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孩子行為背后的意義
孩子的神秘世界
魯迅先生說過:“西方人把孩子當做成年人的預(yù)備隊,中國人把孩子當成小大人。其實這兩者都是錯誤的,孩子是一個神秘的世界,是一個我們成年人所不了解的世界。”
魯迅先生所說的孩子是個神秘的世界,也就是說孩子對事物的理解跟成年人是不一樣的。你能不能想象一下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沒有背景知識的孩子是怎么學會一種復(fù)雜語言的呢?一個0~3歲的孩子僅僅3年時間就能學會一門復(fù)雜的語言,但讓一個成年人去學習西班牙語,可能三年時間還學不會,你不覺得這個太奇怪了嗎?蒙臺梭利博士說,世界上到現(xiàn)在沒有人能解開這個謎。
從語言學習方面可以看到,孩子對事物的理解和我們成年人是不一樣的,而我們成年人卻誤以為都是一樣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是:我們說著相同的語言。不論作為家長還是作為老師,你是憑什么教育孩子的?一句話,我們完全是憑著主觀和習慣來教育孩子的。
所謂主觀,就是憑我們的主觀判斷,我認為這是對的,就逼著你去做,我認為是不對的,就不讓你去做。憑著習慣,就是當年我的爹媽怎么教育我的,我就照此辦理,當年我的老師怎么教育我的,我現(xiàn)在就照此辦理,教育我的學生。
對同樣一個事情,孩子的感受跟我們是不一樣的,而我們卻誤以為是一樣的。舉兩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一個4歲男孩在隔壁房間里大哭起來,30歲的媽媽趕緊跑過來問孩子:“你怎么了?”孩子一邊哭,一邊傷心地說:“剛才爸爸往墻上釘釘子,把手給砸了……”說到這兒孩子又開始哭,眼淚又開始掉。媽媽一聽——“哇,我兒子太棒了!爸爸把手給砸了,你就哭成這樣!”這個媽媽趕緊把孩子抱起來,一邊擦眼淚一邊說:“來,別哭了,別哭了,咱們笑一笑啊,咱們笑一笑!边@時候孩子才委屈地說:“剛才就是因為笑才被爸爸打的!
一個5歲男孩,媽媽強行拉他去聽音樂會,要對他進行音樂熏陶。前半場演奏交響樂,這個孩子聽不進去滿場跑,快把媽媽氣瘋了。可是后半場奇跡卻發(fā)生了,后半場是一個女高音歌唱家的個人演唱會。孩子對那個指揮和那個女高音發(fā)生了濃厚興趣,他一會兒看看指揮,一會兒再看看女高音,40分鐘一動沒動。媽媽看著兒子心里太高興了,心想,我兒子終于聽進去了。散場的時候,媽媽拉著孩子往外走,一邊走一邊問:“兒子,你今天感覺怎么樣?”這時候孩子才迷茫地說:“媽媽,我怎么就不明白,為什么那個叔叔一直拿棍子嚇唬那個阿姨呢?”媽媽當時一聽就傻了,說:“兒子,不對!那個叔叔是在指揮阿姨唱歌。”那孩子說:“不對,你沒看那個叔叔拿棍子把阿姨嚇得一直站在那里號叫嗎?”
我們和孩子對事物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對一個詞匯的理解也是不一樣的,孩子是一個神秘的世界。那么我們成年人跟孩子溝通,麻煩在哪兒呢?是因為我們跟孩子說著相同的語言,而意思是不一樣的。
5年前,我的第二期家長課堂上,長春平安保險公司的一個部門經(jīng)理有一天跟我說:“董博士啊,這可不好了!蔽艺f:“怎么不好了?”他說:“我女兒早戀,唉!蔽艺f:“你女兒多大?”他說4歲。我說她怎么早戀了?他說孩子昨天從幼兒園回來說:“爸,我愛上我們班李冬冬了,我要嫁給李冬冬!蔽艺f她說要嫁就嫁唄,他說不行,那孩子才4歲。我把臉撂下了,說你有毛病啊,4歲的孩子說要嫁給李冬冬和24歲、34歲的女人說要嫁給李冬冬能是一回事兒嗎?
我們聽不懂孩子的語言,因為說的詞是一樣的,發(fā)音是一樣的,但意思是不一樣的。一個4歲女孩說要嫁給李冬冬和24歲女人說要嫁給李冬冬不是一回事。我們說著相同的詞匯,但在孩子神秘的世界里,這個詞匯的意思跟我們是不一樣的,我們太多的人卻不了解這一點。
作為老師,我們所講授的中國歷史或科學知識,學生由于背景知識太少,他的理解跟你是不一樣的。所以當老師和家長面對孩子教育時,你要由過去的主觀轉(zhuǎn)向客觀,由過去的習慣轉(zhuǎn)向科學,這樣我們才能走進孩子這個神秘的世界。
對于孩子,我們應(yīng)該客觀地觀察孩子,不能用自己的主觀逼迫他們做不想做的事。你讓他做一件事他不想做,你要了解他為什么不想做、他心中是怎么想的,這樣你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
孩子對知識的理解也一樣,他的背景知識沒有那么多,你說完了講完了,他們是否理解需要你去觀察,通過各種實驗讓你了解他內(nèi)心對這個事是怎么感受的、他是怎么理解的。這一條告訴我們老師和家長,我們對待教育這件事要由過去的主觀轉(zhuǎn)為客觀,由過去的習慣轉(zhuǎn)為科學,這樣你才能走進孩子這個神秘的世界。
孩子行為背后的意義
插話
孩子打斷別人的談話,這是由他們的年齡特征引起的,大體在以下幾種情況出現(xiàn):
1、孩子對講話中的部分內(nèi)容感到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解決心中的“疑問”。
2、別人談的或討論的內(nèi)容,孩子曾經(jīng)聽說過或有點似懂非懂,產(chǎn)生“共鳴”、激動,急于想“表現(xiàn)”自己,講一講自己的“看法”。
3、孩子獨自玩耍或獨自嘗試著做某件事遇到了困難,這時他急于求得幫助,可能會不顧場合打斷別人的談話。
家長應(yīng)注意以下幾點:
對孩子的這種行為既不能放任不管,又要注意處理方式。
1、“因事制宜”。即針對不同的情況,采取相應(yīng)適當?shù)姆绞胶头椒右砸龑?dǎo)。當孩子對大人談話內(nèi)容提出疑問,或遇到困難求助時,千萬不要因一時惱火而當別人的面訓斥孩子,否則就傷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家長可以跟孩子講明,談話結(jié)束后再解答,還可以再夸獎他一句:“你真愛動腦筋!”這樣孩子是會諒解的。但事后一定要實行諾言,并教育孩子在別人談話時不要隨便地打斷,告訴他這樣做是不禮貌的。
如果大人在閑聊時所談及的內(nèi)容使孩子產(chǎn)生“共鳴”,孩子因急于想表達自己的意見打斷別人的談話,家長不妨給孩子一個“表現(xiàn)”的機會,先征求與你交談的對方的意見,然后讓孩子參與進來。不過,談完話后應(yīng)很委婉地指出孩子剛才隨便插話是不對的。這樣孩子是比較容易接受你的批評的,因為孩子的“表現(xiàn)欲”得到了滿足。
2、“相機誘導(dǎo)”。即家長要利用一切可以用來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機會,對孩子加以啟發(fā)和誘導(dǎo),特別要注意運用發(fā)生在孩子身邊的事情來教育孩子,使孩子受到啟迪和提高。例如,爸爸媽媽帶孩子上街玩,看到了別的孩子在其父母和別人講話時插在中間吵個不休而受到批評,就可以問自己的孩子:“剛才那個孩子做得對不對?為什么?你喜歡他嗎?”讓孩子從中受到教育。
3、“言傳身教”。即做家長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別是“行”,這給孩子的影響是很重要的。孩子的模仿性較強,且又缺乏一定的辨別能力,因此父母應(yīng)樹立起一個禮貌地與人交往的榜樣。
撒謊
你聽我說,我們家有三個電視機。
哎呀,太棒了!
一個是爸爸的,一個是哥哥的,還有一個是我的。
那你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動畫片啦。
當然啦。一吃完飯,就可以一直看到上床。
你多美呀!
當這個孩子的謊話被揭穿時,他受到了母親的斥責。媽媽責備他”撒謊就是當小偷兒的開始。
兒童的心理分析:
兒童根本不懂撒謊和小偷兒究竟有什么必然聯(lián)系。對孩子來說,與其說不懂,還不如說這兩者之間根本沒有任何聯(lián)系。
有三個電視機“這句話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話不能單從表面意思去理解,更重要的是正確理解它的真正含意。
講這句話的孩子當時的心情就是希望”如果我家能有三個電視機該有多好呀!如果有了三個電視機,爸爸就不會因為要看夜間棒球比賽而霸占電視機了;哥哥也不會因喜歡足球賽節(jié)目而獨占電視機了;當然我也就可以獨自看我所喜歡看的動畫片了!
他把這個愿望和空想聯(lián)系在一起了,因此,采取了“有三個電視機”的語言表達形式。幼兒的心理結(jié)構(gòu),往往是主觀與客觀融為一體,這種現(xiàn)象稱為“主客觀未分化心理”,是幼兒心理的一個特征。
媽媽的高招:
兒童“說謊話”的種類繁多,想像謊話、愿望謊話、無知謊話、游戲謊話、辯解謊話、方便謊話、友情謊話、吸引注意力謊話、復(fù)仇謊話、以及欺騙謊話,等等。
幼兒的大部分謊言來自想象、愿望、游戲和無知,偶爾有出自辯解或引人注目的目的。無論哪一種都不屬于真正的謊言,更不至于發(fā)展成性質(zhì)惡劣的小偷行為。
如果不能充分理解這一點,就談不上正確的處理辦法。我們應(yīng)該認清隱藏在謊話背后的兒童心理,采取與其心理狀態(tài)相符的辦法解決。
例如,當你聽到孩子說“我家里有三個電視機”的時候,你就應(yīng)該接著說:“哦,是嗎!那太棒啦!”表示理解孩子的愿望和心情,然后再說:“真的,如果能有三個電視機,那該有多好!”
細心呵護健康成長。
【孩子行為背后的意義】相關(guān)文章:
兒童行為訓練的意義11-05
兒童行為訓練的意義09-14
大學生實習目的背后的意義08-03
面試問題背后的意義是什么11-25
游戲?qū)⒆拥囊饬x11-26
幼兒觀察行為意義(通用6篇)09-29
游戲?qū)⒆映砷L的意義12-05
玩耍對孩子的意義分析12-05
關(guān)于孩子閱讀的意義12-21
培養(yǎng)孩子良好進餐行為的方法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