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手机免费在线观看,国产女人在线视频,国产xxxx免费,捆绑调教一二三区,97影院最新理论片,色之久久综合,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歷史 百文網手機站

初中歷史中考知識點總結

時間:2021-11-30 17:42:59 歷史 我要投稿

初中歷史中考必備知識點總結

  對于初中的學生來說,中考是最重要的一場考試,你知道歷史這門科目要復習哪些知識點嗎?下面是百分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歷史中考必備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用!

初中歷史中考必備知識點總結

  初中歷史中考知識點總結

  三、文字、孔子、百家爭鳴(P38-39) <識記>

  1、文字:(P31)

  (1)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所以稱為“甲骨文”。這是一種相當成熟的文字。我們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fā)展來的。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2)金文: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又稱銘文;

  (3)大篆:西周晚期,有人將文字統(tǒng)一整理成一種樣式,這種字體稱為大篆;

  (4)竹書、帛書: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了竹書和帛書;

  (5)小篆、隸書:秦統(tǒng)一后,把小篆作為全國規(guī)范的文字, 以后又在民間流行筆畫更簡單的隸書。

  我國文字的演化過程:

  甲骨文(商)→金文(商、周)→大篆(西周晚期)→小篆、隸書(秦)

  2、思想家老子(P36頁)(識記)

  春秋時期的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著有《道德經》,他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夠互相轉化。他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具有樸素辯證

  。(泉州清源山的老君巖就是宋代道教的老子的石造像)

  3、孔子:(P37頁)(識記)

  (1)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2)思想:孔子提出“仁”的學說,要求統(tǒng)治者能體察民情,愛惜民力,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他的學說后來被封建統(tǒng)治者利用和改造,到漢武帝時成為我國兩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思想,對后世影響極大。

  (3)教育: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他興辦私學,廣收門徒,他注意“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給予不同的教育。他要求學生對學過的知識要經常復習“溫故而知新”。他還教育學生要養(yǎng)成老實的學習態(tài)度。(名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rdquo;)

  4、都江堰(P27頁)(識記)

  戰(zhàn)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既消除了水患,有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兩千多年來,一直造福人民。

  5、百家爭鳴:(P38-39)

  背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許多思想家發(fā)表各自的主張和見解,形成不同的學派,出現(xiàn)“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主要學派、代表人物及主張有:

  (1)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認為“民貴君輕”,要求統(tǒng)治者輕徭薄賦,實行“仁政”;提出“春秋無義戰(zhàn)”,反對一切戰(zhàn)爭;還主張不要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這樣自然資源才能持續(xù)利用(具有今天的環(huán)境保護思想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思想)。

  (2)墨家:創(chuàng)始人——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不義戰(zhàn)爭,支持正義戰(zhàn)爭。

  (3)法家:代表人物——韓非,他主張改革,反對儒家的仁政,提倡法治。認為歷史是進步的,后代總要勝過前代,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思想來源),著有《韓非子》。

  (4)兵家: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軍事家——孫武。著有《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

  歷史中考知識要點

  一、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1、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都城咸陽。

  2、中央專制集權制度的建立及其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了一整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他規(guī)定最高統(tǒng)治者稱皇帝,國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決,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實行郡縣制,把全國劃分為 36 個郡,郡下設縣。郡縣制為后來封建王朝長期沿用。

  (2)經濟上:統(tǒng)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秦統(tǒng)一后,把小篆作為全國規(guī)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間流行筆畫更為簡單的隸書。秦始皇還規(guī)定,在全國統(tǒng)一使用圓形方孔的秦國銅錢(圓形方孔錢);同時,還統(tǒng)一度、量、衡;有利于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

  (3)思想上:為加強思想控制,又實行“焚書坑儒”,給我國古代的文化造成莫大的損失。

  (4)鞏固、開發(fā)邊疆:修筑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用來抵御匈奴族的入侵。開發(fā)越族地區(qū),開鑿靈渠(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人工運河之一)。

  二、漢武帝的“大一統(tǒng)”(P55~57頁)、漢通西域(P72~75頁)<理解>

  1、漢武帝(是西漢的鼎盛時期)的“大一統(tǒng)”的措施:

  (1)政治上:頒布“推恩令”,進一步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破格錄用人才(如董仲舒、衛(wèi)青等)。

  (2)經濟上:把地方 鑄幣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tǒng)一鑄五銖錢;

  (3)思想上:

  正統(tǒng)思想,排斥其他各家思想(從此儒家學說成為我國兩千多年封建統(tǒng)治的正統(tǒng)思想);

  (4)文化上: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這是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

  (5)軍事上:派衛(wèi)青、霍去病打敗匈奴,解除了匈奴的威脅。

  (6)民族關系上: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

  2、漢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兩漢時期,人們把今天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現(xiàn)在的新疆地區(qū)和更西的地方稱為西域。

  (2)西漢:①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加強了中央與西域的聯(lián)系。張騫為溝通漢族與少數民族的關系做出了貢獻。西域的葡萄、核桃和良馬、地毯等傳入內地,漢族的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和絲織品、金屬工具等傳到西域,促進了西域經濟的發(fā)展。

  ②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轄西域事務,保護往來的商旅。 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的開始。從此,新疆地區(qū)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東漢: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經營西域。

  (4)歐洲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166年,大秦(古羅馬)安敦王朝的使臣來到東漢。

  初中歷史中考知識

  一、紙的發(fā)明和蔡倫改進造紙術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紙的國家,西漢初期,已經出現(xiàn)用于書寫和繪圖的紙。東漢時候,宦官蔡倫總結勞動人民經驗,于 105造紙術由我國傳遍世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對世界文化的傳播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二、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

  1、佛教的傳入:佛教產生于古印度,西漢末年(公元前后)沿絲綢之路傳入我國中原地區(qū)。東漢明帝時,派人到西域求取佛經,迎來西域高僧,并在洛陽建成我國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馬寺。佛教的傳播,對我國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道教的興起: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時期在民間興起。道教的思想來源于戰(zhàn)國時期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術,奉老子為教主,稱他為“太上老君”。張陵是道教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教徒尊他為張?zhí)鞄煛?追求長生不老,得道成仙的宗教)

  三、石窟藝術

  1、開鑿的原因:南北朝時期的石窟是統(tǒng)治階級為了宣揚佛教而開鑿的。(石窟藝術與都佛教的盛行有關)

  2、主要的石窟群:①云岡石窟(在今山西大同,開鑿于北魏前期);

  ②龍門石窟(在今河南洛陽,開鑿于北魏至隋唐時期);

【初中歷史中考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初中歷史中考必考知識點總結11-26

初中歷史中考必考的知識點總結11-26

義烏初中歷史中考重要知識點06-10

初中歷史中考重點知識點框架11-21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10-18

初中歷史重要知識點總結10-18

初中歷史必備知識點總結11-27

關于初中歷史的知識點總結07-01

初中歷史知識點的總結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