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點知識點歸納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歸納
對在我們的學習時代,看到知識點,都是先收藏再說吧!知識點也可以通俗的理解為重要的內容。相信很多人都在為知識點發(fā)愁,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歸納,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歸納 篇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qū)為例
一、荒漠化概述
1、概念:發(fā)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qū)及一些半濕潤地區(qū)的土地退化,是氣候變異等自然因素與人類過度的經濟活動相互作用的產物。
2、表現(xiàn):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次生鹽漬化
3、基本過程:
植被遭破壞——地面裸露——風沙侵蝕或水土流失——土壤水分和養(yǎng)分流失——土地生產力長期喪失——荒漠化景觀
二、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區(qū)概況
(1)位置范圍:位于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在行政區(qū)劃上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
(2)地形特征:東部是遼闊坦蕩的高原,西部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
(3)主要景觀:干旱是最顯著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觀。
(4)內部分異:以賀蘭山為界,以東為半干旱草原帶,以西為干旱和極端干旱地區(qū)。
2、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1)基本條件——氣候干旱少雨
(2)物質條件——地面疏松,為沙質沉積物
(3)動力條件——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大風日數(shù)多
(4)主要自然因素——氣候異常
三、荒漠化的人為因素——在荒漠化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
(1)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對環(huán)境的壓力;人類活動不當,對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2)直接原因: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礦交通建設不注意環(huán)保。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歸納 篇2
1.經度的遞變:向東度數(shù)增大為東經度,向西度數(shù)增大為西經度。
2.緯度的遞變:向北度數(shù)增大為北緯度,向南度數(shù)增大為南緯度。
3.緯線的形狀和長度:互相平行的圓,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圈,由此往兩極逐漸縮短。
4.經線的.形狀和長度:所有經線都是交於南北極點的半圓,長度都相等。
5.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6.南北緯的判斷:度數(shù)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7.東西半球的劃分:20°W往東至160°E為東半球,20°W往西至160°E為西半球。
8.東西方向的判斷:劣弧定律(例如東經80°在東經1°的東面,在西經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與圖示范圍:相同圖幅,比例尺愈大,表示范圍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圍愈大
10.地圖上方向的確定:一般情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
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1.等值線的疏密:同一幅圖中等高線越密,坡度越陡;等壓線越密,風力越大;等溫線越密,溫差越大
12.等高線的凸向與地形: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向低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脊。
13.等高線的凸向與河流:等高線凸出方向與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溫線的凸向與洋流:等溫線凸出方向與洋流流向相同。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歸納 篇3
生物災害
(一)農林牧生物災害
表現(xiàn):病害、蟲害、草害、鼠害等
危害:給農業(yè)、林業(yè)、畜牧業(yè)生產造成重大損害
(二)森林、草原火災
原因:人們生活用火、生產用火或雷電、煤自燃所引起的森林林木或草原牧草失去控制的大范圍燃燒現(xiàn)象。
危害:燒毀大量林木、牧草;造成不同程度的人畜傷亡;對特定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產生不良影響。
正確應災方法:
1.應對洪水災害的正確方法 :
防洪準備:①聽汛期天氣預報;②準備救生包(藥品、食品等)、預備木制家具;③訓練爬高能力、快跑能力;④暴雨季節(jié)不去山區(qū)郊游或探險;⑤學習救生演習的知識;⑥學會游泳、劃船。
洪水應急:①盡量逃向高處,登上堅固建筑的屋頂、大樹、山丘和高坡等。②借助木制家具或盡可能抓住木板、樹干等漂浮物盡量不讓身體下沉,等待救援。③警惕和防止被毒蛇、毒蟲咬傷以及倒塌電桿上電線的電擊。
洪水中的救助 方法:拋救生圈、救生衣等,或劃船、游泳去救人。
搶救溺水人員最主要的方法:科學地控水和進行人工呼吸。
2.應對地震災害:
平時要注意防震知識學習和防震技能訓練;地震發(fā)生時首先要保持冷靜,在短時間內做出避險抉擇;適當進行自救并保持體力等待求援。
震后互救應遵循的'原則 :①先救近,后救遠;②先易后難,先救輕傷員和青壯年、醫(yī)務人員,以增加幫手壯大救助隊伍;③先救“生”,后救“人”;④ 聽仔細(注意傾聽被困人員的呼喊、呻吟、敲擊聲);⑤要仔細確定被困人的位置,不要盲目亂挖、亂刨,以防止意外傷亡。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歸納 篇4
1、水土流失問題
我國典型地區(qū):
黃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區(qū)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黃土土質疏松黃土高原)。
(2)人為原因:植被的破壞;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開礦。
治理的措施:
壓縮農業(yè)用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植樹造林;小流域綜合治理。
治理的意義: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yè)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fā)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shù)亟洕?/p>
發(fā)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于改善當?shù)氐纳鷳B(tài)環(huán)境,建立良性生態(tài)系統(tǒng);建立生
態(tài)農業(yè)模式,有利于促進生態(tài)和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
2、荒漠化問題
我國典型的地區(qū):
西北地區(qū)(新疆、青海、內蒙等地)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變暖,蒸發(fā)旺盛;處于內陸地區(qū),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樵采;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線等工程建設保護不當。
治理措施:
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guī),加強管理;控制載畜量;營造“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牧;
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禁止采伐發(fā)菜等
治理意義: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yè)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fā)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shù)亟洕?/p>
發(fā)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于保護土地資源改善當?shù)氐纳鷳B(tài)環(huán)境;有利于促進生
態(tài)和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
3、干旱缺水問題
我國典型地區(qū):
華北地區(qū)、西北、長江中下游地區(qū)
華北地區(qū):
產生原因:
(1)自然原因:溫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徑流量小;降水變率大;春季蒸發(fā)旺盛。
(2)人為原因:人口稠密、工農業(yè)發(fā)達,需水量大;水污染嚴重;浪費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種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調;修建水庫;控制人口數(shù)量,提高素質;減少水污染;減少浪費,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業(yè)的發(fā)展;發(fā)展節(jié)水農業(yè);采用滴灌、噴灌農業(yè)灌溉技術,提高利用率;實行水價調節(jié),樹立節(jié)水意識;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國東北地區(qū)為何沒有形成春旱?)
4、土壤次生鹽堿化
我國典型地區(qū):
黃淮海平原、寧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產生原因:(1)自然原因:頻繁的旱澇氣候(黃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氣降水少,以灌溉水源為主。(2)人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設(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鹽;井排井灌;生物措施;農田覆蓋;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噴灌、滴灌技術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區(qū)鹽澤化
我國典型地區(qū):
北方廣大地區(qū)和南方城市
產生的`原因:
過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控制抽取地下水;實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國典型地區(qū):
珠江口、杭州灣、渤海等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氣溫高;靜水;靜風;海域相對封閉。
(2)人為原因:沿岸地區(qū)人口稠密、經濟發(fā)達,排入海洋的工業(yè)和生活污水多;農業(yè)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由于海洋開發(fā)程度高和養(yǎng)殖業(yè)規(guī)模的擴大,嚴重的污染了養(yǎng)殖水域。
、倨旅骈_墾→水土流失(影響因素:坡度、植被覆蓋率、降水強度、坡面巖性);
、诟珊、半干旱地區(qū)過墾、過牧、樵采→荒漠化(降水較少,生態(tài)脆弱);
、壅訚傻亻_發(fā)→破壞濕地→氣候惡化(干旱)
、車焯铩疵娣e縮小→調節(jié)河流功能減弱→氣候干旱、洪澇多發(fā);
、菡舭l(fā)量大的地區(qū)不合理灌溉(漫灌)→次生鹽堿化(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鹽運動);
、捱^度引水灌溉→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水文生態(tài)問題(河流水量減少,河流下游斷流、河口三角洲萎縮,海岸線后退);內陸河湖水文生態(tài)問題(河流流量減少,湖泊萎縮甚至消失,河湖鹽度升高,河湖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
、咿r藥化肥→土壤板結、酸化、污染水源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歸納】相關文章: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歸納01-26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歸納總結01-26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歸納大全01-27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點知識點歸納01-26
必修三政治知識點歸納01-27
必修三歷史必備知識點歸納01-20
必修2化學知識點歸納01-27
物理必修二知識點歸納02-28
數(shù)學必修二知識點的歸納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