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數(shù)學方程聽課記錄
聽課記錄是重要的教學研討資料,是教學指導與評價的依據(jù),它應該反映課堂教學的原貌,使聽課者依據(jù)聽課記錄,通過合理想象與彌補,在頭腦中再現(xiàn)教學實況。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五年級數(shù)學方程聽課記錄,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小學五年級數(shù)學方程聽課記錄1
聽課記錄:
科目:數(shù)學
年級:五年級
授課者:張xx
課題:方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老師:我們去菜市場買東西用什么稱呢?
學生:秤、電子秤
老師:那你見過這樣的秤嗎?出示天平
二、介紹天平
它有兩個托盤,中間有刻度,兩天刻度相等,中間刻度為0.這就是天平。
三、探究新知,觀看課件
(一)等式
1、在天平的兩邊放入砝碼,左盤:20克和30克,右盤:50克,中間刻度指向0,那么說明天平平衡了。
提問:你能根據(jù)此列出一個式子嗎?
學生:20+30=50
2、觀看課件,列式子。
30+x=80
x+20=70
2x=100
3、何為等式?學生一起說: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舉例:
60+x=80
70+20=90
50-20=30
4、總結:我們剛剛說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關系,等式是表示相等關系的式子。
5、舉反例:
5x>29
30<70是等式嗎?
學生:不是。
6、齊說兩遍等式的概念。
(二)方程
1、像30+x=80、x+20=70、2x=100這樣的式子又叫什么呢?
學生:方程
老師:看來這位學生已經預習了本節(jié)內容,值得表揚。
2、對,就是方程,像這樣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叫做方程。反復讀。舉方程的例子。
3、等式和方程的關系。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三)板書
20+30=50
表示相等關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30+x=50
x+20=70
2x=100
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五年級
四、練習
1、判斷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為什么?
2、看圖列方程,并說一說表達的意思。
五、總結:何為等式?方程?
表示相等關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叫做方程。
聽課意見:
1、從生活中事物導入,來吸引學生們的眼球。
2、在課堂安排上具有邏輯性:等量關系——→等式——→方程
3、在板書上,注重用彩筆區(qū)分,清晰的描繪出了概念。
4、在課堂中照顧到了大部分學生,能做到一視同仁。
5、在強調重點時,采用多讀、多念的方法,加深學生們的印象。
小學五年級數(shù)學方程聽課記錄2
小學五年級第四單元教材的設計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學習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學生掌握加、減、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然后利用:一個加數(shù)=和-另一個加數(shù);被減數(shù)=減數(shù)+差等關系來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數(shù)。而新教材則是借用天平游戲使學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shù),等式仍然成立”這個規(guī)律,這樣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很好地揭 示方程的意義,進而學會解方程,還能使之與中學的移項解方程建立起聯(lián)系。
在教學前,盧老師為了轉變自己的教學思想,更新教學觀念,深入了解新教材的涵意——方程是一個等式,是一個數(shù)學模型,是抽象的,而天平是一個具體的東西,利用天平這樣的事物原形來揭示等式的性質,把抽象的解方程的過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解方程的過程是一個等式的恒等變形。并能站在“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和“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這一角度上,為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此課的情境,通過直觀演示,充分給學生提供小組交流的機會。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重點突出了“等式”與“等式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shù),等式仍然成立”這個規(guī)律,不斷對孩子們進行潛移默化地滲透,促使絕大部分的學生都能靈活地運用此規(guī)律來解方程。從而,使盧老師很順利地就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發(fā)現(xiàn)學生很樂意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但同時讓聽課老師們感到了一些困惑:
1、從教材的編排上,整體難度下降,有意避開了,形如:45—X=2356÷X =8等類型的題目。把用等式解決的方法單一化了。在實際教學中,如果用等式性質來解就比較麻煩。很顯然這種方法存在著目前的局限性。對于好的學生來說,可以讓他們嘗試接受——解答X在后面這類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號兩邊同時加上X,再左右換位置,再兩邊減一個數(shù),真有點麻煩了。而有的學生還很難掌握這樣方法。但是用減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解答就比較簡單。
2、 內容看似少實際教得多。難度下降后,看起來教師要教的內容變得少了,可實際上反而是多了。教師要給他們補充形如X前面是除號或減號的方程還有 X÷1.1=3這樣的方程的解法。
總之,要使孩子們愛學、樂學,教師就必須更新教學觀念,充分理解教材,并要懂得為教學去創(chuàng)設合理情境,從新的理念、新的角度以及學生的角度去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學模式。靈活處理教材中的問題,鼓勵學生算法的多樣化,真正體現(xiàn)課改精神——“人人學有價值的數(shù)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shù)學;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小學五年級數(shù)學方程聽課記錄3
教學過程:
一、觀察天平放砝碼后的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
1、用式子表示這個現(xiàn)象———100=50×2
2、一端是200克的砝碼,另一端是一瓶水——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有什么辦法使天平再次平衡——用算式表示這個現(xiàn)象——X+50=200
3、幻燈出示:用算式老表示
X+20=504a=180180÷a=4
二、理解方程的含義
1、觀察這些算式有什么特征?
2、理解什么是方程?
3、方程具備什么條件?
4、練習
下面算式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4+3X=1061+X7-X>317-8=9
1)找等式
2)找方程
18÷X=28X=04×3=12這些方程你是從哪邊找的?
4、揭示等式與方程之間的關系
5、自己列舉方程
三、解方程
1、指導看書
2、交流討論什么是解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
3、選擇上面其中一個方程進行解方程
4、指導檢驗:
怎樣檢驗這個解是正確的?需要檢驗—檢驗的方法指導看書——嘗試檢驗—相互交流使檢驗更加規(guī)范化
四、練習
1、找出方程的正確解(方法可以多樣)
2、判斷
3、拓展
圖書館袁老師整理圖書,書柜上層有圖書240本,下層有圖書180本,請你想一個辦法使上下兩層相等,并用方程表示出來。
教學評議:
這一課時的教學中,重點在與讓學生掌握幾個概念——等式與方程,方程的解與解方程。這兩組概念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因而學起來顯得較為抽象,困難。方老師在教學中,注重從淺顯的實物入手——引入天平,在天平的兩端放上物體,使天平處于平衡狀態(tài),從而引出等式這一概念,而后再引出方程。使學生明白方程首先是等式,同時又必須含有未知數(shù)。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在教學方程的解與解方程時,方老師注重讓學生區(qū)別這兩個概念。方程的解是指一個未知數(shù)的值,而解方程是一個過程。
此外,在具體指導學生解方程的過程中,我突出兩點教學:其一是解方程的依據(jù);其二是解方程的格式。突出了這兩點,以后解稍復雜的方程便水到渠成。
在練習之后指導學生看書,檢驗也是這節(jié)課的重點,老師卻通過讓學生看書,嘗試,發(fā)現(xiàn)問題,而且這里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現(xiàn)在的課堂是新的課堂,在課堂上教師除了傳授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我覺得老師在這里按排學生自學,再進行糾正的方法讓學生掌握了方程的檢驗,教師起到了很好的“領”,也培養(yǎng)了學生自學的能力。
【小學五年級數(shù)學方程聽課記錄】相關文章:
小學數(shù)學聽課的記錄01-27
小學聽課記錄數(shù)學01-27
小學數(shù)學聽課記錄范例01-27
小學數(shù)學下冊聽課記錄06-23
教師小學數(shù)學的聽課記錄09-08
有關小學數(shù)學聽課記錄06-23
小學上數(shù)學聽課記錄06-24
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聽課記錄07-29
數(shù)學聽課記錄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