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湘教版高中地理?贾R點
高中地理是文科文綜中的一門科目,是高考中的選考科目。實際上,地理科目是考試的時候最容易拿高分的。下面是百分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知識點歸納,希望對大家有用!
高中地理知識
1、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guī)律:①由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谡缣柛叨鹊挠嬎=90°—△(直射點與所求點的緯度間隔)
、巯闹寥毡被貧w線以北地區(qū)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歸線以南地區(qū)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苣媳被貧w線之間的地區(qū)-----有兩次直射機會---兩次最大值
、菥暥仍礁,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小,樓房間距越大。
2、晝夜長短的時間分布:
、偬栔鄙潼c在哪個半球,哪個半球晝長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晝長夜短。
②太陽直射點向哪個半球移動,這個半球的晝就漸長,北半球6月22日晝最長,12月22日最短。
、勰媳被貧w線之間晝長最大值與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現(xiàn),如?谑。
3、晝夜長短的'緯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白晝越長(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廣州
北半球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南白晝越長(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讴儚V州﹥上海,
4、晝長=日落時間—日出時間;晝長=24小時—夜長
日出時間=12:00-晝長/2(或0:00+夜長/2);赤道上的點的日出時間是6:00
日落時間=12:00+晝長/2(或24:00-夜長/2);赤道上的點的日落時間是18:00
5、地球是個不發(fā)光、不透明球體—-晝夜現(xiàn)象出現(xiàn)
地球自轉的球體—-晝夜更替(自轉速度周期影響晝夜溫差變化)
地球傾斜的公轉的球體—-直射點的移動、正午太陽高度、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五帶
6、典型的季節(jié)現(xiàn)象
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冬半年
7.地球公轉:七月初,遠日點附近,地球公轉角速度、線速度最慢;一月初,近日點附近,地球公轉角速度、線速度最快
8.正午太陽高度:6月22日左右,北回歸線以北地區(qū)達最大,赤道及南半球達最小;12月22日左右,南回歸線以南地區(qū)達最大,赤道及北半球達最小
9.晝夜長短:晝長夜短,北極圈以內(nèi)出現(xiàn)極晝;晝短夜長,北極圈以內(nèi)出現(xiàn)極夜
高中地理知識重點
北半球冬、夏季節(jié)氣壓中心——海陸分布對大氣環(huán)流的影響
(1)海陸分布下氣壓帶、風帶特點:
①南半球基本上呈帶狀分布,因為南半球海洋面積占優(yōu)勢
、诒卑肭驓鈮簬嗔殉蓧K狀分布,因為北半球陸地面積大,海陸相間分布
A夏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低壓,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壓;
B冬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高壓,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壓。
(2)季風環(huán)流
①.概念:風向在一年內(nèi)隨季節(jié)有規(guī)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變化。也是大氣環(huán)流的組成部分,亞洲東部的季風環(huán)流最為典型。
②.東亞季風最顯著的`原因:位于世界最大大陸亞歐大陸,東臨世界最大海洋太平洋,海陸熱力差異最大。
、.東亞季風與南亞季風對比:
東亞季風 |
南亞季風 |
||||
季節(jié) |
冬季 |
夏季 |
冬季 |
夏季 |
|
風向 |
西北風 |
東南風 |
東北風 |
西南風 |
|
源地 |
蒙古、西伯利亞 |
太平洋 |
蒙古、西伯利亞 |
印度洋 |
|
成因 |
海陸熱力差異 |
海陸熱力差異+氣壓帶、風帶季節(jié)移動 |
|||
性質(zhì) |
寒冷干燥 |
溫暖濕潤 |
溫暖干燥 |
高溫高濕 |
|
比較 |
冬季風強于夏季風 |
夏季風強于冬季風 |
|||
分布 |
我國東部、朝鮮半島、日本 |
印度半島、中南半島、我國西南地區(qū) |
|||
、芗撅L的影響:季風的共性特點:雨熱同期;降水量季節(jié)變化大,易有旱澇災,宜興修水利。
⑤東亞的兩種季風氣候及各自分布區(qū)(以秦淮一線為界);各自氣候特點
A--溫帶季風氣候:秦淮以北季風區(qū);冬干冷;夏濕熱
B--亞熱帶季風氣候:秦淮以南季風區(qū);冬溫和少雨;夏濕熱
C--東亞兩種季風氣候的冬夏季風風向相同,成因相同
D--注意季風區(qū)城市工業(yè)布局中大氣污染企業(yè)的分布(盛行風的垂直郊外)。
E--季風區(qū)是世界上水稻種植業(yè)主要分布地區(qū)
高中地理必備知識
一、了解四季更替的現(xiàn)象,解釋四季形成的原因。
(1)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變化(以北半球為例)
(2)四季形成的原因
二、知道地球的圈層結構,了解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地球的圈層結構 |
重要特點 |
|
外 部 圈 層 |
大氣圈 |
大氣圈是包裹地球的氣體層,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海撥越高,氣壓越低。 |
水圈 |
水圈由地球表層水體(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構成的連續(xù)而不規(guī)則圈層。 |
|
生物圈 |
生物圈是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huán)境的`總稱。生物圈是大氣圈、水圈和巖石圈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結果,同時它對其他三個圈層發(fā)展演變起著重要作用。 |
|
內(nèi) 部 圈 層 |
地殼 |
地殼可分為大陸地殼和大洋地殼,其中大洋地殼薄,大陸地殼厚。 |
地幔 |
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幔上部有一軟流層層,可能是巖漿的主要發(fā)源地。 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被稱為巖石圈。 |
|
地核 |
地核由鐵和鎳組成,外核呈液態(tài)或熔融狀態(tài),內(nèi)核呈固態(tài)。 |
三、知道巖石圈的三大類巖石,了解地殼內(nèi)部物質(zhì)的循環(huán)過程。
(1)三大類巖石的比較表
分 類 |
形成過程 |
典型巖石 |
巖漿巖 |
巖漿在內(nèi)力作用下上升過程中冷卻、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的叫侵入巖;噴出地表形成的叫噴出巖。 |
花崗巖 玄武巖 |
沉積巖 |
已經(jīng)生成的巖石裸露地表在外力作用下,經(jīng)過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和固結成巖作用形成,具有層理結構,一般含有化石。 |
砂巖、礫巖、頁巖、石灰?guī)r |
變質(zhì)巖 |
已經(jīng)生成的巖石在高溫、高壓條件下發(fā)生變質(zhì)作用而成 |
石灰?guī)r變質(zhì)為大理巖、頁巖變質(zhì)為板巖 |
【高中地理?贾R點】相關文章:
初中政治?贾R點09-21
中考歷史?嫉闹R點歸納01-27
高考化學與生活常考知識點01-27
地理?贾R點總結大全12-01
化學高考?贾R點整理03-25
初一政治常考知識點09-23
高考生物常考知識點整理06-17
中考常考數(shù)學知識點整理02-17
初一政治常考知識點(4篇)12-03
初一政治常考知識點4篇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