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人生感悟經(jīng)典名言
佛教人生感悟經(jīng)典名言,你搜集了多少個呢?那么,關(guān)于佛教人生感悟經(jīng)典名言有哪些?以下就是小編整理的佛教人生感悟經(jīng)典名言,一起來看看吧!
佛教人生感悟經(jīng)典名言1
1、人最大的不智不是不知道,而是知道了卻遲遲不愿去做,所以平庸卻又自憐的人很多。
2、既不回頭,何必不忘。既然無緣,何須誓言。今日種種,似水無痕。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3、生命很殘酷,用悲傷讓你了解什么叫幸福,用噪音教會你如何欣賞寂靜,用彎路提醒你前方還有坦途。
4、這個世界真正幸福的人只有兩種類型:一類是站在原點,甘于平凡,塵埃落定的似空非空的人;一類是穿越紫陌紅塵,追逐夢想,走向無窮的似醒非醒的人。
5、你永遠不需要去尋找、追逐,或贏得愛,因為愛不會躲藏,不會跑走,也不會向你要求任何代價。你只要在心里為它留一塊空間,愛就會自然地注入你心中。
6、手,放開了才明白擁有時的珍貴;淚,落下了才知道心真的會很痛;心,碎了才了解愛情帶來的苦澀;愛,走了才清楚被愛拋棄的痛楚。
7、做人要含蓄點,得過且過,不必斤斤計較,水清無魚,人清無徒,誰又不跟誰一輩子,一些事放在心中算了。
8、如果你不努力發(fā)現(xiàn)有趣,那么空虛、無趣和無聊,甚至虛無,很快就會填滿你的腦子,彌漫你的生活。
9、有些缺陷放在別人身上看起來微不足道,不值得一提;但是,這些缺陷若放在自己身上,則很難輕松看待,甚至一生都不能釋懷。
10、有心無難事,有誠路定通,正確的心態(tài)能讓你的人生更坦然舒心。當然,心態(tài)是依靠你自己調(diào)整的,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給自己的一個正確的心態(tài)。
11、人生所求,得之可喜,不得無憂?鄻冯S緣,得失隨緣。隨緣,是一種胸懷,是一種成熟,是對自我內(nèi)心的一種自信和把握。
12、你唯有珍惜此時的擁有,生命的記憶里才會少一些悔與恨。
13、當不幸降臨在別人頭上時,他們往往都能像智者一樣勸慰別人;而當同樣的不幸降臨自己身上時,人往往很難同樣地開導自己。
14、我們走遍了全世界,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笑容才是最美的.風景。
15、你可以有一千個理由一蹶不振,但只要有一個理由你就要堅強站起!
16、當別人在公眾場所不小心出丑時,我們往往一笑了之;而當同樣的情境在自己身上出現(xiàn)時,我們往往好長時間不能從尷尬中走出來。
17、一個窮人看見富人時想,他們什么都有,真讓人羨慕。一個富人看見一個窮人時想,他一無所有,卻又那么快樂。其實,我們就是那個總是對自己生活不滿意的窮人或富人。
18、有些話,適合藏在心里,有些痛苦,適合無聲無息的忘記。當經(jīng)歷過,你成長了,自己知道就好。很多改變,不需要自己說,別人會看得到。
19、我一直在尋找那種感覺,那種在寒冷的日子里,牽起一雙溫暖的手,踏實地向前走的感覺。
20、當一個人感到很知足,心不煩,身不疲,無所求,心能安的時候,快樂就在其中。當一個人感到吃得下,玩得動,睡得好,沒牽掛,很滿足的時候,幸福就在其中。
21、做人一定要經(jīng)得起謊言,受得起敷衍,忍得住欺騙,忘得了諾言,放得下一切,最后用笑來偽裝掉下的眼淚,要記住越是忍住淚水,越會變成幸福的良藥。
22、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即使不是在今天,總有一天會的。
23、審慎也是一門藝術(shù),是能夠把握適當?shù)臅r間做出迅速的決定,但是這不是議而不決、停滯不前的借口。
24、請記住,無論什么時候,你都需要給自己一個明確的底線,因為很多時候有些人他會一點一點磨消你的底線,當你沒有底線的時候,你就完全被別人控制。
25、自己說過、做過傷害別人心靈的事,有可能轉(zhuǎn)眼間就忘得一干二凈;而別人說過或做過的傷害自己的事往往一輩子都能記得清清楚楚,且無法原諒。
26、他人身上的缺點就像白紙上的黑點,一眼就能看出來;而自己身上的缺點卻很難發(fā)現(xiàn)。
27、人生的路,靠的是自己一步步取走,真正能保護你的,是你自己的選擇。而真正能傷害你的,也是一樣,自己的選擇。決定人生的,不是命運,而是你自己的每一次抉擇。
28、工作就像愛人,雖然有時跟你鬧矛盾,可是天天都要見面。興趣就像情人,雖然讓你激情燃燒,可是不能代替面包。
29、愛人就像粗布衣,雖然不美麗,可是能遮擋風寒。情人就像時裝,感覺很美好,卻不能穿出去。
30、親人就像老棉衣,就是出痱子,依然要捂著你。友人就像晴雨衣,需要了就穿,用過后放一邊。
31、漂亮的臉孔是給別人看的,而有智慧的頭腦才是給自己利用的。
32、人在最悲痛,最恐慌的時候,并沒有眼淚,眼淚永遠都是流在故事的結(jié)尾,流在一切結(jié)束的時候!
33、生活中沒有參照物的人,可憐;選錯參照物的人,可悲。
34、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35、背對太陽,陰影一片;迎著太陽,霞光萬丈。
36、勇者,腳下都是路;智者,知道走哪一條路最好。
37、無過是一種假想,思過是一種成熟,改過是一種美德。
38、溝通心靈的橋是理解,連接心靈的路是信任。
39、酸甜苦辣是生命的富有,赤橙黃綠是人生的斑斕。
40、做好第一次并不難,難的是做好每一次。
41、社會就像魚塘,雖然泥沙俱下,可要真是清水一潭也有點可怕。家庭就像魚缸,需要清洗,需要換氣,需要精心護理,不然就生存不下去。
42、持黃金為珍貴,知安樂方值千金。
43、事臨頭三思為妙,怒上心忍讓最高。
44、切勿貪意外之財,知足者人心常樂。
45、結(jié)婚,只是一個開始,而不是終點,有可能是煩惱的開始,也有可能是幸福的開始。
46、在冬天的餐桌上談論春天的花朵,是奢侈;在春天的花園里幻想秋的落葉,是無情。
47、寬容是送給他人的最好禮物,如果把它留給自己,那就是墮落的開始。
48、退一步天高地闊,讓三分心平氣和。
49、欲進步需思退步,若著手先慮放手。
50、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應有余步。
佛教人生感悟經(jīng)典名言2
1. 應修十種廣大行愿。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yǎng),四者懺悔業(yè)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zhuǎn)法l un,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2.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shù)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
3. 諸供養(yǎng)中,法供養(yǎng)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yǎng),利益眾生供養(yǎng),攝受眾生供養(yǎng),代眾生苦供養(yǎng),勤修善根供養(yǎng),不舍菩薩業(yè)供養(yǎng),不離菩提心供養(yǎng)。
4. 我于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癡,發(fā)身口意,作諸惡業(yè),無量無邊。若此惡業(yè)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5. 于諸病苦,為作良醫(y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為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
6. 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yǎng)諸佛。若于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7. 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8. 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服一切外道,悉能解脫一切煩惱。
9.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
10. 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11. 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12. 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xiàn)。
13. 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14. 一切諸眾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屬四大。心性歸六塵,四大體各離。誰為和合者?
15. 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于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16. 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回及非輪回。
17. 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fā)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xù)。
18. 菩薩變化示現(xiàn)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
19.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回,勤求如來圓覺境界,于清凈心便得開悟。
20. 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辯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21. 常當勤心懺,無始一切罪。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xiàn)前。 (宗嘉節(jié)自《圓覺經(jīng)》)
22. 若諸菩薩悟凈圓覺,以凈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fā)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nèi)發(fā)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xiàn),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23. 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一切眾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
24. 末世眾生將發(fā)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xiàn)塵勞,心恒清凈,示有諸過,贊嘆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藐三菩提。
25. 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yǎng)善友,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驕慢,若復遠離,應斷嗔恨,現(xiàn)逆順境,猶如虛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26. 末世眾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于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如是。
27. 末世眾生欲求圓覺,應當發(fā)心作如是言,盡于虛空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于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如是發(fā)心,不墮邪見。
28. 欲求如來凈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fā)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于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于水,暖氣歸火,動轉(zhuǎn)當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于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29. 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凈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30. 若諸菩薩悟凈圓覺,以凈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由起幻故,便能內(nèi)發(fā)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三摩缽提。
【佛教人生感悟經(jīng)典名言】相關(guān)文章:
經(jīng)典感悟人生名言06-16
人生感悟經(jīng)典名言06-16
經(jīng)典感悟人生名言06-16
人生感悟經(jīng)典名言06-16
感悟人生的經(jīng)典名言06-16
人生感悟經(jīng)典名言簡短06-16
人生感悟經(jīng)典名言201706-16
感悟人生的經(jīng)典名言06-16
簡短的人生感悟經(jīng)典名言06-16
愛情人生感悟經(jīng)典名言警句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