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白居易憶江南賞析
白居易憶江南賞析1
作品簡介
《憶江南》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組詞作品。第一首詞總寫對江南的回憶,選擇了江花和春水,襯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顯得十分鮮艷奇麗,生動地描繪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第二首詞描繪杭州之美,通過山寺尋桂和錢塘觀潮的畫面來驗證“江南好”,表達(dá)了作者對杭州的憶念之情;第三首詞描繪蘇州之美,詩人以美妙的詩筆,簡潔地勾勒出蘇州的旖旎風(fēng)情,表達(dá)了作者對蘇州的憶念與向往。這三首詞各自獨立而又互為補(bǔ)充,分別描繪江南的景色美、風(fēng)物美以及女性之美,藝術(shù)概括力強(qiáng),意境奇妙。
作品原文
憶江南三首⑴
其一
江南好,風(fēng)景舊曾諳⑵;日出江花紅勝火⑶,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⑷。能不憶江南?
其二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⑸,郡亭枕上看潮頭⑹。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⑺;吳酒一杯春竹葉⑻,吳娃雙舞醉芙蓉⑼。早晚復(fù)相逢⑽!
詞句注釋
、艖浗希禾平谭磺。作者題下自注說:“此曲亦名‘謝秋娘’,每首五句!卑础稑犯娂罚骸啊畱浗稀幻稀虬资显~,后遂改名‘江南好’!敝镣硖啤⑽宕蔀樵~牌名。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長江下游的江浙一帶。
⑵諳(ān):熟悉。作者年輕時曾三次到過江南。
、墙ǎ航叺幕ǘ洹R徽f指江中的浪花。紅勝火:顏色鮮紅勝過火焰。
、染G如藍(lán):綠得比藍(lán)還要綠。如,用法猶“于”,有勝過的意思。藍(lán),藍(lán)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伞吧剿隆本洌鹤髡摺稏|城桂》詩自注說:“舊說杭州天竺寺每歲中秋有月桂子墮!惫鹱,桂花。宋柳永《望海潮·東南形勝》詞:“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⑹郡亭:疑指杭州城東樓?闯鳖^:錢塘江入海處,有二山南北對峙如門,水被夾束,勢極兇猛,為天下名勝。
⑺吳宮:指吳王夫差為西施所建的館娃宮,在蘇州西南靈巖山上。
、讨袢~:酒名。即竹葉青。亦泛指美酒!段倪x·張協(xié)〈七命〉》:“乃有荊南烏程,豫北竹葉,浮蟻星沸,飛華蓱接。”
、蛥峭蓿涸瓰閰堑孛琅。《文選·枚乘〈七發(fā)〉》:“使先施、徵舒、陽文、段干、吳娃、閭娵、傅予之徒……嬿服而御!贝嗽~泛指吳地美女。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卧缤恚邯q言何日,幾時。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風(fēng)操》:“嘗有甲設(shè)宴席,請乙為賓;而旦于公庭見乙之子,問之曰:‘尊侯早晚顧宅?’”
白話譯文
其一
江南的風(fēng)景多么美好,風(fēng)景久已熟悉。春天到來時,太陽從江面升起,把江邊的鮮花照得比火紅,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lán)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其二
江南的回憶,最能喚起追思的是杭州:游玩天竺寺尋找中秋的桂子,登上郡亭,枕臥其上,欣賞錢塘江大潮。什么時候能夠再次去游玩?
其三
江南的回憶,再來就是回憶蘇州的`吳宮,喝一喝吳宮的美酒春竹葉,看一看吳宮的歌女雙雙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清晨夜晚總要再次相逢。
創(chuàng)作背景
白居易曾經(jīng)擔(dān)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兩年,后來又擔(dān)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蘇杭,他對江南有著相當(dāng)?shù)牧私猓蚀私显谒男哪恐辛粲猩羁逃∠。?dāng)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后十余年,寫下了這三首《憶江南》。
而作詞的具體時間,歷來說法不同。有說在白居易離蘇州之后;有說在開成三年(838年);有說在大和元年(827年);王國維則說寫于“大和 作品鑒賞
第一首泛憶江南,兼包蘇、杭,寫春景。全詞五句。一開口即贊頌“江南好!”正因為“好”,才不能不“憶”!帮L(fēng)景舊曾諳”一句,說明那江南風(fēng)景之“好”不是聽人說的,而是當(dāng)年親身感受到的、體驗過的,因而在自己的審美意識里留下了難忘的記憶。既落實了“好”字,又點明了“憶”字。接下去,即用兩句詞寫他“舊曾諳”的江南風(fēng)景:“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薄叭粘觥薄ⅰ按簛怼,互文見義。春來百花盛開,已極紅艷;紅日普照,更紅得耀眼。在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綠,紅艷艷的陽光灑滿了江岸,更顯得綠波粼粼。在這里,因異色相映襯而加強(qiáng)了色彩的鮮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聯(lián)系起來,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聯(lián)系起來,為的是異色相映襯。江花紅,江水綠,二者互為背景。于是紅者更紅,“紅勝火”;綠者更綠,“綠如藍(lán)”。
杜甫寫景,善于著色。如“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諸句,都明麗如畫。而異色相映襯的手法,顯然起了重要作用。白居易似乎有意學(xué)習(xí),如“夕照紅于燒,晴空碧勝藍(lán)”(《秋思》)、“春草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題岳陽樓》)、“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正月三日閑行》)諸聯(lián),都因映襯手法的運用而獲得了色彩鮮明的效果。至于“日出”、“春來”兩句,更在師承前人的基礎(chǔ)上有所創(chuàng)新:在明媚的春光里,從初日、江花、江水、火焰、藍(lán)葉那里吸取顏料,兼用烘染、映襯手法而交替綜錯,又濟(jì)之以貼切的比喻,從而構(gòu)成了闊大的圖景。不僅色彩絢麗,耀人眼目;而且層次豐富,耐人聯(lián)想。
題中的“憶”字和詞中的“舊曾諳”三字還說明了此詞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層次:以北方春景映襯江南春景。全詞以追憶的情懷,寫“舊曾諳”的江南春景。而此時,作者卻在洛陽。比起江南來,洛陽的春天來得晚。作者寫于洛陽的《魏王堤》七絕云:“花寒懶發(fā)鳥慵啼,信馬閑行到日西。何處未春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的季節(jié),洛陽卻“花寒懶發(fā)”,只有魏王堤上的柳絲,才透出一點兒春意。
花發(fā)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區(qū)別。洛陽有洛水、伊水,離黃河也不遠(yuǎn)。但即使春天已經(jīng)來臨,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樣碧綠。因此作者竭力追憶江南春景,從內(nèi)心深處贊嘆“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筆寫出他“舊曾諳”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憶江南”的眷戀之情,收束全詞。這個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贊嘆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yuǎn)而又深長的韻味。詞雖收束,而余情搖漾,凌空遠(yuǎn)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第二首詞以“江南憶,最憶是杭州”領(lǐng)起,前三字“江南憶”和第一首詞的最后三字“憶江南”勾連,形成詞意的連續(xù)性。后五字“最憶是杭州”又突出了作者最喜愛的一個江南城市。如果說第一首詞像畫家從鳥瞰的角度大筆揮灑而成的江南春意圖,那么,第二首詞便像一幅杭州之秋的畫作了。
作者很愛西湖的春天,他在詞里偏偏不寫杭州之春,這可能是為了避免和第一首詞所寫的春景重復(fù)。他寫杭州之秋,一寫靈隱寺賞月賞桂,一寫高亭之上觀錢塘江潮。兩句詞就寫出兩種境界!吧剿略轮袑す鹱印钡摹吧剿隆,指的是西湖西邊的靈隱寺。這座古剎有許多傳說,有的還蒙上一層神話色彩:傳說靈隱寺的桂花樹是從月宮中掉下來的。作者曾在寺中賞月,中秋節(jié)桂花飄香,那境界使他終身難忘。山、寺、月影下,尋桂子,寫出了幽美的環(huán)境,也寫了置身其間的詞人的活動。然而,詞人回憶杭州還有另一種境界使人難忘。那就是“郡亭枕上看潮頭”,錢塘江潮是大自然的奇觀,潮頭可高達(dá)數(shù)丈,所以白居易寫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見那卷云擁雪的潮頭了,顯得趣意盎然。“郡亭枕上看潮頭”,以幽閑的筆墨帶出驚濤駭浪的景色,與上句“山寺月中尋桂子”的靜謐而朦朧的美的境界形成鮮明的對照,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白居易是熱愛杭州的,所以他在回到北方以后,又產(chǎn)生了“何日更重游”的愿望。
第三首詞在思想藝術(shù)上都不及第一、二首,加上他又寫到歌舞生活,因而許多選本都不介紹它。其實它在寫法上也并不是全無可取之處的。前兩首詞雖然也寫到人,但主要還是寫景。第三首點到吳宮,但主要卻是寫人,寫蘇州的歌舞伎和詞人自己。從整體上看,意境的變化使連章體詞顯得變化多姿,豐富多彩。
吳酒一杯春竹葉一句,一來,竹葉是為了與下句的芙蓉對偶,二來,“春”在這里是形容詞,所謂春竹葉并非一定是指竹葉青酒,而是指能帶來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詩里就有“甕頭竹葉經(jīng)春熟”的說法,唐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文人大多愛酒,白居易應(yīng)該也不例外,喝著吳酒,觀“吳娃雙舞”猶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巴蕖保词敲琅,西施就被稱為“娃”,吳王夫差為她建的房子就叫“館娃宮”。白居易這樣寫,就是出于對西施這位絕代佳人的聯(lián)想。作者不是縱情聲色的人,他欣賞的是吳娃的歌舞,希望能重睹演出,因而回到洛陽后說:“早晚復(fù)相逢!
這三首詞,從今時憶往日,從洛陽憶蘇杭。今、昔、南、北、時間、空間的跨度都很大。每一首的頭兩句,都撫今追昔,身在洛陽,神馳江南。每一首的中間兩句,都以無限深情,追憶最難忘的江南往事。結(jié)句呢?則又回到今天,希冀那些美好的記憶有一天能夠變成活生生的現(xiàn)實。因此,整個組詞不過寥寥數(shù)十字,卻從許多層次上吸引讀者進(jìn)入角色,想象主人公今昔南北所經(jīng)歷的各種情境,體驗主人公今昔南北所展現(xiàn)的各種精神活動,從而獲得尋味無窮的審美享受。
這三首詞,每首自具首尾,有一定的獨立性;而各首之間,又前后照應(yīng),脈絡(luò)貫通,構(gòu)成有機(jī)的整體大“聯(lián)章”詩詞中,顯示出作者謀篇布局的高超藝術(shù)技巧。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鄭,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后遷下邽(今陜西渭南東北)。貞元進(jìn)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后因上表請求嚴(yán)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quán)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歷初年任蘇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xué)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dǎo)者。其詩語言通俗,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和元稹并稱“元白”,和劉禹錫并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傳世。
白居易憶江南賞析2
憶江南(1)
白居易
江南好,風(fēng)景舊曾諳(2);日出江花紅勝火(3),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4)。能不憶江南?
注釋
。1)憶江南:作者題下自注說:“此曲亦名謝秋娘,每首五句!卑础稑犯娂罚骸啊稇浗稀芬幻锻稀,”“因白氏詞,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為訶體之一。
。2)諳:熟悉。
。3)江花:江邊的花朵。一說指江中的浪花。紅勝火:顏色鮮紅勝過火焰。
。4)綠如藍(lán):綠得比藍(lán)還要綠。如,用法猶“于”,有勝過的意思。藍(lán),藍(lán)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詩意
江南的風(fēng)景多么美好,如畫的風(fēng)景久已熟悉。太陽從江面升起時江邊的鮮花比火紅,春天到來時碧綠的江水象湛藍(lán)的藍(lán)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賞析:
白居易曾經(jīng)擔(dān)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兩年,后來又擔(dān)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蘇杭,他對江南有著相當(dāng)?shù)牧私,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dāng)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后十余年,寫下了三首《憶江南》。
作者沒有從描寫江南慣用的“花”、“鶯”著手,而是別出心裁地從“江”為中心下筆,又通過“紅勝火”和“綠如藍(lán)”,異色相襯,展現(xiàn)了鮮艷奪目的江南春景。白居易用的是異色相襯的描寫手法,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筆下,從初日,江花,江水之中獲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襯的手法而形成了一幅圖畫,色彩絢麗耀眼,層次豐富。
這首詞寫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個既淺切又圓活的“好”字,攝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作者的贊頌之意與向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同時,唯因“好”之已甚,方能“憶”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結(jié)句“能不憶江南”,并與之相關(guān)闔。次句“風(fēng)景舊曾諳”,點明江南風(fēng)景之“好”,并非得之傳聞,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時的親身體驗與親身感受。這就既落實了“好”字,又照應(yīng)了“憶”字,不失為勾通一篇意脈的精彩筆墨。三、四兩句對江南之“好”進(jìn)行形象化的演繹,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紅綠相映的明艷色彩,給人以光彩奪目的強(qiáng)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間的相互烘托,又有異色間的相互映襯,充分顯示了作者善于著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憶江南”收束全詞,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贊嘆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yuǎn)而又深長的韻味。
白居易憶江南賞析3
詩人白居易古詩憶江南的原文介紹
江南好,風(fēng)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能不憶江南?
[詩人白居易古詩憶江南的注釋]
憶江南:據(jù)《樂府雜錄》,此詞又名《謝秋娘》,系唐李德裕為亡姬謝秋娘作。又名《望江南》、《夢江南》等。分單調(diào)、雙調(diào)兩體。單調(diào)二十七字,雙凋五十四字,皆平韻!稇浗稀饭3首,這是其中的第一首。
曾:曾經(jīng)。
諳:熟悉。
江花:江邊的花。勝,一作“似”。
藍(lán):藍(lán)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此指蓼藍(lán)!堆印駥W(xué)》:“青出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
[詩人白居易古詩憶江南的譯詩、詩意]
江南美啊,對我來說江南的美景曾經(jīng)是那么的熟悉。燦爛的陽光把江畔的野花照耀得比火還要紅,春天的江水如藍(lán)草一樣碧綠清澈。這樣的景色讓我怎能不常常回憶呢?
[詩人白居易古詩憶江南的賞析]
古語云,言而無文,行而不遠(yuǎn)。詩人白居易的憶江南詞從寫成,流傳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還將一直流芳百世,那么這寥寥數(shù)語,文在何處?如何能“行”如此之遠(yuǎn)呢?
詩人白居易曾經(jīng)擔(dān)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兩年,后來又擔(dān)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蘇杭,應(yīng)該說,他對江南有著相當(dāng)?shù)牧私,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dāng)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后十二年,他六十七歲時,寫下了這三首憶江南,可見江南勝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幾個字來概括江南春景,實屬不易,詩人白居易卻巧妙地做到了。他沒有從描寫江南慣用的“花”、“鶯”著手,而是別出心裁地從“江”為中心下筆,又通過“紅勝火”和“綠如藍(lán)”,異色相襯,展現(xiàn)了鮮艷奪目的江南春景。異色相襯的描寫手法,在大詩人杜甫的詩里常常可見,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兩種不同的顏色互相映襯,使詩意明麗如畫。詩人白居易走的也是這條路,從他的詩里也可見端倪,“夕照紅于燒,晴空碧勝藍(lán)”、“春草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因而江南的春色,在詩人白居易的筆下,從初日,江花,江水之中獲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襯的手法而形成了我們想象中的圖畫,色彩絢麗耀眼,層次豐富,幾乎無需更多聯(lián)想,江南春景已躍然眼前。
既是“能不憶江南”,那么杭州這個詩人白居易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是什么給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載:“杭州靈隱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種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墮,寺僧亦嘗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來,詩人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時候,很有興趣去拾它幾顆,也似多次去靈隱寺尋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賞三秋月夜的桂花。詩人白居易是詩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氣質(zhì),在八月桂花暗飄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連桂叢,時而舉頭望月,時而俯首細(xì)尋,看是否有桂子從月中飛墮于桂花影中。這是何等美麗動人的一副畫面。一個尋字,而情與景合,意與境會,詩情畫意,引人入勝。
也許,月中桂子只是傳說,那么錢塘潮奇觀確實是存在的。尋桂子不一定能尋到,潮頭卻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極深的景觀。錢塘江自杭州東南流向東北,至海門入海。錢塘潮每晝夜從海門涌入,異常壯觀。錢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勢最大,潮頭可高達(dá)數(shù)丈,正因為如此,所以詩人白居易寫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見那卷云擁雪的潮頭了,趣意盎然。上句寫跑去寺里尋找那美麗的傳說,下句寫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錢塘潮,一動一靜,從中我們可以一窺作者內(nèi)心蘊涵的種種心理活動,也許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難忘。
第三首,寫的是蘇州。吳酒一杯春竹葉,也許有人會說,竹葉青并非是吳酒啊,這是怎么回事呢?一來,竹葉是為了與下句的芙蓉對偶,二來,“春”在這里是形容詞,所謂春竹葉并非一定是指竹葉青酒,而是指能帶來春意的`酒。詩人白居易在另一詩里就有“甕頭竹葉經(jīng)春熟”的說法,而且詩人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時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類。文人大多愛酒,詩人白居易應(yīng)該也不例外,喝著吳酒,觀“吳娃雙舞”猶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巴蕖闭,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稱為“娃”,吳王夫差為她建的房子就叫“館娃宮”。也許詩人白居易這樣寫,就是出于對西施這位絕代佳人的聯(lián)想吧。十多年后,他在洛陽,回憶起當(dāng)年飲酒觀舞,不禁嘆道:“早晚復(fù)相逢?”。早晚,是當(dāng)時的口語,意思就是何時。
三首詞,從今時,憶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從洛陽到蘇杭,從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時間,空間都有極大的跨度。詩人白居易身在洛陽,神馳江南,撫今追昔,無限深情地追憶最難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滿足。而我們今日讀此詞,則因為詩人白居易的出色描寫,也能得到某種精神滿足,不知當(dāng)時詩人白居易是寫給自己回憶的,還是留待后人欣賞的,你覺得呢?
白居易憶江南賞析4
憶江南·江南憶原文
作者:白居易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fù)相逢?
憶江南·江南憶譯文及注釋
譯文
江南的回憶,最能喚起追思的是像天堂一樣的杭州:游玩靈隱寺尋找皎潔月亮中的桂子,登上郡亭,枕臥其上,欣賞那起落的錢塘江大潮。什么時候能夠再次去游玩?
注釋
、賾浗希鹤髡哳}下自注說:“此曲亦名謝秋娘,每首五句!卑础稑犯娂罚骸啊稇浗稀芬幻锻稀!薄耙虬资显~,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為詞牌之一。
②山寺句:作者《東城桂》詩自注說:“舊說杭州天竺寺每歲中秋有月桂子墮!
③郡亭:疑指杭州城東樓?闯鳖^:錢塘江入海處,有二山南北對峙如門,水被夾束,勢極兇猛,為天下名勝。
、軈菍m:指吳王夫差為西施所建的館娃宮,在蘇州西南靈巖山上。
、葜袢~:酒名。
⑥娃:美女。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咴缤恚邯q言何時。
憶江南·江南憶賞析
詩人早年因避亂來到江南,曾經(jīng)旅居蘇、杭二州。晚年又擔(dān)任杭、蘇刺史多年。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給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他也與那里的人民結(jié)下了深摯的友誼,直到晚年回到北方以后,仍然戀戀不已。三首《憶江南》詞就是這種心情下的產(chǎn)物。作品表達(dá)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對以后文人詞的發(fā)展,也產(chǎn)生了積極的作用。
《憶江南·江南憶》的前一首是突出描繪杭州這個被人喻為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來驗證“江南好”。古神話中有月中桂樹的傳說!赌喜啃聲份d:“杭州靈隱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種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墮,寺僧亦嘗拾得。”可見這寺中月桂的說法不過是寺僧自神其說而已。但是,生活真實不等于藝術(shù)真實,作品運用這一傳說,意在表達(dá)杭州的非同凡俗。同時“山寺月中尋桂子”也表現(xiàn)了詩人浪漫的想像,讀者眼前仿佛現(xiàn)出怒放的'丹桂,聞到桂子濃郁的芳香。次句“郡亭枕上看潮頭”則描繪了杭州浙江入海的奇觀。詩人通過對當(dāng)年山寺尋桂和錢塘觀潮兩個代表性的生活畫面的描寫,僅用兩句話就足以使人想見杭州之多彩多姿。
后一首詞是描繪蘇州之美。蘇州有當(dāng)年吳王夫差為美人西施修建的館娃宮等風(fēng)景名勝古跡,有名叫“竹葉春”的美酒佳釀,蘇州的女子也更美麗多姿,能歌善舞,她們的舞姿,令人聯(lián)想到那在風(fēng)中沉醉的荷花。詩人以美妙的詩筆,簡潔地勾勒出蘇州的旖旎風(fēng)情,令人無比神往。
兩首《憶江南·江南憶》各自獨立而又互為補(bǔ)充,分別描繪杭州與蘇州的景色美,風(fēng)物美和女性之美,每首都以“江南憶”開篇,而以直接深情之句作結(jié),藝術(shù)概括力強(qiáng),意境奇妙,使人讀其詞而直欲奔向江南實地觀覽一番。這兩首詞與《憶江南·江南好》既是各自獨立成篇又是互為聯(lián)系的整體。
白居易憶江南賞析5
《憶江南》
唐代:白居易
江南好,風(fēng)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能不憶江南?
《憶江南》譯文
江南好,我對江南的美麗風(fēng)景曾經(jīng)是多么的熟悉。春天的時候,晨光映照的岸邊紅花,比熊熊的火焰還要紅,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lán)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憶江南》注釋
憶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題下自注說:“此曲亦名‘謝秋娘’,每首五句!卑础稑犯娂罚骸啊畱浗稀幻稀,因白氏詞,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為詞牌名。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長江下游的江浙一帶。
諳(ān):熟悉。作者年輕時曾三次到過江南。
江花:江邊的花朵。一說指江中的浪花。
紅勝火:顏色鮮紅勝過火焰。
綠如藍(lán):綠得比藍(lán)還要綠。如,用法猶“于”,有勝過的意思。
藍(lán):藍(lán)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憶江南》創(chuàng)作背景
劉禹錫曾作《憶江南》詞數(shù)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說:“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贝嗽~在公元837年(唐文宗開成二年)初夏作于洛陽,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詞也應(yīng)在開成二年初夏。
《憶江南》鑒賞
白居易曾經(jīng)擔(dān)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兩年,后來又擔(dān)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蘇杭,應(yīng)該說,他對江南有著相當(dāng)?shù)牧私猓蚀私显谒男哪恐辛粲猩羁逃∠。?dāng)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后十二年,他六十七歲時,寫下了三首憶江南,可見江南勝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本詩其第一首,作者泛憶江南,兼包蘇、杭,寫春景。
全詞五句。一開口即贊頌“江南好!”正因為“好”,才不能不“憶”!帮L(fēng)景舊曾諳”一句,說明那江南風(fēng)景之“好”不是聽人說的,而是當(dāng)年親身感受到的、體驗過的,因而在自己的審美意識里留下了難忘的記憶。既落實了“好”字,又點明了“憶”字。接下去,即用兩句詞寫他“舊曾諳”的江南風(fēng)景:“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薄叭粘觥薄ⅰ按簛怼,互文見義。春來百花盛開,已極紅艷;紅日普照,更紅得耀眼。在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綠,紅艷艷的陽光灑滿了江岸,更顯得綠波粼粼。在這里,因異色相映襯而加強(qiáng)了色彩的鮮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聯(lián)系起來,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聯(lián)系起來,為的是異色相映襯。江花紅,江水綠,二者互為背景。于是紅者更紅,“紅勝火”;綠者更綠,“綠如藍(lán)”。
題中的“憶”字和詞中的“舊曾諳”三字還說明了此詞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層次:以北方春景映襯江南春景。全詞以追憶的情懷,寫“舊曾諳”的江南春景。而此時,作者卻在洛陽。比起江南來,洛陽的`春天來得晚。作者寫于洛陽的《魏王堤》七絕云:“花寒懶發(fā)鳥慵啼,信馬閑行到日西。何處未春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的季節(jié),洛陽卻“花寒懶發(fā)”,只有魏王堤上的柳絲,才透出一點兒春意。
花發(fā)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區(qū)別。洛陽有洛水、伊水,離黃河也不遠(yuǎn)。但即使春天已經(jīng)來臨,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樣碧綠。因此作者竭力追憶江南春景,從內(nèi)心深處贊嘆“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筆寫出他“舊曾諳”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憶江南”的眷戀之情,收束全詞。這個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贊嘆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yuǎn)而又深長的韻味。詞雖收束,而余情搖漾,凌空遠(yuǎn)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憶江南》作者介紹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dǎo)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xué)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憶江南賞析6
江南好,
風(fēng)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
能不憶江南?
[簡注]:
①諳:熟悉。
、谒{(lán):蓼藍(lán),草名,葉子可以用來制作靛青色染料。
[譯文]:
江南美啊,對我來說江南的美景曾經(jīng)是那么的熟悉。燦爛的陽光把江畔的野花照耀得比火還要紅,春天的江水如藍(lán)草一樣碧綠清澈。這樣的景色讓我怎能不常;貞浤?
[欣賞]:
詞里充滿了對江南的贊美和懷念,感情熾熱真切。這首詞開頭的.“江南好”三個字給人以強(qiáng)烈的印象,就好像小說、戲劇里的倒敘,先告訴你結(jié)局,再去回憶往事,十分引人入勝。中間兩句則是用比喻的手法,逼真地描繪出北方所見不到的江南水鄉(xiāng)秀麗景色。在對景色的渲染時,“火”、“藍(lán)”二字用得絕妙;鹗羌t色,又有耀眼的光輝;藍(lán)是藍(lán)草,是青色,非常形象化。詞的結(jié)尾也很有特點,前面都在說江南的好處,最后一句把主題“憶”字點了出來,首尾呼應(yīng);詞在高潮處突然收尾,給人留下了回味的空間,同時也充滿了詩人暗自嘆息時光不再的感慨,傳達(dá)出詩人晚年孤獨寂寞的心境。
白居易憶江南賞析7
《憶江南》原文
江南好,風(fēng)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能不憶江南?
《憶江南》翻譯
江南的風(fēng)景多么美好,如畫的風(fēng)景久已熟悉。清晨日出的時候,江邊盛開花朵顏色鮮紅勝過火焰,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lán)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憶江南》注釋
憶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題下自注說:“此曲亦名‘謝秋娘’,每首五句!卑础稑犯娂罚骸啊畱浗稀幻稀,因白氏詞,后遂改名‘江南好’!敝镣硖啤⑽宕蔀樵~牌名。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長江下游的江浙一帶。
諳(ān):熟悉。作者年輕時曾三次到過江南。
江花:江邊的花朵。一說指江中的浪花。
紅勝火:顏色鮮紅勝過火焰。
綠如藍(lán):綠得比藍(lán)還要綠。如,用法猶“于”,有勝過的意思。藍(lán),藍(lán)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憶江南》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今陜西渭南人。早年熱心濟(jì)世,強(qiáng)調(diào)詩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樂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確實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盡規(guī)”,與杜甫的“三吏”、“三別”同為著名的詩史。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瑟瑟行》則代表他藝術(shù)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場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長別,世事從今口不開”,但仍寫了許多好詩,為百姓做過許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著紀(jì)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寫過一些小詞。贈劉禹錫詩云:“古歌舊曲君休聽,聽取新詞《楊柳枝》”,可見他曾自度一些新詞。其中《花非花》一首,頗具朦朧之美,后世詞人如歐陽修、張先、楊慎,都極為贊賞。
《憶江南》作品賞析
作者沒有從描寫江南慣用的“花”、“鶯”著手,而是別出心裁地從“江”為中心下筆,又通過“紅勝火”和“綠如藍(lán)”,異色相襯,展現(xiàn)了鮮艷奪目的江南春景。白居易用的是異色相襯的描寫手法,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筆下,從初日,江花,江水之中獲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襯的手法而形成了一幅圖畫,色彩絢麗耀眼,層次豐富。
這首詞寫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個既淺切又圓活的“好”字,攝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作者的贊頌之意與向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同時,唯因“好”之已甚,方能“憶”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結(jié)句“能不憶江南”,并與之相關(guān)闔。次句“風(fēng)景舊曾諳”,點明江南風(fēng)景之“好”,并非得之傳聞,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時的親身體驗與親身感受。這就既落實了“好”字,又照應(yīng)了“憶”字,不失為勾通一篇意脈的精彩筆墨。三、四兩句對江南之“好”進(jìn)行形象化的演繹,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紅綠相映的明艷色彩,給人以光彩奪目的強(qiáng)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間的相互烘托,又有異色間的'相互映襯,充分顯示了作者善于著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憶江南”收束全詞,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贊嘆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yuǎn)而又深長的韻味。
題中的“憶”字和詞中的“舊曾諳”三字還說明了此詞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層次:以北方春景映襯江南春景。全詞以追憶的情懷,寫“舊曾諳”的江南春景。而此時,作者卻在洛陽。比起江南來,洛陽的春天來得晚。作者寫于洛陽的《魏王堤》七絕云:“花寒懶發(fā)鳥慵啼,信馬閑行到日西。何處未春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痹诮稀叭粘鼋t勝火”的季節(jié),洛陽卻“花寒懶發(fā)”,只有魏王堤上的柳絲,才透出一點兒春意。
白居易憶江南賞析8
白居易
名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
【導(dǎo)讀】
白居易曾經(jīng)在蘇州、杭州一帶做過刺史,晚年家住在洛陽,常;貞浧甬(dāng)年江南一帶為官時領(lǐng)略過的美景,于是寫了三首《憶江南》的詞,這是其中第一首。
“憶江南”為唐時詞牌名,原名“望江南”,也名“夢江南”、“江南好”、“春去也”等。
【原詞】
江南好,風(fēng)景舊曾諳①。
日出江花紅勝火②
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③。
能不憶江南!
【注釋】
、倥f曾:從前,曾經(jīng)。諳(ān):熟悉。②江花:江邊的紅花。③藍(lán):藍(lán)草,葉可制染料,俗名靛青。
【譯詩】
江南真是讓人留戀的好地方,我一直忘不掉它美麗的風(fēng)光。
太陽一出江邊的'鮮花紅似火,春天來到了一江春水綠如藍(lán),叫我怎能不時時憶起好江南!
【賞析】
這首詞語言通俗簡潔,形象鮮明,概括了江南水鄉(xiāng)春景的特點,表現(xiàn)了詩人對江南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首句“江南好”,以一個既淺切又圓活的“好”字,攝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作者的贊頌之意與向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同時,唯因“好”之已甚,方能“憶”之不休。因此,此句又與結(jié)句“能不憶江南”相呼應(yīng)。次句“風(fēng)景舊曾諳”,點明江南風(fēng)景“好”,并非得之傳聞,而是作者的親身體驗與親身感受。這既落實了“好”字,又照應(yīng)了“憶”字。三、四兩句對江南之“好”進(jìn)行形象化的演繹,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紅綠相映的明艷色彩,給人以光彩奪目的強(qiáng)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間的相互烘托,又有異色間的相互映襯,充分顯示了作者善于著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憶江南”收束全詞,既托出此時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贊嘆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yuǎn)而又深長的韻味,把讀者帶入余情搖漾的境界中。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兩句句式工整,寫得色彩艷麗,將明媚的陽光、如火的紅花、碧綠的江水等美好的春光融為一體,給人以美的享受和鮮明的印象,成為古今傳誦的名句。
白居易憶江南賞析9
一、原文
江南好,風(fēng)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fù)相逢!
二、譯文
江南的風(fēng)景多么美好,如畫的風(fēng)景久已熟悉。春天到來時,太陽從江面升起,把江邊的鮮花照得比火紅,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lán)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江南的回憶,最能喚起追思的是像天堂一樣的杭州:游玩靈隱寺尋找皎潔月亮中的桂子,登上郡亭,枕臥其上,欣賞那起落的錢塘江大潮。什么時候能夠再次去游玩?
江南的回憶,再來就是回憶蘇州的吳宮,喝一喝吳宮的美酒春竹葉,看一看吳宮的歌女雙雙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不知何時會再次相逢。
三、注釋
1、憶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題下自注說:“此曲亦名‘謝秋娘’,每首五句!卑础稑犯娂罚骸啊畱浗稀幻稀,因白氏詞,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為詞牌名。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長江下游的江浙一帶。
2、諳(ān):熟悉。作者年輕時曾三次到過江南。
3、江花:江邊的花朵。一說指江中的浪花。紅勝火:顏色鮮紅勝過火焰。
4、綠如藍(lán):綠得比藍(lán)還要綠。如,用法猶“于”,有勝過的意思。藍(lán),藍(lán)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5、“山寺”句:作者《東城桂》詩自注說:“舊說杭州天竺寺每歲中秋有月桂子墮!惫鹱,桂花。宋柳永《望海潮·東南形勝》詞:“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6、郡亭:疑指杭州城東樓?闯鳖^:錢塘江入海處,有二山南北對峙如門,水被夾束,勢極兇猛,為天下名勝。
7、吳宮:指吳王夫差為西施所建的館娃宮,在蘇州西南靈巖山上。
8、竹葉:酒名。即竹葉青。亦泛指美酒!段倪x·張協(xié)〈七命〉》:“乃有荊南烏程,豫北竹葉,浮蟻星沸,飛華蓱接!
9、吳娃:原為吳地美女名!段倪x·枚乘〈七發(fā)〉》:“使先施、徵舒、陽文、段干、吳娃、閭娵、傅予之徒……嬿服而御!贝嗽~泛指吳地美女。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10、早晚:猶言何日,幾時。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風(fēng)操》:“嘗有甲設(shè)宴席,請乙為賓;而旦于公庭見乙之子,問之曰:‘尊侯早晚顧宅?’”
四、賞析
第一首泛憶江南,兼包蘇、杭,寫春景。全詞五句。一開口即贊頌“江南好!”正因為“好”,才不能不“憶”!帮L(fēng)景舊曾諳”一句,說明那江南風(fēng)景之“好”不是聽人說的,而是當(dāng)年親身感受到的、體驗過的,因而在自己的審美意識里留下了難忘的記憶。既落實了“好”字,又點明了“憶”字。
接下去,即用兩句詞寫他“舊曾諳”的江南風(fēng)景:“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薄叭粘觥薄ⅰ按簛怼,互文見義。春來百花盛開,已極紅艷;紅日普照,更紅得耀眼。在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
春江水綠,紅艷艷的陽光灑滿了江岸,更顯得綠波粼粼。在這里,因異色相映襯而加強(qiáng)了色彩的鮮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聯(lián)系起來,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聯(lián)系起來,為的是異色相映襯。江花紅,江水綠,二者互為背景。于是紅者更紅,“紅勝火”;綠者更綠,“綠如藍(lán)”。
杜甫寫景,善于著色。如“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諸句,都明麗如畫。而異色相映襯的手法,顯然起了重要作用。白居易似乎有意學(xué)習(xí),如“夕照紅于燒,晴空碧勝藍(lán)”(《秋思》)“春草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題岳陽樓》)“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正月三日閑行》)諸聯(lián),都因映襯手法的運用而獲得了色彩鮮明的效果。
至于“日出”、“春來”兩句,更在師承前人的基礎(chǔ)上有所創(chuàng)新:在明媚的春光里,從初日、江花、江水、火焰、藍(lán)葉那里吸取顏料,兼用烘染、映襯手法而交替綜錯,又濟(jì)之以貼切的比喻,從而構(gòu)成了闊大的圖景。不僅色彩絢麗,耀人眼目;而且層次豐富,耐人聯(lián)想。
題中的“憶”字和詞中的“舊曾諳”三字還說明了此詞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層次:以北方春景映襯江南春景。全詞以追憶的情懷,寫“舊曾諳”的江南春景。而此時,作者卻在洛陽。比起江南來,洛陽的春天來得晚。作者寫于洛陽的《魏王堤》七絕云:“花寒懶發(fā)鳥慵啼,信馬閑行到日西。何處未春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痹诮稀叭粘鼋t勝火”的季節(jié),洛陽卻“花寒懶發(fā)”,只有魏王堤上的柳絲,才透出一點兒春意。
花發(fā)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區(qū)別。洛陽有洛水、伊水,離黃河也不遠(yuǎn)。但即使春天已經(jīng)來臨,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樣碧綠。因此作者竭力追憶江南春景,從內(nèi)心深處贊嘆“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筆寫出他“舊曾諳”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憶江南”的眷戀之情,收束全詞。這個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贊嘆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yuǎn)而又深長的韻味。詞雖收束,而余情搖漾,凌空遠(yuǎn)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第二首詞以“江南憶,最憶是杭州”領(lǐng)起,前三字“江南憶”和第一首詞的最后三字“憶江南”勾連,形成詞意的連續(xù)性。后五字“最憶是杭州”又突出了作者最喜愛的一個江南城市。如果說第一首詞像畫家從鳥瞰的角度大筆揮灑而成的江南春意圖,那么,第二首詞便像一幅杭州之秋的畫作了。
作者很愛西湖的春天,他在詞里偏偏不寫杭州之春,這可能是為了避免和第一首詞所寫的春景重復(fù)。他寫杭州之秋,一寫靈隱寺賞月賞桂,一寫高亭之上觀錢塘江潮。兩句詞就寫出兩種境界!吧剿略轮袑す鹱印钡摹吧剿隆保傅氖俏骱鬟叺撵`隱寺。這座古剎有許多傳說,有的還蒙上一層神話色彩:傳說靈隱寺的桂花樹是從月宮中掉下來的。作者曾在寺中賞月,中秋節(jié)桂花飄香,那境界使他終身難忘。山、寺、月影下,尋桂子,寫出了幽美的環(huán)境,也寫了置身其間的詞人的活動。然而,詞人回憶杭州還有另一種境界使人難忘。
那就是“郡亭枕上看潮頭”,錢塘江潮是大自然的奇觀,潮頭可高達(dá)數(shù)丈,所以白居易寫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見那卷云擁雪的潮頭了,顯得趣意盎然!翱ねふ砩峡闯鳖^”,以幽閑的筆墨帶出驚濤駭浪的景色,與上句“山寺月中尋桂子”的靜謐而朦朧的美的境界形成鮮明的對照,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白居易是熱愛杭州的,所以他在回到北方以后,又產(chǎn)生了“何日更重游”的愿望。
第三首詞在思想藝術(shù)上都不及第一、二首,加上他又寫到歌舞生活,因而許多選本都不介紹它。其實它在寫法上也并不是全無可取之處的。前兩首詞雖然也寫到人,但主要還是寫景。
第三首點到吳宮,但主要卻是寫人,寫蘇州的歌舞伎和詞人自己。從整體上看,意境的變化使連章體詞顯得變化多姿,豐富多彩。
吳酒一杯春竹葉一句,一來,竹葉是為了與下句的芙蓉對偶,二來,“春”在這里是形容詞,所謂春竹葉并非一定是指竹葉青酒,而是指能帶來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詩里就有“甕頭竹葉經(jīng)春熟”的說法,唐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文人大多愛酒,白居易應(yīng)該也不例外,喝著吳酒,觀“吳娃雙舞”猶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巴蕖保词敲琅,西施就被稱為“娃”,吳王夫差為她建的房子就叫“館娃宮”。白居易這樣寫,就是出于對西施這位絕代佳人的聯(lián)想。作者不是縱情聲色的人,他欣賞的是吳娃的歌舞,希望能重睹演出,因而回到洛陽后說:“早晚復(fù)相逢!
這三首詞,從今時憶往日,從洛陽憶蘇杭。今、昔、南、北、時間、空間的跨度都很大。每一首的頭兩句,都撫今追昔,身在洛陽,神馳江南。每一首的中間兩句,都以無限深情,追憶最難忘的江南往事。
結(jié)句呢?則又回到今天,希冀那些美好的記憶有一天能夠變成活生生的現(xiàn)實。因此,整個組詞不過寥寥數(shù)十字,卻從許多層次上吸引讀者進(jìn)入角色,想象主人公今昔南北所經(jīng)歷的各種情境,體驗主人公今昔南北所展現(xiàn)的各種精神活動,從而獲得尋味無窮的審美享受。
這三首詞,每首自具首尾,有一定的獨立性;而各首之間,又前后照應(yīng),脈絡(luò)貫通,構(gòu)成有機(jī)的整體大“聯(lián)章”詩詞中,顯示出作者謀篇布局的高超藝術(shù)技巧。
五、創(chuàng)作背景
白居易曾經(jīng)擔(dān)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兩年,后來又擔(dān)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蘇杭,他對江南有著相當(dāng)?shù)牧私,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dāng)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后十余年,寫下了這三首《憶江南》。
而作詞的具體時間,歷來說法不同。有說在白居易離蘇州之后;有說在開成三年(838年);有說在大和元年(827年);王國維則說寫于“大和年間”。這些說法,籠統(tǒng)簡單,缺乏事實根據(jù)。
劉禹錫曾作《憶江南》詞數(shù)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說:“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贝嗽~在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初夏作于洛陽,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詞也應(yīng)在開成二年初夏。
六、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dǎo)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xué)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憶江南賞析】相關(guān)文章:
白居易《憶江南》教學(xué)設(shè)計(通用10篇)07-06
憶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08-07
白居易《觀刈麥》賞析09-21
白居易《暮江吟》賞析09-20
《后宮詞》白居易唐詩賞析10-24
憶江南·江南好原文及賞析02-13
白居易《長恨歌》原文賞析03-07
長相思白居易注釋翻譯賞析08-15
《憶江南》原文及翻譯賞析(精選6篇)03-01
憶江南詞三首原文及賞析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