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中行隨筆散文
從石樓到交口縣的雙池鎮(zhèn),一路是呂梁山的東脈。與西脈相比,地形、地貌、氣候,尤其是植被均有很大變化。山地稍顯平緩,道路也寬闊些。山頭多覆蓋灌木叢,少了裸露的黃土坡崖,還能看到連片的林地和片塊較大的莊稼地。初秋季節(jié),林木繁茂,路旁時有綴滿枝頭的核桃、紅棗。呂梁秋色,一片生機。
雙池鎮(zhèn)在交口縣東部邊緣,也是呂梁山東脈的邊緣。再向東就是晉中走廊,也有稱晉中平原的。
雙池鎮(zhèn)這座山邊小鎮(zhèn),當年紅軍東征的前鋒曾到過這里。如今鎮(zhèn)邊一排連綿幾公里、頗具規(guī)模的工業(yè)園區(qū),龐大的廠房門口看不到廠牌標識(這是目前一些企業(yè)的通常做法),F(xiàn)在工廠的生產工藝、裝備設計,都用各型彩鋼板包裹,形態(tài)各異,應該都是一些除煙塵,降嘈音的輔助裝置,一般人很難看出是什么工業(yè)產品的工藝設備。我經過仔細辯認感覺應是煤化、焦化、鋼鐵冶煉、發(fā)電、氧化鋁等生產設施。沒有了舊時的火光沖天,也沒有了濃煙滾滾的煙囪,沒看到涌流排放的黑水。然而整個廠區(qū)、包括整個小鎮(zhèn)還是籠罩在薄霧般的塵埃中,不禁想起了問世時間不長的PM2.5.
一個地區(qū)無論如何總是要發(fā)展經濟的,政府要財政收入,官員喜歡JDP,老百姓要就業(yè)、掙錢過日子,這地方有的是資源,自然就要想方設法把這些資源變成經濟效益。污染難免,當然要治理。眼下這一片工廠的生產,幾千工人的生活消費對小鎮(zhèn)的繁榮是至關重要的。晉中大戶們以前有了錢,都在家鄉(xiāng)修高墻大院,成了現(xiàn)在熱門的旅游景點,現(xiàn)在的.煤老板富豪們都去?谫彿苛,他們當然知道哪里的空氣比這里好。
看山西地形圖,西部的呂梁山脈約占全省面積的45%,東面的太行山、偏北的五臺山、晉南的太岳山、中條山合計約占45%,中間部分不到10%的占地為兩大山脈間一條平展的川地。形似走廊,滿滿的綠意。
從靈石乘車去晉中市(以前的榆次市),一路就是行進在這條充滿綠意的走廊中。
在漫長的農耕社會里,這里是山西難得的一塊寶地,更為難得的是上蒼還賜予了這塊寶地上一條水流充沛、奔流不息的汾河,沿整個晉中平原流過。
“汾河流水嘩啦啦,陽春三月種莊稼,待到五月杏兒熟,大麥小麥都楊花……”
當曾經的大江南北兵荒馬亂,水旱頻起,民不聊生時,當黃淮海平原的鹽堿地上白茫茫,夏秋一片水汪汪時,在晉中平原,汾河兩岸通常是“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了。近代史上勤勞智慧的晉中人,沐浴農耕文明的傳承,由農到商,創(chuàng)造了晉商奇跡。今天晉中一線的名城、古城留存的商賈大院文化就是這一輝煌的寫照。
1933年,閻錫山主政山西,在這條走廊上修了一條同蒲鐵路,推動了山西的發(fā)展,在沉寂了多年以后的改革開放中,這條走廊熱鬧起來,不斷添加著新的手筆。改造的縣道、省道、國道。高速公路、鐵路。高架的高速鐵路,公路。還有地下的各種管道設施。并不寬闊的晉中走廊已是多條交通線路并駕齊驅。坐在高速公路嶄新的大巴上,車中僅6—7人的旅程,沿途稀疏的車輛,不敢說這里的交通發(fā)展是否有些過剩了。
車窗外晉中平原的川地上,莊稼好象沒有綠化的樹木多。依然是霧蒙蒙的,沿途村莊、莊稼地里見不到休閑勞作的人群,更不見了汾河流水的蹤跡。曾聽到山西的朋友說起,如今辛辛苦苦種一年莊稼,每畝地只能有1—2百元收入,買輛重卡運煤,一年凈賺就是十幾萬。早年在晉中平原的汾河邊,天氣晴朗的日子,面向南方,左邊能看到魏巍太行山脈,向右看是厚重的呂梁山,向南隱約可見太岳山和中條山的山峰。如今這些已成傳說了。
山西長時間以來,以煤炭產業(yè)為主導的單一經濟發(fā)展模式,隨著經濟發(fā)展結構的調整、市場變化,目前遇到了很大困難,但這也可能是一次機遇,將倒逼山西的產業(yè)轉型升級。歷史上山西及晉中經濟發(fā)展最輝煌、商貿金融領先全國的最興盛時期,并不是靠煤、焦、鐵的支撐,更不是村村點火煉焦,戶戶挖煤運煤。而是依靠人才,依靠誠信為本的晉商文化。依靠吃苦耐勞和堅忍不拔、走出去“匯通天下”的精神和氣魄。
相信晉中會有一個天清氣爽,經濟再振興的明天。
【晉中行隨筆散文】相關文章:
霧中行散文隨筆05-31
碎語中行走的隨筆散文07-21
雪中行隨筆06-01
夏日雨中行散文05-29
瑞麗雨中行散文09-01
在畫中行走散文07-08
晉祠蒙山游散文04-06
于清淺中行走抒情散文05-09
碎語中行走優(yōu)美散文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