖果
挑絨花 ——增溫
殺牲畜
備糕點
臘月二十三: 送灶王 留戀
。ㄟ^小年) 換門神
懷戀
臘月三十: 除夕守歲 ——發(fā)燒
喜慶
正月初一: 拜新年
思考:能體現運河鄉(xiāng)親父老過年感受的詞語有那些?
2、課文寫了作者家鄉(xiāng)過年的十件事,你最感興趣的是哪一件?請你根據課文具體描繪一下這個場面。(或者懸擬過年時,你熟悉的一件事描繪一下也可以)
3、從課文中許多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和濃郁鄉(xiāng)土風味的語句中,我們可以感受得到,作者向我們展示了火熱的春節(jié)景象,現在就請大家選擇最喜歡的段落或語句,讀給大家聽,再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4、選擇我們聯(lián)系生活,想一項我們民族過年的習俗,除了歡天喜地地飽滿一年勞動果實之外,還寄托著哪些希望(期盼)?
四、拓展探究
通過學習,我們了解了作者家鄉(xiāng)過年的習俗,體會到了其中的文化內涵,選擇過年與過去相比,哪些過年習俗已經消失或被發(fā)揚光大了?選擇過年又出現了哪些新的方式?
。ㄟ@對這樣的變化,請同學們談談自己的感受)
五、課堂小結
國難不僅是一種形式,而且是一種文化,它包含著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沉淀,包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希望每一位同學能做一個熱愛生活的人,成為美好生活的擁有者和創(chuàng)造者。
六、布置作業(yè)
1、假設今天就是除夕,新年的鐘聲馬上就要敲響了,用手機短信的方式給你的親人、同學或老師編輯一條短信送去新年的祝福。
2、過年的氣氛總是熱鬧的,你能用一段場面描寫來表現出來嗎?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教學設計 3
教學內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用傳記形式寫成的帶有寓言性的諷刺作品。文章借差不多先生一生凡事敷衍塞責,不肯認真、結果以悲劇收場的故事,指出這種行事態(tài)度正是中國人的通病,希望國人覺醒,革除陋習。
教學重點
概括差不多先生生平事跡,把握其性格特征
教學難點
分析差不多先生可悲的結局,剖析當時社會為人處事信奉“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的普遍性、危害性,從而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教學目標
1、概括差不多先生生平事跡,把握其性格特征;
2、分析差不多先生可悲的結局,剖析當時社會為人處事信奉“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的普遍性、危害性,從而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3、探究文章的現實意義,懂得敷衍塞責,得過且過,馬虎從事的危害。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情景創(chuàng)設
二、分析理解文章內容。
師:同學們,《差不多先生傳》,作者是誰?
生:胡適
師:誰能幫助老師上黑板板書課題和作者?
生:上黑板板書。
師:文章的主角是誰?
生:差不多先生。
學生隨著教師的引導看屏幕,思考、回答,帶著疑問迅速進入學習情境。
二、局部探究,概括歸納
。ㄒ唬└爬ㄈ宋锷绞论E
。ǘ┓治霾牧蟽热莸陌才
(三)把握人物性格:
。ㄋ模┥钊胩骄坎畈欢嘞壬乃酪。
師:今天早上,我又得到了一個最新消息,差不多先生又帶著他的子孫離家出走了?山裉焯旌貎龅,他們此時一定是又冷又餓吧。同學們,我們幫幫他們,貼一個尋人啟示吧。
學生根據課件的提示,分別復習文章中有關差不多先生的`姓名、籍貫、外貌(眼、耳鼻、嘴)、記憶力、思維、口頭禪、封號。
老師檢查學生板書的課題、作者。
師:這篇文章的題材是什么?
生:傳記
師:傳記是記載某人生平事跡的文章,那么文中的差不多先生有什么所謂的光輝事跡呢?請同學們讀文章的第5——10段。概括其生平事跡。
師:本文記述了差不多先生的五件事,這五件事的順序可否調換?
師:結合文中有關差不多先生的具體事件和起言行,
說說差不多先生是個怎樣的人?
師:誰應該對差不多先生的死負責?請分別闡述理由。
明確:<1>牛醫(yī)王大夫:他用醫(yī)牛的方法給差不多先生治病,直接導致差不多先生的死,可見在他眼里,醫(yī)牛和醫(yī)人是差不多的。)
<3>家人:在家人的眼里,牛醫(yī)和人醫(yī)差不多,為差不多的死埋下禍根。
教師引出魯迅語: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中國四萬萬的民眾害著一種病,病源就是那個馬馬虎虎,就是那個隨它怎么都行的不認真的態(tài)度。
師:對差不多先生,眾人持什么態(tài)度?讀11、12段。
師:對差不多先生,作者持什么態(tài)度?你有何根據?
學生默讀課文5——10段,邊讀邊勾畫,思考。
學生發(fā)言,討論,歸納總結。
學生邊聽邊抓重點詞體會差不多先生的特點。
學生總結,交流。
學生齊讀課文11、12段,討論,交流。
學生討論交流
三、拓展延伸加深感悟
四、課堂檢測
五、課后作業(yè)
明確:教師總結:所以,我們要想不做差不多先生,首先要從思想上克服惰性,在認真做事的基礎上,思考,更要反思;在認真思考反思的基礎上端正態(tài)度,改正錯誤。如若不然,長此以往,懶下去,會造成什么后果呢?可見,作者的寫作意圖在于喚醒國人,革除弊病。
板書:對己——害人對國——誤國
板書:喚醒國人,革除弊病
你身上有沒有差不多先生的影子?你是否偶爾或經常將差不多先生的名字掛在口頭呢?你的周圍是否有“差不多先生”呢?以此文為鏡,想一想,作為一個學生怎樣才能不做差不多先生?結束語:差不多是一種折損人靈魂的病,令人閑散;要知道人的生命光輝需憑自我馳騁超越,各位同學,如若你不愿被命運扣上枷鎖,你必需謹記,活著是一種參與,你要勇於思考、尊重科學、尊重原則,能感受、有追求、能關心,敢於積極,能經得起考驗,骨中有節(jié),心中有慈、心中有愛。
—李嘉誠《打倒差不多先生》
三級跳
學生討論交流
學生談感受
看屏幕、聆聽
做檢測題
做作業(yè)
板書設計
差不多先生傳
胡適
差不多:敷衍塞責、做事馬虎不認真、至死不悟、愚昧
眾人:稱贊、學(效仿)——懶人國
作者:警醒國人、革除陋習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教學設計 4
一、新課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了解到了這個小姑娘竊讀的各種滋味。這節(jié)課,我們將通過文中有表現力的語句,進一步品讀竊讀的小姑娘的復雜心情,和她一起去感受閱讀的快樂。
二、自學指導
(一)語言品析
1.請找出你印象最深刻的寫“我”“竊讀”的句子并加以品析。
【交流點撥】
(1)“我跨進店門,暗喜沒人注意。我踮起腳尖,使矮小的身體挨蹭過別的顧客和書柜的夾縫,從大人腋下鉆過去,喲,把短發(fā)弄亂了,沒關系,我到底擠到里邊來了。”“跨、踮、挨蹭、鉆、擠”這幾個動詞很有表現力,通過這一細節(jié)動作的描寫,形象地寫出了“我”“竊讀”的辛苦,表現了“我”對書的急切渴望。
(2)“我的眼睛過于急忙地尋找,反而看不到那本書的所在。從頭來,再數一遍!薄凹泵Α币辉~寫出了“我”找不到那本書時內心的焦急心情。
(3)“我的腿真夠酸了,交替著用一條腿支持另一條,有時忘形地撅著屁股依賴在書柜旁,以求暫時的休息。”“因此我要把自己隱藏起來,真是像個小偷似的。有時我貼在一個大人的身邊,仿佛我是與他同來的小妹妹或者女兒!薄敖惶嬷靡粭l腿支持另一條”“撅著屁股依賴在書柜旁”“貼”等細節(jié)描寫,形象地寫出了“竊讀”的辛苦。
(4)“一頁,兩頁,我如饑餓的瘦狼,貪婪地吞讀下去!边\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自己比作“瘦狼”,那樣“貪婪地吞讀下去”,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我”對書的酷愛。
(5)“我合上最后一頁——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薄把柿艘豢谕倌边@一細節(jié)描寫,形象地寫出了“我”讀書的`滿足與快樂。
2.“記住,你是吃飯長大,讀書長大,也是在愛里長大的!”請你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交流點撥】
“吃飯長大”指的是成長所需的物質條件,“讀書長大”則是指成長所需的精神食糧。糧食哺育的是身體,書籍哺育的是靈魂,一個身體與智慧不斷增長的人,才是健康成長的人!霸趷壑虚L大的”是指作者得到了店員的關心與幫助,讓自己明白這世界還是充滿愛的,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感激之情。
(二)技法賞析
文中插入自己竊讀的方法以及竊讀時的饑餓難耐的回憶片段,這是什么記敘順序?有什么作用?
【交流點撥】
這是插敘;豐富了文章內容,極力渲染了自己竊讀之辛苦,強調了自己對書的酷愛。
(三)課堂小結
課文中雖然只是記錄了林海音在少年時期讀書的一小段經歷,但她對讀書的癡迷由此可見一斑,這也為她日后走上文學創(chuàng)作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板書設計
有表現力的動詞
有表現力的語言
比喻的修辭手法
插敘的記敘順序
四、拓展延伸
林海音忍受腿酸腰麻、饑腸轆轆,經歷擔憂和懼怕,在酸甜苦辣的交織中,卻仍舊說“我很快樂”。閱讀下面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悟呢?
一次,我和一位法國朋友一起在虹橋火車站候車,這位第一次來中國的朋友突然問我:“為什么中國人都在打電話或玩手機,沒有人看書?”我一看,確實如此,人們都在打電話(大聲談話)、低頭發(fā)短信、刷微博或打游戲。
【交流點撥】
“讀圖時代”很少有人能沉下心來認真閱讀了,不閱讀的中國人,令人憂慮。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教學設計 5
精彩開篇詞
讀書是一種感悟人生的藝術。讀李白的詩使人領悟官場的腐敗,讀杜甫的詩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讀魯迅的文章使人認清社會的黑暗,讀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來的希望……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朋友,教會我們如何去看待人生、認識自己。讀書是人生的一門最不可缺少的功課,閱讀書籍,感悟人生,能幫助我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梳理敘事類文章的脈絡。
2.抓住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竊讀的復雜滋味,感悟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對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學習作者通過細致入微的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來表達感情的`方法,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陶醉書海,也許你曾為賣火柴的小女孩祈禱過,為狼牙山五壯士的悲壯流淚過,為諸葛亮的雄才大略欽佩過……陶醉書海,是一種幸福。曾經,有這樣的一個小女孩,她因為陶醉書海,竟然去“竊讀”。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樣一篇課文——《竊讀記》。
二、自學指導(一)
1.請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汗涔涔(cén)尷尬(gān gà)
貪婪(lán)詛咒(zǔ zhòu)
踉(liàng)踉蹌(qiàng)蹌煞有介事(shà)
眾目睽睽(kuí)饑腸轆轆(lù)
2.解釋下面的詞語。
眾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視著。睽睽,形容注視的樣子。
煞有介事:好像真有這回事似的。
廢寢忘食:顧不得睡覺,忘記吃飯。形容非常專心努力。
尷尬:處境困難,不好處理。
饑腸轆轆:形容非常饑餓。轆轆,形容肚子餓時發(fā)出的聲音。
貪婪:貪得無厭。課文指渴求知識而不知道滿足。
踉踉蹌蹌:走路不穩(wěn)的樣子。
3.作者簡介
林海音(1918-2001),臺灣著名作家,祖籍廣東蕉嶺,出生于日本大阪。一生創(chuàng)作了多部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其中小說《城南舊事》最為著名。她所創(chuàng)立的純文學出版社堪稱中國第一個文學專業(yè)出版社,曾出版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好書。
三、自學指導(二)
(一)整體感知
學生大聲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文章內容。
1.文章是按什么順序敘事的?請按這一順序劃分文章的結構。
2.作者回憶自己小時候“竊讀”中發(fā)生的故事時具體詳細地寫了哪兩件事?請分別概括其主要內容以及當時的心情。
3.從以上兩件事可以看出,“竊讀”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要成功“竊讀”,還得掌握一些方法,請分別概括作者用到的“竊讀”方法。
4.通過“我”竊讀的經歷,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我”?
(二)深層探究
1.“我”竊讀的經歷充滿了甜與苦的滋味,請找出相應的句子。
四、板書設計
竊放學之后——匆匆趕到書店——貪婪地讀著
讀藏身于大人之中——感受獨特——經歷艱辛與懼怕
經借雨天讀書——滋味復雜——收獲知識和快樂
歷夜晚降臨——離開書店——渾身輕松
五、拓展延伸
你還知道哪些愛讀書的人的故事呢?請簡要敘述。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教學設計 6
一、單元教學目標:
1、能讀會寫課文中的生字詞,養(yǎng)成使用字典、詞典獨立識字的良好習慣。
2、以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了解作品所描寫的民俗風情,欣賞文章所描寫的優(yōu)美畫面,體會作品的語言風格,學習作者描寫景物的語言。并利用圖書資料和網絡資源了解更多的民俗風情,領悟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3、開展一次調查家鄉(xiāng)民俗文化的綜合實踐活動,領略當地的民俗風情。
4、懂得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學做生活的有心人,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豐富多彩的寫作素材。
5、走進圖書館,學習檢索書目,檢查工具書,根據需要進行摘錄,養(yǎng)成做讀書卡片的習慣。
二、單元課時安排:共13課時
單元整體學習 1課時
《社戲》3課時
《端午日》1課時
《本命年的回想》1課時
《中秋詠月詩》2課時
.寫作—— 從生活中找“米” 3課時
綜合實踐活動——走進圖書館1課時
單元小結(學習反思)1課時
三、單元介紹
本單元的閱讀教學
民俗文化源遠流長,民俗文化絢麗多姿,民俗文化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單元所選的三篇閱讀教學文章,從不同的側面向我們展示了異地的民俗風情,有的是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如魯迅的《社戲》; 有的是對湘西端午民俗的介紹,如沈從文的《端午日》;有的是對京郊運河家鄉(xiāng)舊時過年習俗的深情回憶,如劉紹堂的《本命年的回想》;文章的作者以其獨特的視角,樸實清新的語言,展現了一幅幅別開生面的優(yōu)美畫面。讀文如臨其境,有在“畫中游”之感。讀罷這些文章,更可激發(fā)我們了解更多的民俗風情的熱情,更加熱愛我們民族燦爛的歷史文化。
四、教學過程
第1課時確定本單元的學習專題
第一塊:明確單元專題含義: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指導語:分節(jié)日,搜集不同的民俗文化 搜集、整理
2指導語:將搜集來的.民俗文化分門別類交流、綜合
3指導語:帶領學生朗讀單元提示,明確單元專題含義。朗讀,結合自己的理解談對“民俗文化”的理解
第二塊:了解單元大概內容: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指導語:讓學生瀏覽目錄、課文(還可以延伸到發(fā)展性評價手冊),做好相應的圈點勾畫。明確任務
2巡視、參與、指導瀏覽目錄、課文,做好記錄
3指導語:交流讀后感悟并提出思考交流、記錄單元需解決的問題
第三塊:確定單元學習專題并擬定實施方案: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指導語:針對單元主題,商討單元學習專題,并擬訂實施方案,如以訪問的形式開展一次了解家鄉(xiāng)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的調查活動等交流、討論,確定活動主題,擬訂活動方案
第四塊:學習評價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出示評價內容:1、你對文章本身提出自己的思考嗎? 2、你有明確的單元學習主題了嗎? 3、你有自己的學習伙伴和小組嗎?你對參加專題研究有沒有好的建議呢?自我反饋
2小結自我反思
教學反思
第2課時 《社戲》(一)
學習目標:通讀課文、理清思路,把握敘事有詳有略的安排
課前學習:了解魯迅及其主要著作。
課堂學習: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課前學習情況檢查匯報成果
2指導語:組織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利用工具書疏通字詞,并能了解文意。自讀
3組織交流、檢測檢測、發(fā)表見解
4創(chuàng)設情境:結合標題,看看文中一共回憶了哪些事情,這些事件,為何要安排的有詳有略?再讀文章、思考、交流
5組織交流、評價發(fā)表見解
6、課文中的哪個詞能概括平橋村在少年魯迅心中的地位?發(fā)表見解
第二塊:理清文章脈絡,想像優(yōu)美畫面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指導語:結合文章的標題“社戲”,按事件的發(fā)展進程可將本文分為哪幾部分?”同桌交流、討論
2組織交流、評價小組代表發(fā)言
3指導語:通過想像,將去看戲和歸途中所描寫的生動畫面畫出來,并對作者描寫的畫面作點評。明確目標
4巡視、參與、討論小小組交流、討論、繪畫
5組織交流小組代表發(fā)言,自評、互評
課后學習: 1、劃出文中描寫精彩的語句,熟讀成誦
2、搜集所生活的環(huán)境中的趣聞逸事
第3課時 《社戲》(二)
學習目標:1、感受文章描寫的優(yōu)美畫面;
2、結合對文章的理解,談自己對城市生活或農村生活的感受;
課前學習:1、劃出文中描寫精彩的語句,熟讀成誦
2、搜集所生活的環(huán)境中的趣聞逸事
課堂學習:
第一塊:品位秀美畫面,評價城鄉(xiāng)樂趣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指導語:組織學生閱讀劃出的精彩片段,并加以點撥和評價閱讀并闡述理由
第二塊:語文活動:辯論賽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創(chuàng)設情境:“愛玩是孩子的天性”,都說城里的孩子可玩的沒有鄉(xiāng)下的孩子多,如果讓你選擇,你愿是城里的孩子還是鄉(xiāng)下的孩子。發(fā)表見解
2將學生按城鄉(xiāng)分成兩組交流趣事
4組織辯論:正方:城里的生活更有趣反方:鄉(xiāng)下的生活更有趣開展辯論
5主持、參與、評價自評、小組互評
課后學習:平橋村的事情可謂是趣味無窮,但不知道平橋村的人有沒有給我們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思考平橋村人的性格特點。你喜歡文中哪一個人物形象呢?
第4課時 《社戲》(三)
學習目標:把握人物的性格,體會作者對平橋村人的深厚感情。
課前學習:完成上堂課的思考問題。
課堂學習
第一塊:把握人物性格,評價人物形象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指導語:請大家先在小組內交流一下文中寫到了哪些人物,各有怎樣的性格特點。閱讀、交流、歸納、.總結
2組織交流,小結人物性格小組代表發(fā)言,補充、評價
3指導語:你較喜歡哪個人物形象,為什么?組織交流,鼓勵、評價發(fā)表見解,談感受
第二塊:拓展質疑,領會作者的寫作感情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組織討論:豆和戲都很普通,作者在意的是什么呢?討論
2組織交流 發(fā)表見解
3設置情境:在你的生活中,有類似作者的經歷嗎?思考、.寫作
4指導語:對文章本身還有可質疑的地方嗎?思考、質疑
5解疑、小結自我小結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教學設計 7
知識目標:體會領悟父親的情感與性格。
能力目標:讓學生從文章中聯(lián)系實際感悟去中的真情。
教育目標:教育學生去關心父母,仔細聆聽他們內心的聲音。
重點難點:領悟父親的情感與性格。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認識小說。
這是一篇小說,講述了一個父親覺得自家的臺階低,望著人家高高的臺階,羨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他終年辛苦,終于完成自己的心愿,然而,父親卻老了,身體也垮了。
小說是一種文學體裁。它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具體的環(huán)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人物、故事情節(jié)和環(huán)境構成了小說的三要素。
二、整體閱讀,把握情節(jié)。
提示語:人物形象是通過故事情節(jié)展示出來的,要了解父親這個人物形象,就必須選弄清小說的情節(jié)。
要求:學生自讀課文,答復下面三個問題〔抓住文中的關鍵語句〕:
1.父親為什么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要點: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造新屋,當然是為了改善居住條件,但當地人們對臺階有著不同的理解,表達出建筑物的人文性,所以說,父親對臺階的要求,也就是對地位的要求、對尊重的要求。這是其畢生的奮斗目標!
2.父親是怎么造起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的?
要點:他終年辛苦,準備了大半輩子,積銖累寸,終于造起了有九級臺階的新屋!裁刻鞊齑u、瓦、鵝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3.新屋造好了,父親怎么樣?
要點:人衰老了,身體也垮了。〔人逢喜事精神爽,看父親在造屋的那睦日子,多么興奮,造臺階時,放起鞭炮,“他仿佛覺得有許多目光在望他〞,然而,代價卻是不容無視的!
三、集中討論,分析形象。
設問: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要求就自己的認識加以說明,要在故事情節(jié)的根底上歸納〕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他是一個非常要強的農民,有志氣,不甘人后,希望受到別人的尊重。
·他是一個有著長遠生活目標的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
·他是一個老實厚道的農民,他用老實的勞動興家立業(yè),不怕千辛萬苦。
·他是一個謙卑的人,有著中國農民所共有的謙卑特點,當九級臺階造好后,他卻不好意思坐上去。
四、問題研究,把握主題。
提示語:這里的父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這樣的農民在我國農村非常之多。其實,僅就其性格而言,即便是在城市中也不乏這樣的人物。同學們,我們不妨回憶一下,看看自己的父親,看看同學的父親,看看周圍的父親,能不能從他們身上找到這個父親的“影子〞?
學生交流,教師根據課堂交流情況順勢引出下面的問題。
設問:這篇小說要告訴我們什么?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謳歌父親堅忍不拔的毅力和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
·熱切希望以先進的生產力迅速改變農村落后的精神面貌。
五、深入品讀,體會寫法。
1.小說圍繞“臺階〞命題立意,其材料是如何組織的?
提示語:小說的情節(jié)根據可以作者的需要虛構,但要立足于生活。讀小說的時候,要揣摩作者的意圖,深入理解作者的構思對表現主題的作用。再讀這篇小說,答復上面的問題。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歸納:
臺階由三級變成九級,這個過程居然耗盡了父親的一生。作者以臺階命題立意,切入口很小,卻表現了父親艱難而又自強的一生,這樣就使造房這個一般性的題材有了側重點,有了特色,突出了父親對社會的追求,突出了父親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2.小說是如何刻畫“父親〞這一人物形象的?試舉例加以說明。
提示語:小說中人物形象的刻畫,既可從正面入手,運用個性化的語言、動作、心理、
神態(tài)描寫表現人物的思想性格,也可以從側面襯托、反面襯托;即可以概括介紹,也可以
細節(jié)描繪。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小結:
作者把握住“父親〞要強能干而又老實厚道的性格特征,重點從正面描寫父親的動作、神態(tài),通過細節(jié)表現其形象。如對父親的一段描寫:“父親的兩手沒處放似的,抄著不是,貼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覺得有許多目光在望他,就盡力把胸挺得高些,無奈,他的背是駝慣了的,胸無法挺得高。因而,父親明明該快樂,卻露出些為難的笑。〞這其中父親的神情寫得很有特色。他奮斗了大半輩子,高高的`臺階就要砌起來,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快樂是無法形容的,作者微妙地寫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異乎平日而又與眾不同的樣子,這正是老實厚道低眉順眼的農民的神情,非常個性化。
3.請同學們分別找出本文中關于父親語言、動作、神態(tài)描寫的句子并朗讀,說說它們的作用。
學生發(fā)言。
小結:個性化的描寫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并突出文章的主題。
4.試用第三人稱呼說本文的故事梗概。
例如:××家的老屋只有三級臺階,他眼看人家臺階高,受人尊重,決心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墒菓{他的經濟條件,要造這樣的新屋得準備大半輩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憑自己一身力氣,干他十年二十年,總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干了大半輩子,一磚一瓦地撿,一角錢一角錢地攢,終于蓋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級臺階。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
六、整理收獲,體驗學法。
試談談閱讀小說的一般方法。
交流歸納:
1.理清故事情節(jié),了解故事背景;
2.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并根據故事情節(jié)及背景分析人物形象;
3.把握小說主題;
4.理解小說刻畫人物的方法。
七、作業(yè)。
以“的追求〞為題寫一篇小作文,表現此人的追求過程。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教學設計 8
一、學習目標。
1、培養(yǎng)獨立鑒賞詩詞的能力,形成個性化的審美情趣。
2、培養(yǎng)豐富的聯(lián)想、想象能力。
3、積累詠月的詩詞。
二、學生活動。
1、課前準備:利用書籍、報刊、網絡收集關于詠月的詩詞、佳句,謄寫在小卡片上。
2、小組評析其它詠月的詩詞佳句。組長記錄有價值的賞析,綜合成一篇賞析短文,全班交流。
三、教學過程。
。ㄒ唬⿲搿
“誦明月之詞,歌窈窕之章”這是歷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們將通過《十五夜望月》來學會如何賞析這些名句佳作。
。ǘ┵p析《十五夜望月》。
教師印發(fā)《十五夜望月》的賞析文章,讓學生加以體會,并進一步展開討論,哪些地方特別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見解或補充?
在唐代詠月的篇章中,這是較為著名的一首。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lián)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于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涼,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huán)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
(三)誦明月之詩。
小組之間把準備好的`有關“明月之詩”的小卡片,相互交換賞析,組長記錄學生的賞析或評價,大家動手把有價值、有個性的見解綜合成一篇賞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維訓練。
用媒體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見的月,(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樓新月、水中望月等)學生對自己有所感悟的圖景發(fā)揮想象、進行聯(lián)想。
。ㄎ澹⿲W生小結。
你認為這堂課好不好?說明原因。
這既是使學生總結所得的過程,也是教師了解學生所需的過程,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因此,學生即使否定了這堂課,教師也要辨證地接受學生的否定。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教學設計 9
[寫作要求]
1、抓住特點:仔細觀察所寫景物,捕捉在特定季節(jié)中所寫景物的特點。
2、層次清晰:注意描寫要有層次,學會定點觀察,移步換景。
3、突出重點:安排好詳略,突出所寫景物的最鮮明的特色,不“平分秋色”。
4、靈活寫景:有意識地選用描寫景物的方法:擬人、比喻等。
[描寫景物的方法]
1、把景物擬人化。
2、用比喻的方法來描寫景物。
3、用色彩來描寫景物。
4、用比較的方法老描寫景物。
[參考例文]
秋天
以前,我認為秋天是最最令人討厭的季節(jié),我恨秋天。那天我慢慢地走著,路邊那些丑巴巴的楊樹的葉子枯黃了,大著旋兒落下來,有的像小孩蕩秋千,有的像水滴落在地上,還有的像飛機降落,我悲哀地望著枯黃的葉子,知道它們已經不行了?墒,到了姥姥家,推開笨重的大鐵門,浮現在我眼前的不是那些丑巴巴的枯樹,不是那些已經枯黃、腐爛的葉子,而是那些美麗的菊花!阿,秋菊開得是那末燦爛,有的昂首挺胸,有的秋光燦爛……
還有那火紅火紅的雞冠花,美麗極了。后來,我越來越喜歡秋天了。
每天,在電視里、電腦里看到金光閃閃的水稻,紅彤彤的蘋果,黃澄澄的梨子,橙色的橘子收獲時,我的臉上總會浮現出快樂的笑容。
今天,我背著書包高興地走著,路邊那些可愛的楊樹的落葉“沙沙”地響,好像對我說:“秋天來了,多穿一些衣服,別凍壞了身子!钡搅藢W校,花壇里有那美麗的月季花,有紅的,有粉的,還有黃的……爬山虎的葉子已經慢慢地變紅了,把墻染成了一片紅色。
“沙沙沙”……“沙沙沙”……秋雨落在枯黃的葉子上,和落葉一起飄下來,好似一對要好的舞伴。秋雨落在凋謝的花瓣上和花瓣一起落下來,真美呀!阿,原來秋天這么美呀!我愛秋天。
[參考題目]
觀察秋天的景物,寫一篇文章,記下所觀察的景物和當時的感受。題目自擬,但標題中必須含“秋”字。
第十次作文
第十一次作文指導
[訓練目標]
觀察與描寫訓練:寫景,做到層次清楚。
[寫作指導]
寫景,要寫真景物,寓真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渾為一體。好的景物描寫應該是:“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賦景物以人的感情,或喜,或悲,或愛,或憎,或樂,或愁,景中有情,情景俱出。如:
在赤水河畔的赤水市有一片一望無際的竹海。竹海與赤水河相生相伴,血脈相連。茫茫竹海為赤水河涵養(yǎng)水源,讓它源源不斷,滔滔赤水河又為竹海推波助瀾,使它生息繁衍。他們相濡以沫,營造出一片綠色世界。
茫茫竹海同古老的赤水河一樣,充滿了神奇美妙的色彩,流傳著無數傳奇般的故事。
有人說,竹海生于遠古。幾千年前,漢、苗、彞等兄弟民族就生活在這片竹海之中。他們自稱為竹王的子孫,以竹為自己的圖騰,用竹的高節(jié)、虛心塑造著自己的靈魂,而竹海又以無窮的財富養(yǎng)育著他們。各民族親如手足,共同營造這美好的家園。
也有人說,竹海源于近代,源于赤水人的辛勤勞動,源于赤水河的滔滔乳汁。
赤水市的葫市鎮(zhèn)是竹海的中心,也是竹海的發(fā)祥地。據說這一帶原本沒有楠竹。二百六十多年前,一位名叫黎理泰的年輕人,從東海之濱的福建搬來了三株楠竹,靠著赤水人用辛勤的汗水澆灌,靠著赤水河用肥美的綠水滋養(yǎng),這三株楠竹終于繁衍出一片又一片蔥綠的楠竹林。如今這里已擁有連片楠竹30余萬畝,各色各樣的雜竹林15余萬畝,成為名揚九州的國家森林竹海公園。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望著這綠浪排空的汪洋大海,你的心難道不會生出躍躍欲試的激動嗎?
車在竹海中前進,你會感到綠浪中“游泳”的.無比愜意。一會兒象跌進了墨綠色的波谷,一會兒又象被拋向了綠浪滔天的浪尖。那份刺激勁兒喲,絲毫也不亞于在亂石崩云,濁浪排空的太平洋中搏風擊浪!
“潛”入這綠色的海底,漫步進入楠竹林中,你更會激動不已。一根根粗壯的楠竹拔地而起,筆直向上,擎天柱般地撐起一片綠色的天穹。嘿,那氣勢,簡直讓你恨不得立刻變?yōu)橐桓撔母吖?jié)的擎天柱不可!
鉆出綠浪,便是綠浪環(huán)繞、高聳入云的“觀海樓”。危樓之上,憑欄遠眺,滾滾濤聲鋪天蓋地而來。這時,在你的面前猶如展開一幅歷史滄桑的畫卷。無論是火紅的旭日躍出莽莽竹海,還是如血的殘陽西沉滔滔綠浪,都會勾起你無限的遐思,牽動你憂國憂民的心腸。
明月上高樓,玉兔浮綠浪,滿眼清暉世界。輕風徐來,暗香撲鼻。把酒臨風,你會禁不住意氣風發(fā),寵辱皆忘!
竹海四季,美不勝收。夏秋滿眼翡翠蔥蘢,珍禽異獸活躍其間;隆冬遍地瓊花玉樹,冰晶玉潔蕩胸滌懷。春天萬物盎然,一派生機。那竹筍在地下熬過了凍地冰天的“煉獄”之后,沖破陳年積土,掀翻猙獰頑石,迎著春風旭日,直指藍天。微風一吹,春筍嗖嗖拔節(jié)之聲如歷歷在耳。此時此刻,你會感到一股無比巨大的生命力量充滿全身。竹海中的“天鑼”“地鼓”更是神奇無比。在一面數十米高的弧形丹巖絕壁之下,只要你一開口說話,便有鏗鏘“鑼”聲自天而降,瑩繞于竹海之上,回蕩于耳畔身旁,為你擊節(jié),為你叫好。
去“天鑼”約一公里有一丹巖石級,便是“地鼓”。這三百六十級石級,只要你一踏上其中二百四十級,便有“咚咚”之聲應履作響,鏗鏘激越,恰似大地之神奏響吉祥的鼓樂,為你的人生旅途祁吉祥、壯行色、鼓舞你一往無前,所向披糜!
景物描寫,怎樣才能做到情景交融呢?
1、要賦景物以人的感情。不能為寫景而寫景,景中要有情,情隨景而出。如《春》,作者寫“春草圖”,抒發(fā)了對春的生機的贊許之情。
2、情與景要和諧統(tǒng)一。心中有怎樣的情,筆下就有怎樣的景,情和景應該是統(tǒng)一的。如:“我拖著沉重的腳步向家中走去。一路上景色真美:野鴨在溪水中漫游,羊子在草地上蹦跳┅┅”文中的情與景顯然是不協(xié)調的。
3、要充分展開聯(lián)想。由眼前的景想到與之有一定聯(lián)系的物,既擴大景的內容又自然地抒發(fā)了作者的情懷。如《春》中的“春花圖”寫桃、李、杏爭芳吐艷,聯(lián)想到秋天果實累累,開拓了更美的意境,抒發(fā)了對春光的喜愛之情。
第十一次作文
仔細觀察周圍的景物,寫觀察日記。要有情感。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教學設計 10
一、單元整體分析
本單元課文主要是寫學習生活的,題材豐富多樣,有散文、文言文等。這些文章從不同角度展現了作者的學習經歷和成長感悟,能引導學生珍惜學習時光,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同時,在語文知識和能力培養(yǎng)方面,注重引導學生在朗讀中理解文意,體會作者的情感,學習圈點批注等閱讀方法,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二、單元教學目標
。ㄒ唬┲R與技能目標
1. 學生能夠正確讀寫、理解本單元的生字詞,積累詞語。
2. 熟練朗讀課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3. 學習并掌握圈點批注、默讀等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
4. 掌握文言文的常見實詞、虛詞的含義和用法,能正確翻譯文言文。
。ǘ┻^程與方法目標
1. 通過反復朗讀,體會作者的情感,感受語言的節(jié)奏和韻律。
2. 在合作探究中,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協(xié)作精神。
3. 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主學習文言文,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
。ㄈ┣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 體會作者在學習生活中的獨特感悟,激發(fā)學生對學習和生活的熱愛之情。
2. 培養(yǎng)學生不畏困難、勤奮學習的品質,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人生觀。
三、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 引導學生通過朗讀,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
2. 學習圈點批注等閱讀方法,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
3. 掌握文言文的重點實詞、虛詞,準確翻譯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內容。
。ǘ┙虒W難點
1. 深入理解文章中蘊含的哲理和情感,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2. 引導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養(yǎng)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
四、教學方法
1. 朗讀法: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感受文章的語言美和情感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 問題引導法:設置有針對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3. 合作探究法:組織學生小組合作,探究文章的內涵和寫作特色,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4. 情境教學法:創(chuàng)設與課文相關的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和情感。
五、課時安排
本單元共安排10課時,具體安排如下:
|課文|課時|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2]課時|
|《再塑生命的人》|[2]課時|
|《*竊讀記》|[1]課時|
|《論語》十二章|[2]課時|
|寫作:寫人要抓住特點|[2]課時|
|綜合性學習:有朋自遠方來|[1]課時|
六、單篇教學設計
。ㄒ唬稄陌俨輬@到三味書屋》(第一課時)
1. 教學目標
了解作者及作品,掌握文中的生字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
學習作者通過多角度描寫景物來表現百草園的樂趣。
2.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展示一些童年生活的圖片,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趣事,然后引出課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讓學生思考作者的童年生活又是怎樣的。
作者及背景介紹
介紹作者魯迅的生平及文學成就,重點介紹本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涵。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思考并回答問題:文章寫了作者哪兩個地方的生活?這兩個地方給作者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文章寫了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個地方的生活,百草園是作者的樂園,三味書屋則是作者讀書學習的地方。
精讀課文,學習百草園部分
學生默讀百草園部分,圈點出描寫百草園景物的語句。
引導學生從視覺、聽覺、味覺等角度分析這些語句,體會作者對百草園的喜愛之情。
提問:作者在描寫百草園時,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學生思考回答后,教師總結:作者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使百草園的景物更加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
課堂小結
總結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強調作者通過描寫百草園的景物,表達了對童年生活的懷念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布置作業(yè)
熟讀課文,背誦百草園部分中自己喜歡的段落。
仿照課文中描寫景物的方法,寫一段自己家鄉(xiāng)的景物。
(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第二課時)
1. 教學目標
學習作者在三味書屋的生活描寫,體會作者對三味書屋生活的感受。
理解對比手法在文中的運用,分析其作用。
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學生對童年生活的珍惜之情。
2.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請學生背誦百草園部分中自己喜歡的段落,回顧上節(jié)課所學內容。
學習三味書屋部分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三味書屋部分,思考:作者在三味書屋的生活是怎樣的?他對三味書屋的生活有怎樣的感受?
引導學生從學習環(huán)境、老師、同學等方面分析三味書屋的生活,體會作者對三味書屋生活的復雜情感。
提問:作者在描寫三味書屋時,與百草園的描寫有什么不同?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
學生討論回答后,教師總結:作者在描寫三味書屋時,語言更加簡潔、莊重,與百草園的描寫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百草園的自由快樂和三味書屋的單調枯燥。
分析對比手法的作用
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對比手法在文中的運用,討論其作用。
教師總結:通過對比,既表現了作者對百草園自由快樂生活的喜愛,也表達了對三味書屋學習生活的難忘,同時也反映了兒童對自由生活的向往。
總結全文,體會情感
引導學生回顧全文,思考作者通過描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活,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教師總結:作者通過回憶童年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活,表達了對童年生活的懷念,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對自由快樂生活的向往。
拓展延伸
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童年生活,與作者的童年生活進行比較,分享自己的感受。
布置作業(yè)
完成課后練習題。
以“我的童年”為主題,寫一篇作文,字數不少于500字。
。ㄈ对偎苌娜恕罚ǖ谝徽n時)
1. 教學目標
了解海倫·凱勒的生平及作品,體會作者對莎莉文老師的敬愛和感激之情。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
學習文中運用細節(jié)描寫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方法。
2.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展示一些關于盲人生活的圖片或視頻,讓學生感受盲人生活的不便,然后引出課題《再塑生命的人》,提問學生:如果一個人失去了視覺和聽覺,他的生活會是怎樣的?他又該如何重新塑造自己的'生命呢?
作者及背景介紹
介紹作者海倫·凱勒的生平及文學成就,重點介紹她與莎莉文老師相遇后的經歷,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背景。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默讀課文,要求邊讀邊圈點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變化的詞語。
思考并回答問題:文章寫了莎莉文老師的哪些事情?這些事情對作者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文章寫了莎莉文老師教作者認識具體事物、認識大自然、認識抽象事物等事情,這些事情讓作者從一個無知、暴躁的孩子變成了一個有知識、有愛心的人。
精讀課文,分析人物形象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找出描寫莎莉文老師的語句,從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方面分析莎莉文老師的人物形象。
提問:從這些描寫中,你可以看出莎莉文老師是一個怎樣的人?
學生思考回答后,教師總結:莎莉文老師是一個充滿愛心、耐心、細心,具有高超教育藝術的人。
課堂小結
總結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強調莎莉文老師對海倫·凱勒的重要影響,以及作者對莎莉文老師的敬愛和感激之情。
布置作業(yè)
熟讀課文,思考作者為什么說莎莉文老師是“再塑生命的人”。
查閱資料,了解更多關于海倫·凱勒的事跡。
(四)《再塑生命的人》(第二課時)
1. 教學目標
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在學習過程中的艱辛與快樂。
學習作者運用細膩的心理描寫表達情感的方法。
培養(yǎng)學生堅強的意志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
2.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請學生回顧上節(jié)課所學內容,回答莎莉文老師是一個怎樣的人,作者對莎莉文老師懷有怎樣的情感。
研讀課文,體會情感
學生精讀課文,找出描寫作者學習過程中心理變化的語句,分析作者在學習過程中的艱辛與快樂。
提問:作者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她是如何克服的?從這些經歷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學生討論回答后,教師總結:作者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如無法理解抽象事物、學習過程枯燥等,但她憑借著堅強的意志和對知識的渴望,克服了困難,最終取得了成功。我們應該學習作者這種堅強的意志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
學習心理描寫的方法
引導學生分析文中心理描寫的語句,學習作者運用細膩的心理描寫表達情感的方法。
提問:心理描寫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學生思考回答后,教師總結:心理描寫生動地展現了作者的內心世界,使讀者更能感受到作者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變化,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拓展延伸
讓學生談談自己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以及自己是如何克服的,與作者的經歷進行對比,分享自己的感悟。
課堂小結
總結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強調作者在學習過程中所展現出的堅強意志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鼓勵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時,要勇敢面對,堅持不懈。
布置作業(yè)
完成課后練習題。
以“我戰(zhàn)勝了困難”為主題,寫一篇作文,字數不少于500字。
。ㄎ澹*竊讀記》
1. 教學目標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情感變化。
學習作者通過細致的動作和心理描寫來表達情感的方法。
體會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渴望,培養(yǎng)學生熱愛讀書的良好習慣。
2.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提問學生:你們有沒有過偷偷做一件事情的經歷?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然后引出課題《竊讀記》,讓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要“竊讀”。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思考并回答問題:文章寫了作者哪些竊讀的經歷?作者在竊讀過程中的心情是怎樣的?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文章寫了作者在書店里偷偷讀書的經歷,作者在竊讀過程中既充滿了快樂,又有著緊張和害怕的心情。
精讀課文,分析寫作特色
學生默讀課文,圈點出描寫作者動作和心理的語句,分析作者是如何通過這些描寫來表達情感的。
提問:作者為什么要“竊讀”?從作者的“竊讀”經歷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學生思考回答后,教師總結:作者因為家境貧寒,沒有錢買書,所以只能“竊讀”。從作者的“竊讀”經歷中,我們體會到了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渴望。
拓展延伸
讓學生談談自己的讀書經歷,分享自己在讀書過程中的收獲和感受。
課堂小結
總結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強調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渴望,鼓勵學生要珍惜現在的學習條件,多讀書,讀好書。
布置作業(yè)
推薦閱讀林海音的其他作品,如《城南舊事》。
寫一篇關于自己讀書經歷的短文,字數不少于300字。
。墩撜Z》十二章(第一課時)
1. 教學目標
了解《論語》及孔子的相關知識,掌握文中的生字詞。
正確朗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2.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展示一些與孔子有關的圖片或視頻,介紹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和影響,然后引出課題《論語》十二章,讓學生了解《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
作者及作品介紹
詳細介紹孔子的生平、思想及教育成就,重點介紹《論語》的成書過程、主要內容和文學價值。
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聽邊注意字音、節(jié)奏和語氣。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同桌之間互相糾正讀音。
指名學生朗讀,其他學生認真傾聽,然后進行評價。
疏通文意,理解內容
學生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翻譯課文,圈點出不理解的字詞和句子。
小組合作,交流討論疑難問題,教師巡視指導。
教師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集中講解,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課堂小結
總結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強調朗讀和理解文意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在課后繼續(xù)朗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布置作業(yè)
熟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章節(jié)。
整理文中的重點實詞、虛詞的含義和用法。
。ㄆ撸墩撜Z》十二章(第二課時)
1. 教學目標
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領會孔子的思想主張和學習方法。
學習古人的智慧,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和價值觀。
引導學生積累文言文知識,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請學生背誦上節(jié)課所學的章節(jié),回顧重點實詞、虛詞的含義和用法。
研讀課文,領會思想
學生分組討論,思考每一章所表達的主要思想和觀點,然后小組代表發(fā)言。
教師引導學生對每一章進行深入分析,幫助學生領會孔子的思想主張和學習方法,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強調了學習要及時復習;“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強調了復習舊知識的重要性等。
提問:孔子的這些思想主張和學習方法對我們今天的學習和生活有什么啟示?
學生思考回答后,教師總結:孔子的思想主張和學習方法對我們今天的學習和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應該學習孔子的勤奮好學、謙虛謹慎、注重品德修養(yǎng)等品質。
拓展延伸
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實際,談談對孔子某一思想主張或學習方法的理解和體會。
課堂小結
總結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強調孔子的思想主張和學習方法對我們的重要影響,鼓勵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要踐行孔子的思想,做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
布置作業(yè)
完成課后練習題。
收集整理孔子的其他名言警句,并選擇其中一句進行賞析,寫一篇短文,字數不少于300字。
。ò耍⿲懽鳎簩懭艘プ√攸c
1. 教學目標
了解寫人抓住特點的重要性,掌握抓住人物特點的方法。
能夠運用所學方法,通過具體事例和細節(jié)描寫,生動形象地刻畫人物形象。
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2.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展示一些人物圖片,比如著名的歷史人物、影視角色或者身邊熟悉的人 ,讓學生說一說看到這些圖片后,腦海中最先浮現出關于這些人物的什么特征。由此引出本次寫作課的主題——寫人要抓住特點,讓學生意識到抓住人物特點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知識講解
講解抓住人物特點的重要性:向學生闡述,抓住人物特點進行寫作,能讓筆下的人物形象鮮明、躍然紙上,使讀者如見其人。以文學作品中的經典人物為例,如《孔乙己》中孔乙己那“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獨特形象,讓讀者一下子就記住了這個在封建科舉制度下迂腐又可憐的讀書人。
介紹抓住人物特點的方法:
外貌描寫抓特點:指導學生觀察人物的外貌,包括容貌、體型、衣著等。但不是面面俱到地描寫,而是要抓住最能體現人物性格、身份等特征的部分。比如描寫一位嚴肅的老師,可能他那總是皺著的眉頭和犀利的眼神就是外貌特點;寫一個活潑的同學,其燦爛的笑容和充滿活力的發(fā)型可能是重點。
語言描寫抓特點:每個人說話的方式、習慣都不同。引導學生留意人物的語言風格,是幽默風趣、簡潔明了,還是啰里啰嗦?梢酝ㄟ^人物的口頭禪、常用語等展現其特點。比如有的同學總是說“太棒了”,從這個口頭禪能看出他樂觀積極的性格。
動作描寫抓特點:人的行為動作往往能反映其內心世界和性格特點。讓學生觀察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典型動作,如一個愛運動的人走路可能步伐輕快有力,而一個內向的人在公共場合可能總是縮手縮腳。
神態(tài)描寫抓特點:神態(tài)是人物內心情緒的外在表現。講解如何通過描寫人物的眼神、表情等神態(tài)來展現特點,比如一個容易害羞的人,在被表揚時可能會臉紅、低頭、眼神躲閃。
心理描寫抓特點:適當的心理描寫能深入展現人物的性格和情感。教學生如何通過對人物內心想法、感受的描寫來突出特點,比如一個膽小的人在面對挑戰(zhàn)時,心里可能會不斷地打鼓,充滿擔憂和害怕。
范文賞析
展示一篇優(yōu)秀的寫人作文范文,讓學生默讀。讀完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從剛才講解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等方面分析范文中是如何抓住人物特點的。
每個小組推選代表發(fā)言,分享小組討論的結果。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進一步強化學生對抓住人物特點寫作方法的理解。例如范文中描寫一位勤勞的母親,通過“她總是天不亮就起床,手腳麻利地在廚房里忙碌,一會兒洗菜,一會兒切菜,鍋碗瓢盆在她手中奏響一曲和諧的樂章”這樣的動作描寫,生動地展現了母親的勤勞。
寫作實踐
布置寫作任務:讓學生選擇一個自己熟悉的人,運用所學的抓住人物特點的方法,寫一篇作文。要求通過具體事例來支撐人物特點,字數不少于500字。
學生開始寫作,教師在教室里巡視,觀察學生的寫作情況,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對于遇到困難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回憶人物的具體事例,思考如何從這些事例中提煉出人物特點,以及運用哪種描寫方法更合適。
課堂小結(第一課時)
總結本節(jié)課所學的內容,強調抓住人物特點的重要性和方法。鼓勵學生在課后繼續(xù)完善自己的作文,為下節(jié)課的作文講評做好準備。
。ň牛⿲懽鳎簩懭艘プ√攸c(第二課時)
1. 教學目標
通過作文講評,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自己作文中的優(yōu)點和不足,提高寫作能力。
引導學生學會修改作文,培養(yǎng)認真修改作文的習慣。
2. 教學過程
作文講評
選取幾篇具有代表性的學生作文,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和講評?梢韵茸屪髡咦约豪首x作文,然后其他學生從內容、結構、語言表達以及是否抓住人物特點等方面進行評價。
教師針對學生的評價進行總結和補充,指出作文中的優(yōu)點,如人物特點突出、事例具體、描寫生動等,同時也指出存在的問題,如特點不明確、描寫不細致、語言平淡等。例如,有的作文雖然寫了人物的很多事情,但沒有突出人物的主要特點,導致人物形象不夠鮮明;有的作文語言過于口語化,缺乏文采。
對于存在的問題,教師提出具體的修改建議,如如何進一步細化描寫,怎樣調整文章結構使內容更有條理等。讓學生明白自己作文的改進方向。
學生修改作文
學生根據教師的講評和同學的建議,對自己的作文進行修改。教師繼續(xù)巡視,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在學生修改過程中,鼓勵學生之間相互交流,互相提出修改意見。
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修改:檢查是否準確抓住了人物特點,事例是否能充分體現人物特點,各種描寫方法是否運用得當,語言表達是否通順、生動等。
展示修改后的作文
請幾位學生展示他們修改后的作文,讓其他學生對比修改前后的作文,感受修改的效果。同時,讓展示作文的學生說一說自己在修改過程中主要做了哪些方面的調整,以及這樣修改的原因。
通過展示和交流,讓學生明白認真修改作文可以使文章更加完善,從而培養(yǎng)學生認真修改作文的意識和習慣。
課堂總結
總結本次寫作課的內容,強調寫人要抓住特點,并且要通過具體事例和生動的描寫來展現人物特點。同時,鼓勵學生在今后的寫作中,不斷運用所學的寫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養(yǎng)成認真觀察生活、善于思考的習慣。
布置作業(yè)
完善自己的作文,將修改后的作文工整地抄寫在作文本上。
閱讀一些優(yōu)秀的寫人文章,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積累好詞好句。
(十)綜合性學習:有朋自遠方來
1. 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了解交友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交友觀。
通過各種活動,培養(yǎng)學生收集、整理、運用資料的能力,以及口語表達和人際交往能力。
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友誼的美好,學會珍惜友情。
2. 教學過程
導入
播放一段關于友誼的音樂視頻,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然后提問學生:“在你的生活中,朋友扮演著怎樣的角色?你認為什么樣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從而引出本次綜合性學習的主題——有朋自遠方來。
活動一:交友之道
布置學生提前收集關于交友的名言警句、成語典故、詩詞文章等資料。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分組交流分享自己收集的資料。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小組交流的成果。
展示結束后,引導學生討論:從這些資料中,我們能學到哪些交友之道?例如,“君子之交淡若水”告訴我們交友要淡泊名利;“管鮑之交”體現了朋友之間要相互信任、相互理解。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真正的友誼應該建立在真誠、信任、互助等基礎上。
活動二:向朋友展示自我
組織學生開展“自我介紹”活動,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自我介紹,介紹的內容包括自己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優(yōu)點和不足等。要求學生在介紹時要突出自己的特點,讓別人能更好地了解自己。
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在全班進行自我介紹。其他學生認真傾聽,聽完后可以提出問題或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通過這個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學會如何展示自己,吸引朋友。
活動三:共話友情
播放一些關于友情的電影片段或故事,引發(fā)學生對友情的思考。然后組織學生開展“共話友情”的討論活動,讓學生分享自己與朋友之間的難忘經歷,如一起克服困難、共同度過快樂的時光等。
在學生分享的過程中,引導其他學生認真傾聽,感受友情的美好。討論結束后,教師進行總結,強調友誼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勵學生珍惜身邊的朋友,用心去維護友誼。
活動總結
對本次綜合性學習活動進行總結,回顧活動的主要內容和成果。表揚在活動中表現優(yōu)秀的學生和小組,鼓勵其他學生向他們學習。
布置課后作業(yè):讓學生以“我的朋友”為題,寫一篇短文,記錄自己與朋友之間的故事,表達對朋友的感激和珍惜之情。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語文上冊第二單元教學設計09-09
七年級第三單元教學設計09-25
七年級上第三單元教學設計范文10-01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測試題07-03
第三單元農家孩子的歌的教學設計08-13
仁愛英語八年上冊第三單元話題一教學設計05-28
上冊第一單元教學設計01-17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教學設計10-11
第三單元歡騰的大西北教學設計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