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語文《匆匆》教學設計案例
《匆匆》是現(xiàn)代杰出的散文家朱自清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扣“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以下是百分網(wǎng)小編精心為大家整理的一篇小學語文《匆匆》教學設計案例,希望對各位教師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xù)關注我們應屆畢業(yè)生考試網(wǎng)!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這是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與核心要素,旨在以學習方式的轉變帶動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這是“以人為本”,注重挖掘人本身的學習潛能,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一種真誠期盼。隨著新課程的進一步深化,我們欣喜地看到,教師們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認真地按照“課標”精神引領自己的課堂,使課堂煥發(fā)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生機。也是小學語文高校課堂的體現(xiàn)。
欣喜之余,我們不禁又發(fā)現(xiàn)了,在課堂表面熱鬧活躍的背后,形式重于內(nèi)容的現(xiàn)象并不乏見,特別是合作學習的運用方面,不管是哪門課程,均在不加甄別地使用。似乎沒有用上合作學習這一環(huán)節(jié),就不是新課程意識下的課堂。于是乎,合作學習成了每堂課必備的“特色菜”。君不見,課伊始,教師早將學生的座位排成了“合作型”狀,課堂上“四人小組合作合作”的聲音不絕于耳,在課后留的作業(yè)設置上,讓幾個同學合作完成的“時髦”作業(yè)也屢見不鮮。合作學習成了當下課堂的“統(tǒng)一標簽”。特別是每回聽課時,看到四張桌子合并,六個人一組,坐在旁邊的那兩位同學,側身坐也不是,正身坐也不是,苦了學生,也別扭了我們聽課的教師,真不懂執(zhí)教者的心里作何感想。難道這樣的“排排座”,課堂上的“嘰嘰喳喳”,幾下子的“交頭接耳”就是新課程所倡導的“合作學習”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合作學習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遭遇到了誤區(qū),請看下面的教例:
一位青年教師在教學朱自清的《匆匆》一文時,有如下的一個教學片段:
師: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在讀懂的地方寫感受,并有感情地讀讀,讀不懂的地方做記號,在小組里交流。請學習小組的組長作記錄,能解決的組內(nèi)解決,不能解決的,待會兒全班交流,同學們開始吧。
生:(默讀課文,圈圈畫畫注注,組長記錄組員不理解的地方。)
師(拍拍手,示意停止活動):同學們,我們交流吧,哪個組先來?
生1:我讀懂的句子是“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我認為,這句話是作者在為光陰的流逝而惋惜和感嘆。
師:喔,說得真好!(點擊課件,屏幕上出現(xiàn)該生讀的這句話。)好,下面全班齊讀這句話吧!
生:(齊讀,沒有感情可言。)
師:還有誰想交流?
生2:我讀懂的是“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作者用擬人的手法,告訴我們時光匆匆。
生3:我讀懂的是“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他們告訴我,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流走了。
師:說得真好,請大家讀這一句。
生:(齊讀)。
師:請同學們合作一下,我給大家一分鐘的時間,結合身邊的實際,說說時間是怎么流失的,最好能照課文中的句式。
生:(合作學習)。
(一分鐘后,師示意學生發(fā)言。)
生4:學習的時候,時間從勤奮中流過,玩耍時,時間從懶惰里過去。
生5:看電視的時候,時間從電視機前過去,睡覺時,日子從夢里過去。
生6:運動的時候,時間從蹦跳中過去,作業(yè)時,時間從本子上過去。
師:同學們合作學習得真好,下面請大家把剛才在學習小組里合作的話寫在課堂本上。
乍看這一教例,老師挺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里教師用了兩次合作學習,第二次還有成果的展示(我們姑且不去評論成果的正確率),似乎教師運用“合作學習”的意識還是相當強的,甚至達到了“短、頻、快”的程度,可深究一番,我不禁要質疑,這個環(huán)節(jié)如果不用合作,效果會不會更精彩?學生個性化的解讀會不會更有“嚼頭”呢?
說到這,我們有必要對“合作”一詞來探討一番。“合作”按《新華字典》的解釋是“同心協(xié)力搞一件工作”。請注意,該注釋的兩個關鍵詞匯是“同心協(xié)力”與“一件工作”。對照這個注釋,我們重新審視以上的教例,“同一件工作”──結合身邊的實際,談時間是怎樣流逝的。這一點是符合條件了,但“同心協(xié)力”卻難見痕跡。這個問題靠單個人的社會生活經(jīng)驗便可解決,就無所謂“同心協(xié)力”,更無所謂合作學習。由此來衡量,這是無效的合作學習。
那么,怎樣的學習才是有效的合作學習?什么情況下該用合作學習的方式?我想從下面幾個方面嘗試解讀“合作學習”。
一、追溯“合作學習”的淵源及含義
合作學習是二十世紀70年代美國著名教育家首先倡導并實施的。這是一種富有創(chuàng)意和實效的教學改革理論與策略。它將班級分成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小集體,為完成一個集體任務進行切磋,以達成一致或作出決定。最后再以小組為單位,在課堂上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其成果,以達到每個學生在小組里都有機會展示自己,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以獲得全面的發(fā)展。
在合作學習諸多理念中,最重要當數(shù)互動觀,它不再局限于師生的互動,而是將教學互動推延至教師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并且把互動的中心更多地聚焦在生生關系的拓展上。
二、有效“合作學習”的要素
基于對上述合作學習含義的理解,我認為“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必須具備以下要素:
1、必須要有明確的任務指向:
任務的確立(也就是問題的提出)“含金量”要高,是能夠“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而且是學生一個人所無法完成的。它必須借助小集體的協(xié)作力量,在小組內(nèi)分工配合,才有希望突破的。還以《匆匆》一文為例,如若要設計成“合作學習”型的教學,我認為任務指向應該是,舉全組之力解決這樣的一個問題:文中作者向我們提出了一個什么問題?作者有沒有對此作出回答,讀完課文之后,你們的一致感受是什么?這樣的任務確立明確,也易于合作學習的操作。
2、合作學習應將“刀刃”裝在難點的突破上:
合作學習是通過教師任務的引領,讓學生自主思考后,再進行組內(nèi)切磋,以謀求對這一指定任務的共識,采取一致的解決行動。動用這些,目的顯而易見,是希望藉學生的集體智慧,將文本內(nèi)容進行“自我建構后的集體再建構”,內(nèi)化為學生自己的習得“精華”。因此,合作學習必須為突破難點服務。
3、合作學習必須“全員齊動”:
從合作學習的含義可知,合作學習要求每個學生在小組里都要參與展示,體驗交流、合作的快樂。而這,是針對以往班級授課制中,生生交互面窄的弊端進行創(chuàng)意改進的“匠心”所在。教師課堂組織的力氣就必須花在激發(fā)學生“全員齊動”上。課堂上教師應特別關注那些比較沉默、沉寂的小組,參與他們的合作、討論,以自己的模范示范行為激活學生的思維。另外,課前,教師就應在合作學習小組劃分上下功夫,學習小組的劃分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氣質,現(xiàn)有的學習狀況等因素,盡量往均衡搭配上努力。力爭使每個組的成員組成“旗鼓相當”,這樣有助于課堂學習引進“競爭機制”,以“小組的榮辱”來迸發(fā)學生全員參與與合作學習的激情。
4、合作學習的成果必須多樣化展示,允許在各組啟發(fā)下的不斷修正完善。
合作學習的目標不只展示對任務指標的完成情況,更重在倡導小組能創(chuàng)造性地展示學習小組的合作成果。特別希望,后發(fā)言的小組能在其他發(fā)言小組的啟迪下,不斷地修正完善原有的決定,不走與前面小組一樣的路,力求風格各異,呈現(xiàn)多樣化。當然小組推薦的代表在展示成果時,千萬別忘了自己的集體,不能把“我認為”老掛在嘴邊。
三、“合作學習”的運用時機
合作學習的優(yōu)勢不言而喻,恰當?shù)剡\用它,會讓我們的課堂充滿蓬勃的生機,但切忌濫用。像以上我所舉的那個教例就是濫用合作學習的典型,什么時候運用“合作學習”,巧用而不盲目讓合作學習的標簽滿天飛。我想,這就關系到運用的時機問題了。
用在學生質疑問難的“卡殼”處。
1、課堂是生成的,學生以自己的心靈世界解讀文本,體驗生活,以他們的視角看世界,可能會出現(xiàn)我們成人難以想象的一些“問題”。開放的課堂,學生有可能冷不丁地提出一些棘手的問題。我認為此刻,是采用合作學習的最佳時機。如教學《麻雀》一文時,有位學生出乎我的教學預設,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屠格涅夫是不是缺乏愛心,眼睜睜地看著獵狗一步步逼近小麻雀,他竟然無動于衷,要不是老麻雀及時現(xiàn)身,說不定小麻雀早就成了獵狗的腹中餐了,老師,他為什么不馬上喚回獵狗呢?此時,合作學習便到“發(fā)威“的時刻了。
2、用在讀寫結合的一些訓練點上:
每一篇精讀課文,總能挖掘出一兩個對學生進行讀寫遷移的訓練點,由于學生的層次有異,如果統(tǒng)一步調(diào)要求,勢必造成“兩極分化,中間膨脹不起來”的流弊。為此,若適當采用“合作學習”,能取得以優(yōu)扶差,集體受益的好效果。如學了《麻雀》、《貓》、《雪猴》、《鳥情》一組課文后,要求學生“合作創(chuàng)作1~2條的廣告語”來呼喚人們保護動物的意識,學生熱情高漲,一條條充滿了童真、愛心的廣告語紛紛出爐,合作的效果明晰可見,課堂學習也因此被掀起了一個小高潮。
3、用在課本劇的演練上:
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適合于讓學生表演。如歷史故事、寓言故事、童話等。這些課文的學習就適宜以“合作學習”的方式,在學生自我解讀文本的基礎上,經(jīng)過集體的合作編成課本劇,小組成員兼導演、編劇、演員、美編等的職責于一身,傾全組之力,再現(xiàn)文本的內(nèi)容,并能融全組的理解與加工于創(chuàng)作中。這時的合作便能產(chǎn)生迷人的力量,這是“單槍匹馬”獨干難于企及的。
4、用在習作的評改環(huán)節(jié)上: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改作文的習慣,自改前的互改依然是不容忽視的,而合作,能讓小組成員就“旁觀者讀眾”角色解讀分析習作,能以“小眼睛”看習作的得與失,提出供參考的修改意見,這樣將有助于學生的習作自改。實踐證明,此環(huán)節(jié)用“合作學習”,效果甚佳。
“合作學習”給語文課堂送來縷縷清新的風,但一定要慎用,用在“七寸”咽喉之處,她便能“療效顯著”;若濫用,讓“合作學習”滿堂飛的話,不但達不到“合作學習”的初衷,反而會帶來負功能,這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慎用“合作學習”,還原其本應有的作用,讓語文課堂不再浮躁,真正實現(xiàn)“洗去鉛華見真章”來。
【小學語文《匆匆》教學設計案例】相關文章:
語文《匆匆》教學設計10-16
小學語文課文《掌聲》教學設計案例10-09
小學語文教學設計與案例分析試題06-13
《語文園地三》的教學設計案例09-14
《語文園地一》的教學設計案例09-15
小學數(shù)學教學設計案例10-24
小學語文《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設計案例07-30
匆匆教學設計08-12
《匆匆》教學設計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