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秋雨突圍-經(jīng)典散文
多年前曾讀過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很為作者的文化卓識和文筆所折服。其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民族憂患意識和一個典型中國文人的至情,深深地打動著我,和一些有著國根的各路草根,苗根,樹根,甚至花根。
然而,樹大招風,這一偉大的自然法則永會有用武之地。
當他漸漸有了名氣,不屑的言語,謾罵,接踵而來。或說他空帶著一頂文化的帽子,妄圖詮釋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史;或說他頻頻亮相于諸媒體,沽名釣譽;或說他學識粗淺,連一個多音字都含混不清……
誠然,處在一個四處透風的時代,稍微不慎,便成就了別人窺視的癮癖:趙阿哥有六個腳趾瓣,錢小妹的絲襪如何如何,孫家的狗竟然與李家的'貓同居了半年……
幸而古代坐的是木輪車,傳的是鴻雁書,若不然,好事者會蘸滿了自己的唾沫,不慚地大言道:孔圣人在河邊撒了一泡尿,莊生有疑似婚外戀傾向,秦始皇的祖上是火星人……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但我們該具有紳士風度,學會寬容,斷不可將一個小失誤,一個小瑕疵,無限地擴大,延伸,詆毀整個人的面貌和精神。
國人向來有起哄的癖好,說他是神,一律先耷拉了脖子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祈禱一番,然后開始斜起眼角偷看,最后死心塌地地仰視;說他是匪盜,先打五十大板再說,不行就扒光衣服示眾,每個人都擲一塊石子。
在這個泡沫紛飛的世紀,在這個人們精神家園漸漸荒蕪的年代,能產(chǎn)生余先生這樣的人,委實是我們,我們中國文化的幸運。
他在《天下學宮》中寫道,“每個時代,總有一些勇敢的年輕人試圖叛離這種過于強大的力量,這座過于悠久的學宮,出門遠行,深入草莽曠野,漂泊異國他鄉(xiāng)。但是,走了幾十年,看起來從生態(tài)到心態(tài)都已經(jīng)徹底異化,連說中國話也不太利索了,某一天在某一個天涯海角,依稀聽到從哪個小木屋的窗口輕輕傳出講述孔子、唐詩或書法的聲音,仍然會愴然停步,呆立半晌。至此才知,自己還是那座龐大無比的千年學宮的學生,只是逃了一陣學,未曾叛離得了。”
他像一個虔誠的教徒,仰視著我們的中國文化,并用流暢的文字,訴說著他的真實感受與獨特體驗,使你不自覺地一步步走來,直至走到文章最后,然后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神氣倍爽!
余先生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文化視角是何其重要!
你可以不看電視里并不瀟灑的他,但是,你不能否認他文字的內(nèi)涵。
知識分子的傾軋,無聊者的鬧哄,不會阻擋余先生的腳步,相信某天他會在某段山路上,輕聲吟道: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為秋雨突圍-經(jīng)典散文】相關文章:
生命的突圍經(jīng)典散文07-04
突圍的靈魂散文詩07-09
秋雨的經(jīng)典散文02-15
以突圍為話題的作文6篇07-04
以突圍為話題的作文5篇04-11
秋雨的徜徉經(jīng)典散文11-29
秋雨綿綢散文05-26
窗外的秋雨散文05-26
秋雨的韻散文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