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的氣候特點是什么類型
呼和浩特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文化,是華夏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下面是百分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呼和浩特的氣候特點簡介,希望能幫到大家!
呼和浩特的氣候特點
呼和浩特屬典型的蒙古高原大陸性氣候,四季氣候變化明顯,年溫差大,日溫差也大。其特點:春季干燥多風,冷暖變化劇烈;夏季短暫、炎熱、少雨;秋季降溫迅速,常有霜凍;冬季漫長、嚴寒、少雪。
年平均氣溫:北低南高,北部大青山區(qū)僅2℃左右,南部為6.7℃。最冷月氣溫-12.7~-16.1℃;最熱月平均氣溫17-22.9℃。平均年較差為34.4-35.7℃,平均日較差為13.5-13.7℃。極端最高氣溫38.5℃,最低-41.5℃。
無霜期:北部山區(qū)為75天,低山丘陵區(qū)110天,南部平原區(qū)為113-134天。日照時間:年均1600小時。
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為335.2-534.6毫米,且主要集中在7-8月。其地域分布是西南最少,年均降水量僅350毫米;平原區(qū)在400毫米左右;大青山區(qū)在430-500毫米;最多是大青山鄉(xiāng)一前響村,年均降水達到534.6毫米;其次是井鄉(xiāng),年均降水量為489.3毫米;最少是在南坪鄉(xiāng)、黑城鄉(xiāng)、新營鎮(zhèn)一帶,年均降水量僅為335.2-362.8毫米。
呼和浩特的地理環(huán)境
位置境域
呼和浩特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中部。東經110°46′--112°10′,北緯40°51′--41°8‘,市區(qū)位于北緯40.48東經111.41 。地處內蒙古自治區(qū)中部大青山南側,西與包頭市、鄂爾多斯市接壤,東鄰烏蘭察布市,南抵山西省。全市總面積17,224平方公里。[16-17] 地處環(huán)渤海經濟圈、西部大開發(fā)、振興東北老工業(yè)基地三大戰(zhàn)略交匯處,是聯接黃河經濟帶、亞歐大陸橋、環(huán)渤海經濟區(qū)域的重要橋梁,是中國向蒙古國、俄羅斯開放的重要沿邊開放中心城市,也是東部地區(qū)連接西北、華北的橋頭堡。同時也是中國北方重要的航空樞紐。除天津、石家莊外距離首都北京最近的省會城市。
地貌
境內主要分為兩大地貌單元,即:北部大青山和東南部蠻漢山為山地地形。南部及西南部為土默川平原地形。地勢由北東向南西逐漸傾斜。海拔最高點在大青山金鑾殿頂部,高度為2280米,最低點在托克托縣中灘鄉(xiāng),高度為986米,市區(qū)海拔高度為1040米。大青山為陰山山脈中段,生成很多縱向的山脈山峰。境內,由西向東主要山峰有九峰山、金蜜殿山、蟠龍山,虎頭山等,東南部是蠻漢山。
水文
河流有大黑河、小黑河、什萬立米水磨溝,流域面積1380.9平方公里,溝長68.2公里,年平均徑流量4972萬立米。1958年在溝口興建紅領巾水庫1座,庫容1650萬立米,灌溉面積11萬畝。哈拉沁溝,溝長55.6公里,流域面積為708.7平方公里,年均徑流量2622萬立米。全市河流總長度1075.8公里,河網密度為0.177公里/平方公里。
地下水分為淺層水含水層和深層水含水層。淺層水含水層包括淺層潛水及半承壓水等。地下水埋藏深度、水質、水量均由北向南呈有規(guī)律的變化,全市淺層地下水年補給量為9.87億立方米。
呼和浩特的景點
大召寺
大召位于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區(qū)大召前街,是呼市內最大的'黃教寺廟,蒙古少有的不設活佛的寺廟。原因是康熙皇帝曾在此住過幾日,為了表示對皇帝的尊敬,僧侶們取消了活佛的轉世規(guī)定。數百年來,一直是內蒙古地區(qū)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最有名氣的佛剎之一。
五塔寺
五塔寺位于呼和浩特市舊城東南部,因塔座上有五座方形舍利塔,故名為五塔寺。塔始建于清雍正年間,高約16米,塔身均以琉璃磚砌成,塔身下層是用三種文字刻寫的金剛經經文,上層則為數以千計的鎏金小佛。五塔寺中最有價值的當屬緊靠北墻的蒙文天文圖石刻,還有五個同心圓。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用蒙古文標注的一幅天文圖,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
席力圖召
【呼和浩特的氣候特點是什么類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