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手机免费在线观看,国产女人在线视频,国产xxxx免费,捆绑调教一二三区,97影院最新理论片,色之久久综合,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教學設計

《誦讀古詩》的教學設計

時間:2025-05-12 20:55:01 藹媚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誦讀古詩》的教學設計模板(精選13篇)

  作為一名教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我們應該怎么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誦讀古詩》的教學設計模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誦讀古詩》的教學設計模板(精選13篇)

  《誦讀古詩》的教學設計 1

  一、學習目標

  1. 通過多種形式朗讀詩歌,領會朗讀詩歌的方法,提高朗讀水平。

  2. 通過朗讀詩歌,體會作者的情感,感受詩歌的魅力,激發(fā)學生熱愛古詩的激情。

  3. 欣賞詩歌,體會詩歌的意境,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1. 了解經典詩歌的魅力,感受它對人們精神的陶冶。

  2. 通過朗讀,提高學生獨立鑒賞詩歌的能力。

  三、活動準備

  活動前,學生選擇一些好的書籍,學習自己喜愛的古詩,并在老師的指導下,消化理解,用自己喜愛的方式學習古詩,學生將讀書收獲做成的手抄報、詩配畫展示出來,或介紹根據自己的學習所得將古詩改編的現代詩,用自己喜愛的曲調演唱自己喜愛的古詩 ……

  四、活動過程

 。ㄒ唬⿲

  由李清照的《一剪梅》歌曲導入,然后讓學生談下聽后的感受。

  同學們說的這些正體現了詩歌的魅力。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中國的古典詩歌像一條橫亙古今的河流,激蕩著每個中華兒女的心曲。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走進詩的海洋,去感受詩的美、詩的情、詩的意。下面我們就進行以 " 古詩詞誦讀 " 為主題的專題讀書會。

  (二)請同學們拿出我們的`《誦讀古詩》,從中選出你喜歡的詩歌先在小組內進行試讀,然后再推舉出代表為大家展示一下。

  1 、配樂,學生朗誦古詩。教師進行點評。

  2 、教師進行朗讀指導。

  在屏幕上出示一首古詩,由師生共同完成詩歌的朗讀。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從這首詩的停頓、節(jié)奏、語調、語氣,(聲斷氣不斷),重音等方面進行朗讀指導。

  師范讀演示。

  學生再獨誦,齊誦。

  (師)過渡: 在朗讀中我們感受到了詩歌的魅力,怎樣才能把這份魅力保存下來,用我們個性化的方式去展示它呢?

  學生 :我們采用做筆記的方式,我們?yōu)樗谱髁艘黄谑殖瓐,我們制作了詩配畫,我們通過古詩新譯的方式展示,我們是演唱古詩,我們是表演……

  教師 :同學們的形式非常好,現在就讓我們去暢談一下我們讀書的收獲,有請讀書筆記小組。

 。ㄈ⿻痴勛x書收獲 (學生在古箏樂的伴奏下,暢談讀書學習的收獲,誦讀自己喜歡的古詩。)

  學生代表去暢談讀書收獲(帶著自己的學生筆記)

 。◣煟┻^渡 :筆記小組的同學說的都很好,讓我們感受到了古詩的豐富內涵。有的同學喜歡把自己的見解說出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有的同學更是多才多藝,把它通過手抄報的形式展示出來,下面就讓我們看看手抄報小組的同學會帶給我們怎樣不同的感受呢?

 。ㄋ模┦殖瓐笮〗M:

  學生去展示自己制作的手抄報,首先說明是那種類型的古詩,比如:以“春天”為主題的詩,或者以“送別”為主題的詩,或者以“愛國”為主題的詩……其次這些詩反映的是什么內容,你感受到作者什么情感;最后同一主題的詩歌會有哪些不同的表現形式,或者同一首詩歌會有哪些不同的賞析理解……

  (師)過渡 :同學們做的古詩詞小報,設計美觀,內容新穎,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豐富了知識,鍛煉了能力,也使我們受益匪淺。有的同學甚至別處心裁為古詩配了畫,有請“詩配畫”。

  (五)“詩配畫”:

  學生展示,著重在邊讀邊說上,是根據怎樣的意境畫出來的。

  如:生:這是我為《游子吟》配的畫。 《游子吟》這首詩表現了偉大的母愛。你們看: 慈母穿針引線忙不停, 兒子要出遠門趕緊把衣縫。 臨行之前縫得細密密, 只怕孩兒遲遲不能回家。 誰說小小的草兒赤子的心, 能報答這春天的陽光母親的恩。 ……

  教師再出示名家——齊白石為古詩“蛙聲十里出山泉”配的畫和朱中為古詩“踏花歸去馬蹄香”配的畫,讓學生欣賞。讓學生領略名家的詩配畫為何高超,重在領會那種需要借助聯想和想象才能了解詩句的內涵的方法,從而明白古詩能把人不自覺的帶入到它的優(yōu)美意境中,讓你陶醉其中不能自拔。

 。◣煟┻^渡 :一幅幅優(yōu)美的畫卷,再加上同學們細致的解說,把我們帶入到了古詩所營造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了你們對于古詩的獨到見解,發(fā)揮了你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以上這些小組都是善于積累,而下面這個小組卻是善于創(chuàng)新,有請“古詩新譯”。

 。肮旁娦伦g”:

  學生展示

  學生解說自己是站在何種角度立意改寫古詩的,是怎樣著重體現“新”的。

 。◣煟┻^渡 :我都情不自禁的為你們鼓起掌來。你們編的小詩瑯瑯上口,詮釋著你們對古詩的理解和感悟,你們已經成為小詩人了,祝賀你們!一首首優(yōu)美的詩歌代表著一首首悅耳動聽的歌曲,下面有請“唱詩小組”為我們重新演繹這動聽的旋律。

 。ㄆ撸俺娦〗M”:

  學生表演

  男生演唱《水調歌頭》

  女生演繹《虞美人》

  學生在演唱時,下面的學生可以一塊跟著唱,調動起現場的氣氛。

 。◣煟┻^渡 :歌聲真美妙,正所謂“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那得幾回聞”,我已經陶醉其中了。一首首優(yōu)美的古詩總是穿越歷史為我們上演著一段段令人難忘的故事,請欣賞“七步詩”。

 。ò耍┍硌菪〗M :

  學生表演

  二胡現場伴奏,一個學生解說這首詩的寫作背景,然后演員表演這個故事,表演結束后由兩名學生上臺接著演唱《七步詩》這首歌。在歌聲中進一步體會這首詩帶給我們的啟迪。

 。◣煟┻^渡 :同學們表演的真好,能夠借助古詩發(fā)生的歷史背景把它演繹的惟妙惟肖,仿佛這個故事就發(fā)生在我們眼前,讓我們不禁在贊嘆曹植才華的同時也領悟到了至親骨肉間的真情。

  五、總結讀書成果,激發(fā)讀書興趣

  看了同學們的精彩匯報,老師也不僅豎起了大拇指,贊嘆你們的才能。相信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們一定有了不小的收獲。誰愿來談一談 ?

 。▽W生暢所欲言自己的讀書收獲)(音樂伴奏)

  六、結束語

  教師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相信同學們對于古詩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收獲。中國的古典詩歌浩如煙海,詩海遨游只是紅杏一支,要想領略滿園春色,就應該積極積累,勤學苦練,相信同學們在古文化的熏陶下,“江山代有才人出”會是你們明天的輝煌。讓我們在趙翼的《論詩》中結束本課。請同學們一塊來讀下趙翼的《論詩》。

  論詩

  趙翼 (清)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ü殴~配樂伴隨期間)

  七、作業(yè)

  1. 選取本課中自己喜歡的學習古詩的方法,搜集喜愛的古詩進行朗讀,展示給同學,家長。

  2. 嘗試改寫一首自己喜歡的古詩。

  《誦讀古詩》的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朗讀,注意停頓,有一定節(jié)奏。

  2.了解古詩大意。

  3.背誦兩首古詩。

  教學重難點:

  背誦這兩首古詩

  教學過程:

  一、啟發(fā)談話,引入新課

  1.師:你能背哪些古詩?

  2.指名背誦,表揚鼓勵。

  3.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兩首古詩。

  二、學第一首古詩

  1.師板書:惠崇《春江晚景》

  2.師:誰會讀?(指名讀,請小老師讀)

  3.師:誰已經會讀了?請他讀一讀(表揚)

  4.聽老師讀,說說你聽到了什么?

  5.聽錄音,跟著讀(兩遍)

  6.再聽老師讀一讀,自己輕輕地讀一讀

  7.師生合作讀,一人讀一行(提出不懂的字詞,師揭示,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大意。)

  8.生看圖,師講古詩大意:翠綠的竹子、粉紅的桃花。春天,游水的鴨子最先知道江水已經變得暖和了。岸邊的蒿草鋪了一地,蘆葦已抽出短短的芽,這時節(jié)正是河豚魚長得最肥的時候。

  9.師:誰已經背出來了,請來試一試。(看圖試背,師表揚鼓勵)

  10.齊背古詩

  三、學第二首古詩

  1.板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指名認讀)

  2.詩的作者師誰呢?(李白)師板書

  3.會背的`站起來背一背(表揚鼓勵)

  4.聽錄音,想想你聽到了什么?

  5.請小老師領讀古詩(兩遍)

  6.聽錄音,跟著讀(注意停頓)

  7.生質疑問詞,師揭示,生試講古詩大意。

  8.生看圖,師講詩意:老朋友辭別了黃鶴樓,在繁華似錦的陽春三月順流而下到揚州去。他乘坐的孤舟在碧藍的天邊不見了蹤影,只看見滾滾的長江水浩浩蕩蕩地流向水天交接之處。

  9.指名背誦古詩

  四、復習鞏固

  1.男生、女生分別朗讀兩首古詩。指名背誦。

  2.小組開展背古詩比賽,選出優(yōu)勝者,表揚鼓勵。

  《誦讀古詩》的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借助插圖、生活實際,結合詩人背景理解古詩大意,體會詩人感情。

  3、了解詩畫特點,領悟本課借物言志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難點:理解詩歌大意,欣賞詩中景物,領悟詩人情懷,學習表達方法,感受古詩魅力。

  教學過程

  一、以畫入詩,走進詩文。

  1、顯示:《蘭竹石軸圖》(公元1747丁卯)

  《蘭石圖》(公元1749己巳)

  《墨蘭圖軸》(公元1754甲戍)

  《蘭竹圖軸》(公元1758戊寅)

  《山頂妙香圖軸》(公元1758戊寅)

  2、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些圖都是誰畫的?(鄭燮)看到這些圖有何感受?

  生:略

  3、簡介詩人,揭示課題。

  鄭燮,字克柔,號板橋,是清代歷史上杰出名人,“揚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絕詩書畫”聞名于世的書畫家、文學家。他的畫以竹、石、蘭蕙為最工,天趣橫溢,神理俱足。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題于《山頂妙春圖軸》上的古詩《題畫蘭》(板書課題)

  二、習文讀詩,明了詩意。

  1、自由讀詩,文通字順。

  2、指名朗讀,集體正音。

  3、二讀古詩,讀出詩的節(jié)奏與音韻。

  4、三讀古詩,借助插圖,了解詩中大意。

  5、全班交流,教師相機指導。(本詩語言明白流暢,通俗易懂,疏通詩意應著力在自由大膽表達上。)

  蘭花本是山中之草,它生長在山頂、巖縫、高崖之顛,香氣飄散四溢、沁人心脾,被譽為“天下第一香”。尤以突出巖石、深深的巖縫中的美好花香更為馥郁芬芳,濃香撲鼻。并不是腳下沒有浮云翻滾的喧鬧,只是蘭花不愿去理睬它們,不知道它們什么時候來到,更不會在它們離去時進行挽留。

  6、再讀古詩,把握本詩整體意象,基本情調。

  預設:a、蘭花生長環(huán)境惡劣……

  B、蘭花香氣無與倫比…..

  C、蘭花品性高潔,非凡脫俗……

  D、蘭花深受詩人鐘愛……

  三、精讀品詩,感悟詩情。

  (一)看蘭

  1、作為“三絕詩書畫”的板橋畫風活潑奔放,挺拔沉雄,沖破了繪畫發(fā)展的一切清規(guī)戒律,開啟了一代繪畫新風。來,擦亮咱們的雙眸,仔細看一看他所畫之蘭,你看到了什么?

  2.反饋引導學生暢所欲言。

  預設:

  生:我看到了蘭花生長在千山疊峰之頂,巖石縫中,環(huán)境十分惡劣?墒撬鼌s顯得那么茂盛,有生機。

  師:好一幅具有生命力的蘭花,請讀——(課件)身在千山頂上頭。

  生:我看到了蘭花的葉子十分傾斜零亂,但是雜亂之中透著一種零亂美感。

  生:我看到了蘭花的不拘一格,其它的花兒是長在平地、泥土或是花盆之中,可是它卻生長在山頂之上,仿佛可以看見世間萬物…..

  師:好一個蘭花知音、憐花之人,請讀——身在千山頂上頭

  (二)聽景

  1、師:高寒之巔,飽覽千山美景,蘭花呀蘭花,你看見了什么?聽見了什么?

  2、學生自讀、想象。

  3、反饋,師疏導學情

  生:我看見了漫山的碧樹、如茵的小草……

  生:我看見了清澈的瀑布,雄偉的大山……

  生:我看見了展翅翱翔的山鷹,活潑亂跳的小兔……

  生:我看見了皓月當空,月光如水,水波蕩漾……

  生:我聽見了潺潺流動的山泉唱著歡樂的歌兒……

  生:我聽見了山風的呼嘯,大地的震撼……

  生:我聽見了牧童的笛聲,知了的蟬鳴……

  生:我聽見了巖石的回聲,鳥兒的呢喃,花兒的呼吸……

  師:蘭花呀蘭花!沐浴著大自然的清輝,享受著山中獨有的'清閑,你可真是幽雅脫俗,怡然自得呀。R讀——身在千山頂上頭)

 。ㄈ┞勏

  1、師:古人云“蘭生于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人們常用“國香”、“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等詞句形容它,而在板橋的筆下,又是如何呢?

  生:——突巖深縫妙香稠(課件出示)

  2、師:香嗎?聞一聞!(香)哪里看出來?

  3、理解“妙香稠”

 。ɑㄏ惚臼撬囊,四溢的花香在突巖深縫處聚集。竟香濃到讓人感到粘稠,這種蘭香真是非一個“妙”不能言盡。)

  4、能否將“妙香稠”中的“稠”字換成“濃”“重”“絕”“溢”等?(比較感悟古詩用字精妙)

  5、小結:蘭花身處貧寒之地,不因山巖的貧

  瘠而凋謝,卻孕育大地的精華,吐納著人間絕有的妙香,好一朵妙“花”呀!。(配樂讀一、二句詩——身在千山頂上頭,突巖深縫妙香稠。)

 。ㄋ模┪蛐

  1、師讀:“非無腳下浮云鬧,來不相知去不留”(課件顯示)同學們,你們可曾想過蘭花腳下會有什么喧“鬧”嗎?

  2、生討論交流:

  ——有游人上山郊游,踏青賞景…

  ——有車馬快遞飛馳而過…

  ——有采藥者前來驚擾…

  ——有詩人學者高聲喧嘩,談詩論道…

  ——有姑娘小姐尋香采花…

  3、換位思考:師:假如是你聽到這些喧鬧,你會如何?而蘭花呢?(來不相知去不留)為什么?

  4、感悟蘭花品性(不與浮云游塵為伍,兩耳不聞,兩眼不看塵世喧鬧,追求自我,吐納芬芳,超凡脫俗,淡泊自足)(配樂個性朗讀3、4句)

  過渡:蘭花至真至純的秉性令人激賞,至香至美的風采令人留念,然而令人不明的是為何大畫家板橋(出示課件)——“板橋專畫蘭竹,五十余年,不畫他物!保ò鍢颉邦}畫竹”中自述)

  四、多元賞詩,升華詩境

  1、賞蘭竹之姿(課件伴樂再看一次前面各圖軸)

  2、聽板橋之史

  鄭燮,30歲前以讀書教書為主,康熙秀才,后賣畫揚州,以活潑奔放,挺拔沉雄的筆墨,振聾發(fā)聵地反擊了純以臨摹為能事的毫無生氣的如意館畫派的靡靡頹風,革新畫的意境,大膽創(chuàng)造。他文筆敏捷,心思高曠,詩文書畫,幾乎是信手拈來,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為“揚州八怪”之首,39歲中雍正舉人,44歲乾隆進士,曾任山東范縣,濰縣縣令。做官期間,不肯逢迎上司,頗能關心人民疾苦,饑荒年歲,曾因擅自開倉賑濟,撥款救災,濟人無數,但卻因此獲罪罷官,為官十二載,看透官場黑暗,秉直清廉,體恤百姓,愛民如子,“恨不能填滿普天饑債”。罷官臨行前,百姓都來送行,板橋雇了三頭毛驢,一頭自己騎,一頭讓人騎著前邊領路,一頭馱行李,做縣令長達十二年之久,卻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見了都很感動,依依不舍,鄭板橋向濰縣的百姓贈畫留念,畫上題詩一首:

  烏紗擲去不為官,

  囊囊蕭蕭兩袖寒。

  寫取一枝清瘦竹,

  秋風江上作漁桿。

  從此,鄭板橋回鄉(xiāng)以畫竹賣畫為生,度過了他貧寒而很有節(jié)氣的一生。

  3、賞析《題畫蘭》的表達方法。

  師:身處高寒之地的蘭花與板橋有何共通之處?

  蘭花鄭板橋

  身處劣境堅持操守

  卓爾獨立VS淡泊自足

  淡泊脫俗追求個性自由

  四時不謝倔強不馴

 。ń栉镅灾荆

  4、“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之者披文以入情”,讓我們靜下心來再次領略畫中之詩,詩中之人吧。雷x古詩,背誦古詩)

  五、拓展誦詩,凝出詩味。

  1、板橋作為文學家,書畫家,雖畫路較窄,尤愛竹蘭石,是因為畫如其人,人如其畫,詩文寓托,意境雋永。

  2、讀一讀下面兩首詩,品一品其中詩味。

  竹石 柱石圖

  鄭燮 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誰與荒齋伴寂寥,

  立根原在破巖中,一枝柱石上云霄,

  千磨萬擊還堅勁,挺然直是陶元亮,

  任爾東西南北風。五斗何能折我腰。

  3、反饋交流,積累古詩。

  六,鞏固習詩,提升詩趣。

  1、書法抄寫本詩,并為之配畫。

  2、選自己得意的一幅畫,題一首小詩。

  板書設計

  題畫蘭

  千山頂上 → 妙香稠

  浮云喧鬧 → 不相知

  借物言志

  教學反思:

  《誦讀古詩》的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詩經》的基本知識。

  2、積累文言字詞,理解詩歌的含義并能熟練背誦。

  3、理解詩歌主旨,初步鑒賞詩中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4、了解四言詩的節(jié)奏和押韻,理解《靜女》重章復唱的藝術手法。

  (二)、過程與方法

  1、誦讀課文,掌握詩中重點實詞、虛詞的用法。

  2、合作探究,情感交流,理解文意,分析形象;

 。ㄈ⑶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了解古人真摯的愛情,陶冶高尚的情操;

  2、初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愛情觀;

  教學重點:

  1、掌握重點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及用法,背誦課文。

  2、理解詩歌主旨,初步鑒賞詩中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主旨,初步鑒賞詩中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處在十六七歲的花季年齡,對于愛情已有朦朧的感知,學習時會有相應的感受,并且他們已具備一定的閱讀審美力。由于《詩經》年代久遠,閱讀上會有一定困難,但詩歌篇幅短小,借助注釋應能掃除字詞障礙。根據本詩的特點,主要采用講授法、誦讀法、啟發(fā)法和討論法。講授是為了開啟學生思維,讓學生對詩中的文言知識點有清晰的認識。通過反復誦讀,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熟悉課文內容。提問和討論使師生互動,激發(fā)思維,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可以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yǎng),達到本課的教學目的。另外為了與高考內容接軌,在教學中特意設計了與課文學習相關的高考考點鏈接,以及高考古詩文考題題型練習,讓學生既能掌握本課學習內容,又對高考知識點考察內容及題型有所了解。

  教學過程:

  一、導語:

 。ɑ脽羝鍪荆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尹人,在水一方!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同學們知道以上詩句分別出自哪首詩嗎?

  愛情是文學作品中永恒的主題。《關雎》寫的是男子追求心愛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寫出了愛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悵,迷惘;《采葛》寫出了愛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

  以上三首詩都出自《詩經》。今天我們繼續(xù)來學習《詩經》里的一首民歌。(板書課題《靜女》)

  二、介紹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反映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中期近500年間的古代社會生活。詩歌創(chuàng)作多用現實主義手法。所以《詩經》也是我國第一部現實主義詩歌作品。里面作品共305篇,又稱“詩三百”!对娊洝贩诛L、雅、頌三部分:十五“國風”占160篇,多是各個諸侯國的`抒情性的民間歌謠;“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宮廷樂曲歌詞,是一種正統音樂;“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对娊洝分饕腥N表現手法(引號內容為朱熹《詩集傳》語)。賦:“敷陳其事而直言之”,即鋪陳敘事(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鹅o女》主要運用的正是“賦”的手法。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借物托情。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風、雅、頌、賦、比、興,文學史上合稱“六義”。

  三、檢查預習情況:

  1、讀音:

  姝(shū)俟(sì)見(xiàn)蜘躕(chí chú)孌(luán)貽(yí)

  彤(tóng)管煒(wěi)懌(yì)歸(kuì)荑(tí)洵(xún)

  2、積累詞匯:

  其:副詞,多么。姝:美麗。俟:等候。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蜘躕:猶豫徘徊。孌:美好。

  貽:贈送。彤,紅色。煒:鮮亮的光彩。懌:喜愛。

  牧:郊外田野。荑:茅草芽。古代有贈白茅表示愛戀,婚姻的習俗。

  洵:誠然,確實。異:特殊。

  3、通假字:

  愛:同“薆”,隱藏。

  見:同“現”,出現。

  說:通“悅”,喜愛。

  女:同“汝”,指彤管。

  歸:通“饋”,贈。

  匪:同“非”,不是。

  女:通“汝”,指荑。

  4、放《靜女》錄音,并范讀、介紹誦讀方法。

  四言古詩一句有兩個節(jié)拍,范讀時注意誦讀節(jié)奏,節(jié)拍處應注意停頓。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5、學生朗讀。(齊讀、個別讀、分組讀)

  6、請學生對照注解理清文意,進行翻譯。

  文雅的姑娘多么漂亮,等我在城角僻靜的地方。但她卻隱藏了起來不出現,弄得我抓撓頭發(fā)猶豫彷徨。

  文雅的姑娘多么的美好,(曾經)贈送給我一支紅色的管簫。這支紅色的簫顏色亮麗,我喜歡這美麗的紅簫。

  你贈送給我從郊外采來的白茅草,(那白茅草)確實美得出奇。不是茅草有多么美麗,而是因為它是美人贈送給我的。

  四、請學生默讀課文,整體感知詩歌,并找出詩歌所描寫的情節(jié)。

  明確:詩的內容是寫一對青年男女幽會的情景。全詩以男子的口吻寫出,生動地描繪了他約會的過程,先寫男子去赴約,后寫女子向男子贈送物品來表達愛情。整篇詩充滿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詩歌前一章重在寫場景,后兩章重在寫心理。

  五、分析人物形象:

  1、探討男主角的形象。學生討論交流。

 。▍⒖迹骸吧κ柞剀X”,心急難耐,又無計可施,是個憨厚淳樸的小伙子。

  “說懌女美”“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是個癡情、真誠的小伙子。)

  2、探討女主角的形象。

 。1)討論:為什么女主角“愛而不見”?這使你覺得這是位怎樣的女子?

  (參考:或者是因為害羞、矜持;或者是因為女的先到了不好意思,故意躲起來制造男子先到的假象;或者是因為調皮,制造一點情趣;或者是因為善于體貼人心,先到了卻故意后出現,免得男子有“遲到”的內疚感……)究竟是害羞矜持還是調皮活潑?讓男主人公琢磨不透,也讓讀者琢磨不透,如霧里看花,朦朧綽約,越發(fā)引人暇想。

  (2)討論:女主人公究竟是位怎樣的女子?還有哪些詩句可以給我們一些思路呢?(貽我彤管、自牧歸荑:以物傳情,未聽其語已暗傳情,含蓄溫婉,聰慧可人。)

 。3)詩中的“靜女”是一個極美的形象,可是作者卻并沒有具體地寫出她的眼睛如何,她的身材如何,她的皮膚如何,只是說了“靜女其姝” “靜女其孌”。只是這樣籠統地寫入,照理說應該是寫作的大忌,可是,這首詩中的人物形象卻又是那樣的可愛,那樣的鮮明,那樣的真切,為什么

 。鞔_:側面描寫)

  六、歸納《靜女》的藝術特點:

  1、重章疊句

  2、賦的表現手法

  3、多種修辭手法的使用

  七、拓展延伸:高考考點鏈接

  鑒賞詩歌形象,考查賞析詩歌人物形象、意象、意境的能力,就是要求把握詩歌刻畫的藝術形象的特征和蘊含的意義,分析它們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會意義。詩歌中的形象,是指詩人根據現實生活中各種現象加以藝術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內容和藝術感染力的具體生動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藝術形象。詩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體生活環(huán)境都是形象。對于敘事詩而言,詩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對于寫景、狀物詩而言,詩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對于抒情詩而言,詩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例:《詩經·靜女》中刻畫了一對青年戀人的形象,男青年熱烈癡情、淳樸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潑、伶俐俏皮;表現了男女之間真摯的愛情。

  八、板書設計:

  靜女

  一、期望約會↘

  二、戀人贈物→愛情的美好

  三、贊美戀人↗

  形象分析:靜女:美麗、活潑、熱情

  男子:憨厚、純樸、真誠

  九、課堂練習鞏固:

  1、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敘述,錯誤的一項是()

  A、《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被儒家列為五部經典著作之首。

  B、《詩經》中的詩歌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帮L”又叫“國風”共有15國風,160篇。大都是勞動人民創(chuàng)作的民間歌謠:“雅”分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為周代宮廷樂曲歌辭:“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多為周天子及諸侯們祭禮時的樂歌,共40篇。

  C、《詩經》反映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社會生活,共305篇,古時也稱為“詩三百”。其創(chuàng)作方法基本上是現實主義的。

  D、《詩經》中都是四言詩,普遍采用賦、比、興的表現手法。

  2、對這首詩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題目“靜女”,是指文靜美麗的姑娘。

  B.“愛而不見”的意思是說故意藏起來不出現,逗小伙子著急。

  C.“說懌女美”的意思是指姑娘美麗的彤管映襯得你更美。

  D“自牧歸荑,洵美且異”這兩句稱贊姑娘送給他的荑草實在美得出奇。

  3、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這首詩基調歡快而富有情趣,敘寫了一對青年男女約會的過程。

  B.“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這個細節(jié)惟妙惟肖地描繪了小伙子當時那種焦灼不安的情態(tài)。

  C.無論是贈彤管,還是贈荑草,都發(fā)生在同一天,可見這對青年男女的戀情已到極致。

  D.這首詩除了細節(jié)描寫外,還運用了雙關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動活潑。富有情趣。

  4、選出對《靜女》一詩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靜女》是一首賦體詩,它運用“直陳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連唱的形式來敘寫故事,感情回環(huán)往復,內容富于變化,充分體現了民族的特色。

  B.本詩以生動的語言,風趣的細節(jié),表現了一對男女青年熱戀中的情趣,人物神形畢現,呼之欲出。

  C.“說懌女美”、“匪女之為美”這兩句借物抒情,意涉雙關,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贊美姑娘饋贈給他的信物,實則表達了他對姑娘摯愛之情。

  D.“自牧歸荑,洵美且異”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點,象征愛情的真誠和純美。

  5、選出對“彤管有煒,說懌女美”二句翻譯正確的一項()

  A.紅色的彤笛有色彩,漂亮的樂器讓我喜愛。

  B.彤笛鮮艷又光亮,漂亮的樂器真讓我喜愛。

  C.彤笛鮮艷又光亮,美麗的姑娘更讓我喜愛。

  D.彤笛鮮艷又光亮,靜女叮囑我要喜愛它。

  6、下面對此詩賞析錯誤的二項是()

  A.此詩以第一人稱“我”——男青年寫第一次戀人的約會的情景。

  B.全詩三章,二章重在寫場景,一章重在寫心理。

  C.第一章寫青年之約,第二章寫青年之戀,第三章寫青年之誠。

  D.作者由靜女而彤管,由荑而靜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來,表現了男女青年熱烈的純樸的戀情。

  E.詩歌重章復唱,不注重細節(jié)描繪,從大處著筆,風格樸實,增添了藝術魅力。

  答案解析:1、D 2、C 3、C 4、D(比喻手法),5、B 6、(B一章重寫場景,二章重寫心理;E注重細節(jié)描寫)

  十、布置作業(yè):

  1、查找關于《詩經》其他方面的資料(如藝術特色);

  2、背誦《靜女》全詩。

  十一、教學后記:

  古詩重在讀,特別是對于高中一年級的學生,這是他們接觸到的第一篇古詩文,開好了頭下面的教學就會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所以設計上我先讓學生通過預習掌握字詞,然后通過聽錄音、范讀等讓學生知道古詩的朗讀節(jié)奏,在多讀的基礎上再去悟情,學生真正悟情了才會讀出詩中的情感,再通過分析人物形象進一步加深對詩歌表達內容的理解。遺憾的是因一節(jié)課時間有限,對鑒賞人物形象這一高考考點學習未能深入,只能留待以后學習繼續(xù)加深鞏固。

  《誦讀古詩》的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詞,大體把握詞意。

  2.反復朗誦,品味用詞的凝練,理解本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體會詞中所表現的樂觀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師:“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詞客”“八大家”分別指的是誰,大家知道嗎?(“三詞客”:蘇洵、蘇軾、蘇轍;“八大家”: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歐陽修。)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朝詞人蘇軾的一首詞《浣溪沙》,蘇軾又叫蘇東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學家。他性格直率開朗,而政治道路不順。他寫這首詞的時候便是因“譏諷朝廷”被貶官至黃州。下面我們看一下這首詞的內容。

  二、初讀詩詞,掃清字詞障礙。

  1.自由讀,借助注音讀正確,讀流利,讀出節(jié)奏。

  2.指名讀,生評價。(注意讀出節(jié)奏、情感)

  3.范讀,齊讀。

  三、再讀詩詞,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全詞,并結合注釋試著用自己的話講述其中的意思,小組成員間相互討論幫助,然后請學生代表發(fā)言,大家共同補充完善。

  (子規(guī)——杜鵑鳥;白發(fā)——代指老年人;黃雞——代指時光流逝。)

  2.再請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詞的內容。

  (參考:詞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需樂觀的哲理。)

  3.交流對詞意的理解。

  (在蘄水的清泉寺游歷,清泉寺面對著蘭溪,蘭溪的水向西流去。山下蘭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間的沙路干凈沒有泥土。傍晚,細雨瀟瀟,寺外傳來杜鵑的啼叫聲。誰說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時代?你看門前的溪水還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時感慨時光流逝。)

  四、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1.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guī)啼。

  (1)詞中有畫,讓我們輕輕地讀讀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山下蘭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間的沙路干凈沒有泥土。傍晚,細雨瀟瀟,寺外傳來杜鵑的啼叫聲。)

  (2)這幾句話寫出了清泉寺怎樣的特點?(優(yōu)美的風光和環(huán)境)作者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哀怨惆悵)

  教師結語:上片以淡疏的筆墨寫景,景色自然明麗,雅淡凄美。

  2.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1)師:“誰道人生無再少?”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反問)

  (2)“白發(fā)”“黃雞”比喻什么?(時光流逝)

  (3)蘇軾寫這首詞時,正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黃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輕易可以擺脫的,而我們卻從“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敝懈惺艿搅怂裁礃拥娜松鷳B(tài)度?(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教師結語: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它指引我們積極樂觀,奮發(fā)向上,對人生充滿信心。尤其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應該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tài),樂觀面對。我們還應抓緊時間努力學習。

  五、誦讀和背誦這首詞。

  六、總結詩詞,拓展延伸。

  師:全詞情景理交融,充分體現了蘇軾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給我們以生活的啟示。給了我們哪些生活啟示呢?課下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寫一寫。

  板書設計

  浣溪沙

  上片:寫景 浸溪蘭芽——松間沙路——雨中杜鵑

  下片:抒懷 溪水西流——老當益壯——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反思

  在講授這首詞時,我讓學生通過反復閱讀去感受詞中的意趣,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引導為主,自讀自悟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也提高了教學效果。課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寫受到的啟示和感悟,真正去理解詞人的思想,從而更好地感受其積極向上的精神境界。

  《誦讀古詩》的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1、大致了解古詩詞的意思。

  2、能熟練背誦古詩詞。

  3、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熟練背誦古詩詞。

  【教學難點】

  感悟詩詞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浣溪沙

  【課時目標】

  1、反復朗誦,能背誦。

  2、以樂觀的心態(tài)對待生活。

  【教學重難點】

  1、體會詞中所表現的樂觀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

  2、背誦古詩。

  【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1、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苯畺|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華只有一次,都是不可改變的自然規(guī)律,使古今無數人為之悲嘆。那么,蘇軾又是以怎樣的精神狀態(tài)來面對生活的呢?讓我們隨著蘇軾的筆觸一起走進《浣溪沙》去尋找答案。

  2、作者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北宋文學家、書畫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

  3、解題:“浣溪沙”,詞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調。而“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是這首詞的詞前小序,“山下……子規(guī)啼”就是這首詞的'上闋,也叫做上片,“誰道……唱黃雞”是下闋,也叫做下片。

  二、引導讀通這首詞。

  三、理解詞意。

  1、注釋:

  浸溪:浸潤在溪水中。子規(guī):杜鵑鳥。

  2、詞意:游歷在蘄水的清泉寺,寺廟在蘭溪的旁邊,蘭溪的水向西流去。山腳下蘭草嫩芽浸潤在溪水中,松林間沙路一塵不染,傍晚細雨中傳來杜鵑鳥陣陣啼叫聲。誰說人老就不可再回到年少?門前流水還能向西邊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的流逝,自傷衰老。

  四、感悟情感。

  1、詞前小序,點明作詞的緣由。

  2、上闋:“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這兩句既點出游清泉寺的時令,也點明了蘭溪之名的由來!笆捠捘河曜右(guī)啼”既照應了前面對溪水、沙路的描寫,又烘托了一種凄冷的氛圍。

  上闋寫景,描繪了哪三幅畫面?這些畫面渲染出怎樣的春景?

  明確:描繪了溪邊蘭草、松間沙路、雨中杜鵑三幅畫面。蘭花長出了短短的嫩芽,浸潤在漲滿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間一塵不染的沙路;黃昏時瀟瀟細雨中杜鵑的啼叫聲。

  3、下闋“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兩句以反問起,以借喻回答,光

  陰猶如晝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東奔駛,一去不復返,青春對人只有一次,這是不可改變的自然規(guī)律。

  詞人面對著眼前“溪水西流”,產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為什么不可以重新擁有青春年華呢?人生之“再少”,意思是說應保持一種年輕的樂觀的心態(tài)。

  “休將白發(fā)唱黃雞”則唱出呼喚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著為白發(fā)蒼顏而嘆氣。表現了詞人在貶謫期間樂觀豁達的精神狀態(tài)。

  4、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

  五、小結。

  這是一首觸景生情(即景抒懷)、蘊含人生哲理的詞,抒發(fā)老當益壯、奮發(fā)進取的思想感情。表現了詞人對人生抱著樂觀的態(tài)度,沒有因為仕途受挫而消極沉淪。

  【板書設計】

  浣溪沙

  上闋:寫景

  溪邊蘭草松間沙路雨中杜鵑→清新優(yōu)雅

  下闋:抒懷

  溪水西流→青春可永駐、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

  《誦讀古詩》的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并默寫詩歌。

  2.培養(yǎng)學生讀詩句展開想象,體會詩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理解詩句的思想內容,從中體會勞動的艱辛和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并默寫詩歌。

  2.培養(yǎng)學生讀詩句展開想象,體會詩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難點:

  1.理解詩句的思想內容,從中體會勞動的艱辛和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1.復習背誦唐朝詩人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2.師出示“魚”)誰來讀讀這個字(指名讀),大家都知道這就是我們平常吃的魚。(加上“氵”)這個字誰認識?(指名讀)這兩個字意思一樣嗎?師解釋“漁”。(捕魚)那漁者就是--指名答(捕魚的人),那江上漁者就是--生答(江上捕魚的人)。今天我們就跟隨宋朝的大詩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捕魚的人。(板書課題)

  3.作者簡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世稱“范文正公”。工于詩、詞、散文。代表作有《岳陽樓記》。

  二、初讀詩歌,掃清字詞障礙。

  1.學生自由讀詩。

  教師指導學習:重點講解“鱸(lú)”字的讀音。

  2.教師范讀。

  3.讓學生結成小組,利用三到五分鐘理解詩句意思。

  4.教師指導學生理解重點字詞。

  漁者:捕魚的人。

  但:只是。

  愛:喜歡。

  鱸魚:魚的一種。體側扁,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背部和背鰭有黑斑,口大,下頜突出。

  君:你。

  一葉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樹葉似的小船。

  出沒:忽隱忽現。

  風波:波浪。

  三、再讀詩歌,整體感知。

  1.出示古詩,師范讀,看圖讀詩,想想:古詩中寫了哪些人?

  2.交流反饋。(捕魚的人--“漁者”;吃魚的人--“江上往來人”)

  3.引導學生了解這首詩的主要內容。(這首詩通過反映漁民勞作的艱苦,希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體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關注與同情。)

  四、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1.學習前兩句。

  出示圖片:畫面上描繪了在江邊的酒樓里,人們舉著筷子,品嘗著鮮美的鱸魚,歡快地談笑著。

  師:同學們,你們看,每天在江邊來來往往的人們,他們都非常愛吃魚,特別是味道鮮美的鱸魚?粗鴪D,想一想,這些人們在吃魚的時候,會怎么說?(鱸魚的味道太鮮美了,太好吃了……)

  這些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們啊,只知道贊美鱸魚味道的鮮美。那他們不知道的是什么呢?

  2.學習后兩句。

  出示圖片:畫面為漁人駕駛著一葉小舟,在風急浪高的江面上穿行。

  師讀詩句,引導:吃魚的人們不知道這些魚是從哪里來的?是怎么來的?你們看看圖,聽老師讀讀詩,你們知道嗎?

  引導學生看圖,了解:捕魚人的船是一條小舟。這條小舟在波濤翻滾的江面上,就像什么?

  (一片飄蕩在江面上的小樹葉;一片隨時都會被風浪卷走的小木片……)

  出示句子:你們看啊,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一只小漁船像一片小樹葉,一會兒被卷上浪尖,一會兒又被打入浪底。

  引導學生讀一讀句子,發(fā)表感嘆:漁人們的'生活真________!

  (可以填上:真危險;真辛苦啊;真不容易。徽嫫D難啊)

  教師小結:這就是那些吃魚的人所不知道,所沒有看見漁人們的生活。漁人們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換來生活的美味,我們應該體會到他們的艱辛并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

  五、誦讀和背誦詩歌。

  六、拓展延伸。

  師:面對艱辛的漁民,這不由讓老師想到了艱辛的農民(出示《憫農》,隨之吟誦),還想起了艱辛的養(yǎng)蠶人(出示《蠶婦》,隨之吟誦)。我們可以學著發(fā)揮想象,根據這首詩編寫小故事,還原詩人創(chuàng)作這首詩時的情境,更好地理解本詩。

  江上漁者

  江上往來人,南來北往

  但愛鱸魚美。肉嫩味鮮

  君看一葉舟,波濤洶涌

  出沒風波里。謀生艱辛

  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我指導學生理解古詩含義,了解寫作背景,感悟詩人的思想感情,體會勞動人民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并積淀一定的語文素養(yǎng)。

  《誦讀古詩》的教學設計 8

  一、教材分析

  本課《課外古詩詞誦讀》位于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最后一課,屬于課外自讀古詩詞。

  二、學情

  七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初步具備了讀古詩詞的一些經驗,可以自己簡單的讀一讀古詩詞,但是可能還在沒有掌握一些閱讀的方法。

  三、教學目標

  1、能夠熟練誦讀古詩詞。

  2、能自己對古詩做簡單賞析,并積累閱讀古詩詞的方法。

  四、教學重、難點

  能自己對古詩做簡單賞析,并積累閱讀古詩詞的方法。

  五、教學過程

 。ㄒ唬⿲耄和瑢W們,昨天晚上我備課的時候,感覺這節(jié)課要讀的這四首古詩,內容豐富、情感真摯、寫作的方法多樣,可讀的角度較多,我就有點糾結,要從哪些角度帶領你們讀呢?不好選擇,只好來尋求你們的幫助,你們來和我說說,你們平日里是從哪些角度來讀古詩詞的?

 。ǘ┳杂膳

  師:我們上學期在現代文閱讀中涉及到了批注閱讀的'方法,本單元在名著閱讀中也提出了批注的方法,接下來就請同學們結合以往閱讀古詩詞的經驗,從四首古詩中自選一首,自選角度做一個批注。

  生:批注

 。ㄈ┌l(fā)言交流

  1、學生交流自己所做的批注。

  2、教師歸納總結并板書;交流過程中指導朗讀。

 。ㄋ模┏尸F老師批注

  1、怎樣理解“詩中有畫”?

  2、第二首詩中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怎么傳達出來的?

  3、“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表達了詩人什么情感?

 。ㄎ澹┈F在我們再來看看我們可以從哪些角度讀古詩

 。┪覀円黄饋碛星楦械睦首x四首古詩詞

  (七)學生任選一首詩一個角度,動筆寫一寫賞析

  1、學生交流自己寫的賞析;

  2、教師進行相關語言表述的指導。

 。ò耍┳鳂I(yè):積累背誦四首古詩詞,并繼續(xù)完成其它三首詩的賞析。

  《誦讀古詩》的教學設計 9

  活動目標

  1、能理解圖片的內容,學會念古詩:靜夜詩。

  2、體驗詩中離開家鄉(xiāng)的人的思鄉(xiāng)之情。

  3、鼓勵幼兒大膽地念古詩,培養(yǎng)他們專心學習的習慣。

  活動準備

  課件:《靜夜思》圖片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出示圖片小朋友看一看,圖片中的詩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2、幫助幼兒初步體驗古詩的意境。教師:這是一個離開家鄉(xiāng)的人,當天黑下來的時候,他就特別的想自己的家,想家里的親人。

  二、展開

  1、教師朗誦古詩,講解古詩含義。

  床前明月光:明亮的月光從窗戶外照進來。疑是地上霜:把床前的地映得一片銀白,以為是一層白白的霜。舉頭望明月:抬頭仰望天空,一輪又圓又亮的明月高高懸掛著。低頭思故鄉(xiāng):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了心中懷念的故鄉(xiāng)!

  2、理解字詞。疑:懷疑,誤認為的意思。舉頭:抬起頭,舉是抬的意思。思:思念,想念。

  3、幼兒學習古詩,教師指導。4、利用多種形式反復練習誦讀。

  5、為古詩創(chuàng)編動作,幫助幼兒進一步的掌握。教師:誰能給古詩編上動作呢?我們加上動作來念古詩。

  三、結束“我是小詩人”誦讀比賽,鼓勵幼兒積極上臺表現。教師講評,為幼兒頒發(fā)獎品;顒咏Y束。

  活動反思:

  整個活動語言凝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遠,這個活動我主要還是讓幼兒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中讀書古詩、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明顯增強。這個活動不僅增強了幼兒的興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幼兒的交際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思念家鄉(xiāng)的情感態(tài)度得到了升華。

  《誦讀古詩》的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本首詩歌。背誦詩歌

  2、在誦讀的過程中,展開想象,感悟詩中表達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本首詩歌。背誦詩歌。

  教學準備

  圖片、實物投影儀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新的古詩,名字叫《登幽州臺歌》。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自由讀詩,學習生字詞。

  二、自學古詩自由讀讀古詩,注意把每個字的字音都讀準了。

  三、整體感知,理解古詩:

  1、學生自由讀詩,借助注釋理解古詩

  2、指名讀詩,及時正音。

  3、交流。

  四、借助畫面,理解詩意,感情朗讀。

  1、(實物投影儀:插圖)請學生觀察,師講解詩意,并進行范讀。

  2、學生自由練習感情朗讀。

  3、指名誦讀,指導朗讀。

  4、全班齊讀。

  五、指導背誦。

  《誦讀古詩》的教學設計 11

  知識與技能:

  1、會認“簸”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過程與方法:

  學習借助注釋理解古詩大意。體會詩的意境。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感受詩的意境、節(jié)奏、韻律美,養(yǎng)成課外積累名家名篇的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借助注釋理解古詩大意。體會詩的意境。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師生雙邊教學活動方案預設預設修改或生成情況。

  一、復習舊知導入。

  1、同學們,你們學過有關劉禹錫的'哪些詩呢?誰來給大家背誦一下?

  2、今天我們將要學習他的另一首詩。板書課題。

  二、初讀古詩。

  1、請同學們觀察書上的插圖,指名說圖意,釋題。

  2、學生自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不會讀的多讀幾遍。

  3、指名認讀生字,注意正音。

  4、指名讀古詩,讀中正音。

  5、同桌互讀。

  再讀古詩,借助注釋和圖理解詩意。

  三、細讀古詩,感受詩的意境、節(jié)奏、韻律美。

  1、指名讀第一行。

 。1)說說“九曲”的意思。

 。2)解釋這句詩意。

 。3)齊讀這句。

  2、指名讀第二行。

 。1)說說“浪淘、簸”的意思。

  (2)解釋這句詩意。

 。3)齊讀這句。

  3、指名讀第三行。

 。1)說說“上、銀河”的意思。

 。2)解釋這句詩意。

 。3)齊讀這句。

  4、指名讀第四行。

  (1)說說:“同”的意思。

 。2)解釋這句詩意。

 。3)齊讀這句。

  5、學生自讀古詩,想想整首詩的意思。

  6、分組讀、男女生讀詩。

  7、說說這首詩反映了什么?從哪句體會到的?感情朗讀。

  8、學生各自背誦古詩

  四、拓展。

  請學生回家后再查找劉禹錫的詩進行背誦。

  板書設計:

  浪淘沙。

  景: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情:直上、同到(豪情萬丈)。

  作業(yè)設計:

  背誦并默寫古詩、課外查找李禹錫的詩進行背誦。

  《誦讀古詩》的教學設計 12

  教學目標

  1.通過自由讀,分組讀,師生合作讀,抽生讀等多種形式中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通過結合注釋、聯系上下文、看插圖等方法教師點拔,大體把握詩意,體會作者的惜春。

  3.通過搜集詩人資料,教師相機補充介紹背景,體會詩人情感的變化。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結合注釋、聯系上下文、看插圖等方法教師點拔,大體把握詩意,體會作者的惜春。

  難點:結合時代背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法學法

  講授法朗讀法、欣賞教學法情境教學法

  使用教材的構想

  古詩的學習孩子們已有一定的基礎,開課前,我準備讓學生先交流一下作者及詩題,并對學習方法簡單做了一復習。接下來通過品析語言文字,感受作者情感的變化。開展多種語文活動,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的惜春之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在古詩中有很多描寫春天的古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黃庭堅的《清平樂》。

  二、知詩人和背景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疤K門四學士”之一。他在詩歌和書法上都取得很高的成就。其詩講究修辭造句,追求新奇,與蘇軾合稱“蘇黃”。書法上獨樹一幟,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篇》三卷。

  三、初讀詩詞,掃清障礙。

  1.學生自由讀詩。

  2.教師指導學生理解重點字詞。

  3.明詩意。

  作者不知春歸何處,一心要向別人請教;無人能知時又向鳥兒請教。問人人無語,問鳥鳥百囀,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詞人自己又無法理解,這比有問無答更可嘆。最后,鳥兒連“話”都不“說”,翻身飛走。

  小結過渡。師:這首詩的意思已經初步理解了。作者在尋找春天的足跡時經歷了怎樣的情感變化呢?下面我們來品讀這首詩。

  四、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追問:“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運用怎樣的手法,表達了什么感情?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追問:作者想要抓住春的'行蹤,就想到問黃鸝。其實人何嘗能夠向鳥提問,鳥兒知道“春歸何處”嗎?從詩人的想法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從“百囀”你又體會到了什么?

  從“因風飛過薔薇”你又體會到了什么?

  五、小組討論

  思考:詞人的思想感情變化經歷了哪幾個變化?

  春歸無行路(寂寞傷春)→若有人知(假設希望)→春無蹤跡(更加失望)→問取黃鸝(最后希望)→無人能解(徹底絕望)。

  覓春思春傷春之情層層深化。

  六、總結

  《清平樂》為惜春之作。詞人以清新細膩的語言,感嘆時光去而不返,抒寫了對春天逝去的沉痛和惋惜,表現了對美好春光的珍惜和熱愛。

  《誦讀古詩》的教學設計 13

  教學目標:

  1、掌握課外古詩并理解其意境和主旨

  2、掌握初一課外古詩并可以準確默寫

  3、能輕松默對理解性課外古詩提問

  教學重難點:

  掌握運用學習詩歌的'方法

  詩歌的理解、情感把握

  教學過程:

  一、導入回顧,指導學習詩歌

  1、回顧提問:詩歌賞析從哪些方面著手?

  明確:背景(時代背景、寫作背景)、景物、關鍵詞(組)

  2、指導學習詩歌《晚春》

  (1)背景:本詩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時詩人已年近半百(49歲)。他此時在官場上是處于不得志的時期。

 。2)景物:草樹、楊花榆莢

 。3)關鍵詞語:知、斗、無才思、惟解

 。4)情感歸納:不得志、惜時、不放棄

  (5)有情感誦讀

  3、指導學習詩歌《春夜洛城聞笛》

 。1)背景:這首詩是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陽)時所作。

 。2)景物:

 。3)關鍵詞語

 。4)情感歸納:

  (5)有情感誦讀

  二、合作學習,賞析詩歌《竹里館》

  先按照方法小組合作、討論準備,然后交流,明確詩歌情感。

  背景:《竹里館》當作于王維晚年隱居藍田輞川時期。

  三、當堂訓練

  1、靠自己,按照方法賞析《逢入京使》

  背景:此詩作于公元749年(天寶八載)詩人赴安西(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庫車縣)上任途中。這是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

  2、熟讀成誦

【《誦讀古詩》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誦讀與感悟教學設計07-30

古詩教學設計03-17

古詩教學設計01-31

古詩的教學設計03-22

詠柳的古詩誦讀教案01-02

《弟子規(guī)》經典誦讀教學設計02-20

古詩元日教學設計05-03

古詩《牧童》教學設計07-21

古詩《乞巧》的教學設計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