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除夕的習俗
除夕的習俗1
農歷一年中的最后一天晚上為除夕,含“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之意,舊時又稱“除夜”、“除日”、“歲除”等,民間多俗稱“大年三十”。
有關除夕的風俗活動很多,通常所見的有以下幾種。首先是貼春聯(lián)、掛年畫。春聯(lián)又名對聯(lián)、桃符,門貼等。除夕之夜還有守歲的習俗。早在西晉時,我國就有除夕之夜守歲的習俗。每到除夕之夜,不論官宦庶民,都圍爐而坐,通宵達旦,一夜不眠,稱之為“守歲”。除夕吃年夜飯、飲屠蘇酒也是必不可少的風習。年夜飯又稱“團年飯”、“宿歲飯”。北方人吃年夜飯一定得有餃子,有“更年交子”之意。南方人則多吃年糕。餃子呈元寶形,年糕有“年高”之諧音
正月初一講究的是開門炮仗:春節(jié)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這一天最重要的習俗是要讓家里的日用器物“休息”,具體來說就是不掃地、不乞火、不殺牲、不動刀剪、不洗衣服,甚至不倒馬桶。其實也是讓勞碌了一年的人們好好休息。
據(jù)《占書》記載,由初一開始,上天創(chuàng)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對應的日子是對應物種的生日。大年初一即為雞日!半u”,諧音“吉”,這一天說話也很講究,只能說吉利話。如果走路不小心跌跤,要馬上說“元寶一跌”;不小心打碎了家具,得趕緊說“歲(碎)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飯住下,俗稱“住娘家”;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尤其是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要大舉祭祀,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fā)大財。
同時,正月初二也被稱為“狗日”,即狗的生日。古人認為狗忠誠正直、勇敢多子、護主衛(wèi)家,是“斗精所生”、“斗運,狗三月而生”,從而把狗當作應天而生的瑞獸,其實這是遠古狗崇拜的遺存。
民間風俗這日稱為“窮鬼日”,初三一早家家戶戶都會“掃窮鬼”,將初一至初二囤積了兩天的垃圾掃出,意味著掃走污穢晦氣和窮根的民間習俗。這一天又稱“赤口日”忌串門,人們都不會外出拜年串門,外出遇到就會容易引起與人有口角之爭執(zhí),故家中有長輩的對這日會很在意,自己足不出戶同時不讓晚輩外出拜年串門,留在家中免遇上口舌之爭的兇煞。眾多關于正月初三的民俗內涵中,豬日之說應為本源。豬為十二生肖之一,是因為在遠古時期以豬為圖騰的部落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貢獻,將正月初三稱為豬的生日。民間將正月初四這天稱為“羊日”,即羊的生日,也是傳說中天上諸神下界的日子。所謂“羊者,祥也”,在古漢語中,“羊”和“祥”是可以通用的,因此“羊日”就是“祥日”,“祥口”請神自然是大吉大利,因此古代先民就把請?zhí)焐细髀飞襁@樣重要的活動定在正月初四的“羊日”。俗語說“送神早,接神遲”,所以接神的時間一般都在午后。準備香燭、食品、水果等供物,擺好香案,點燃祭紙和紙制的神馬,燃放鞭炮,就象征請諸神騎馬下界了。這種儀式類似于古代迎接重要使者或誓師出征,民間把這種儀式用于接神,表達對上天諸神的尊重。正月初五古稱“牛日”,即牛的生日,又說是“五路財神日”和“送窮日”或“破五節(jié)”。這是春節(jié)禮俗中一個很有特色的日子。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五日,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還有一說是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正月初六是馬日,古稱挹肥。初五窮氣送出門,初六下田備春耕,人們在這一天才真正開始耕作或做生意。在古代,經過幾天的節(jié)日休整,各行各業(yè)的掌柜、老板們初六一早帶領
伙計們打掃完廳堂貨架,第一件事就是率領大家向“天地三界十八佛諸神”上香叩首,然后將神碼、香供請到當街放在芝麻稈、松樹枝搭的架子上焚燒,謂之“送神”。這時屋外鞭炮齊鳴,伙計們要在屋內使勁搖算盤,或者用秤桿敲打秤盤,屋里屋外響成一片,謂之“響響當當,大吉大利”。在一片熱烈的氣氛中,店鋪才能打開門板,露出早已貼好的“開市大吉,萬事亨通”一類的對聯(lián),開始正式營業(yè)。這些傳統(tǒng)的精髓也延續(xù)至今,現(xiàn)在許多商戶也將初六選為新一年開張吉日。
正月初七民間風俗是“人日”,意為“人人生日”。傳說女蝸初創(chuàng)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萬物發(fā)芽也在這一天。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
《荊楚歲時記》中說:“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后世之人,沿襲古代傳統(tǒng),發(fā)揚為挑菜會,在正月初七互相宴請。如今閩粵各地也有這種用多種蔬菜制作七寶湯、七元湯的習俗,乃是晉代江湘地區(qū)的余風。農家挑選新收的五谷中較好的,配合蔬萊煮食,稱之為七寶湯。城市和沿海居民,選用魚肉蔬菜,同樣混合煮食,叫七元湯。另外還有吃面祈壽、讓小孩子曬出汗、用彩縷金帛剪刻人物貼在屏風上等風俗,不同地域風俗習慣也略有不同。舊時在民間流傳著“初七七不去,初八八不歸”的習俗。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谷日的習俗是對寫有谷物名稱的牌位進行膜拜,并不吃煮熟的谷物。這種習俗蘊涵著重視農業(yè)、珍惜糧食的思想!肮热铡庇忠庥髫S收之日,大家年假結束,都來上班互相送吉語吉言,大吉大利,恭喜發(fā)財。俗言多變,物隨人意,各地風俗不同,都是討個口彩,圖個吉利。
又傳說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
除夕的習俗2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蔽业募亦l(xiāng)在潮州,那里有著自己獨特的風俗,春節(jié)更為熱鬧。
除夕前一兩天,大人們忙得手忙腳亂,買雞呀,買魚呀,買鴨呀......家家戶戶必須大掃除一次,把屋和被都清洗干凈,到處彌漫著濃濃的年味。
除夕夜家家熱熱鬧鬧。主戶們準備著一年中最豐富,最有意義的團圓飯。煮好飯后,大大小小必須”祭祖宗”,然后用焚香禱祝。最后,長幼依序跪拜,這充分能體現(xiàn)出家鄉(xiāng)人百善孝為先的傳統(tǒng)美德。最快樂的時候,莫過于放鞭炮。一整夜,鞭炮聲連綿不絕。煙花”嘭”一聲,響徹云宵,開出了五顏六色的花朵。人人臉上揚溢著幸福的微笑。有一首詩這么寫:”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迫新年!彼,人人都不睡覺,都要守歲,都盼望著新的一年的到來。正月初一沒有除夕那么喜氣洋洋。潮州人在正月初一不能講臟話,不能哭,不能打架?這一天還不能掃地,應把掃帚藏起來,讓垃圾積下,說是堆金積玉。到了晚上,長輩要給小輩錢,而且都是用一塊紅紙包著,這稱為”壓肚腰:意味一年都富富裕裕。然后,大家都穿得漂漂亮亮,后輩先祝福長輩,長輩再給小輩期望。潮汕俗諺說:“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彼,人們都爭先恐后地向親戚朋友送去最美好的祝福。
到了初二,三,嫁出去的女兒們紛紛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家,通常都是大包小包一提,什么餅干呀,什么糖果呀,什么瓜子呀?雖然禮物都頗薄,但禮輕情義重,表達了對家鄉(xiāng)的切切思念。
元宵節(jié)是春節(jié)的尾聲,可仍和除夕夜有得一比。正月十五鬧花燈,大街小巷,處處張燈結彩,一個個精致的小燈,照亮了大街的.每個角落。幾百個燈,各有各色,各有各圖案,各有各形勢,讓人仿佛進入了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每當“爆竹一聲除舊歲”時人們就開始了舞獅,舞獅由兩人合扮一頭大獅子,一人扮小獅子,另一個扮武士,獅子忽而翹首仰視,忽而回頭低顧,忽而搖頭擺舞,千姿百態(tài),妙趣橫生。一眨眼,春節(jié)悄悄地過去了,大人和孩子們在這喜慶而熱鬧的節(jié)日里又迎來新的一年,這就是我們家鄉(xiāng)的春節(jié),在這里,祝福家鄉(xiāng)越來越紅火,祝福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除夕的習俗】相關文章:
除夕的習俗08-31
除夕的習俗11-20
除夕的習俗(精選)07-06
除夕的民間習俗09-02
除夕守歲習俗09-01
除夕習俗作文02-17
除夕的習俗【熱門】11-12
除夕的習俗【推薦】11-09
【薦】除夕的習俗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