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上原文賞析 推薦度:
- 江上原文及賞析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優(yōu))江上原文賞析15篇
江上原文賞析1
早寒江上有懷
木落雁南渡,
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遙隔楚云端。
鄉(xiāng)淚客中盡,
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
平海夕漫漫。
白話譯文:
草木枯黃凋零了,陣陣鴻雁飛向南,
北風呼嘯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鄉(xiāng)是那鹿行山,茅廬就在襄水灣,
遙望遠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
思鄉(xiāng)眼淚已流盡,客旅生活多辛酸,
孤帆遠方在天際,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問一問,迷路渡口在哪邊?
暮色蒼茫無所見,只見江海水漫漫。
賞析
詩的開頭兩句,扣詩題“早寒江上”!澳韭溲隳隙取笔茄壑兴姟霸绾本跋,“北風江上寒”更多地著眼于自身的感受。兩句詩很具體的寫出了季節(jié)氣候特點,應該說,就是寫實;但這兩句寫早寒景象的詩是為下面的抒情做準備的`,所以又有起興的作用。面對秋末冬初的蕭條景物,不禁勾起思鄉(xiāng)情懷,于是首先就想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家鄉(xiāng)在襄水灣曲處,遠隔著楚地云天,很遠哪!遠隔難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班l(xiāng)淚客中盡”,正面抒發(fā)了思鄉(xiāng),一個“近”將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作了盡情的抒發(fā)。如此思鄉(xiāng),當然就想到回鄉(xiāng),于是才有“孤帆天際看”的表現(xiàn)?刺祀H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鄉(xiāng)的念頭。這念頭實在是鄉(xiāng)思所致,然而想回鄉(xiāng),也沒有那么容易,因為迷失了道路;迷失道路本來可以詢問,但江水與海相平,水勢漫漫,又到哪里去問路呢?
最后兩句,從表面看寫歸路之難,仔細推敲我們發(fā)現(xiàn)這里不是純粹寫實,有著很深的含意。
孟浩然曾與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到長江下游漫游過一次,開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吳越漫游。這首詩可能作與漫游時期。因離鄉(xiāng)日久,觸景生情,便在詩中表達了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并抒發(fā)了心境的迷茫之情。寫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稱之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江上原文賞析2
望江南·江上雪
江上雪,獨立釣漁翁。箬笠但聞冰散響,蓑衣時振玉花空。圖畫若為工。
云水暮,歸去遠煙中。茅舍竹籬依小嶼,縮鳊圓鯽入輕籠。歡笑有兒童。
賞析
上片,寫老漁翁在冰天雪地中垂釣。首句化用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兩句!绑梵业劚㈨,蓑衣時振玉花空!倍敷疑现宦犚娧⿵椬忧么虻穆曧,蓑衣上不時抖落堆積的雪花!绑梵摇薄八蛞隆惫蠢粘鲠炍萄┨齑贯灥耐庠谛蜗螅婧喖s,意境空靈!氨㈨憽泵鑼戄p細的聲音,襯托出環(huán)境的寂靜、釣翁的寧靜。釣翁“時振玉花空”的動作,襯托出釣翁的凝定!暗弊謱懗隽酸炍痰男臒o旁騖!皥D畫若為工!闭宫F(xiàn)在眼前不是生活圖景,簡直就是一幅畫,極言其美感。
下片寫漁家樂。天色已晚,漁翁消失在淡淡的云煙中。小島上的竹籬茅舍就是漁翁的家,他釣滿一簍鳊魚和鯽魚歸家后,聽到的是一片兒童的歡笑!霸扑,歸去遠煙中”渲染環(huán)境的高遠空曠,暗示釣翁生活的.閑適自在;“茅舍竹籬依小嶼”,描寫釣翁生活的簡樸與環(huán)境的清幽;“縮鳊圓鯽人輕籠”流露出釣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歡笑有兒童”凸現(xiàn)了釣翁生活的溫馨和歡樂。
古人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碑敳坏弥镜睦罹V看到漁翁簡樸自在的生活時,他應該也想過“獨善其身”吧!但無論多難,他都沒有放棄,他一直在堅持,直到與這個世界決絕。柔美婀娜的柳絲固然給生活增添了詩意,但世上如果沒有堅挺的胡楊,這份詩意也將蕩然無存。李綱,就是那堅挺的胡楊,民族的脊梁。
江上原文賞析3
雨暗蒼江晚未晴,井梧翻葉動秋聲。
樓頭夜半風吹斷,月在浮云淺處明。
譯文
寫蒼江陰雨綿綿,時至傍晚仍未見晴,井邊的梧桐翻動著葉片,颯颯有聲。
站在江樓上,風吹到半夜才停,烏云漸散,但末完全散去,透出朦朧月色。
注釋
井梧:井邊的梧桐。
風吹斷:風停了。斷,止。
賞析
宋人寫景,往往不滿足于總體印象的概括或靜態(tài)的勾勒,而是刻意追求深細地表現(xiàn)出時間推移過程中的自然景物的變化。這首七絕就是那個時代的文化產(chǎn)物。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七絕通過描寫蒼江從傍晚到夜半、天氣由陰雨轉(zhuǎn)晴的變化過程,烘托出江上秋夜由喧鬧漸入靜謐的氣氛,構成了清冷寒寂的意境。全詩四句四景,分別選擇最適宜的.角度表現(xiàn)了陰雨、風起、風停及將晴時分的景色,雖一句一轉(zhuǎn),卻合成一幅完整的畫面。
首句寫陰雨籠罩中的蒼江到晚來還沒見晴,“暗”字氣象渾涵,下得精當,不但用濃墨繪出了天低云暗、秋水蒼茫的江景,而且使?jié)庵氐挠暌夂蜐u漸來臨的暗夜自然連成一氣,一句寫盡了白晝到傍晚的天色。這句是從大處落墨,第二句則是從細處著意。井邊的梧桐翻動著葉子,颯颯有聲,是風吹所致,此時倘若還是“梧桐更兼細雨”,便應是“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的另一番景象了。由梧葉翻卷的動靜辨別風聲,可見此時風還不大,始發(fā)于樹間,因此這細微的聲息暗示了風一起雨將停的變化,又是秋聲始動的征兆。第三句寫半夜里風聲才停時的情景,“吹”與“斷”說明風曾刮得很緊,從樓頭判別風聲,就不同于從桐葉上辨別風聲了,必定要有相當?shù)娘L力和呼呼的聲響才能聽出是“吹”還是“斷”。所以這一句中的“斷”字放在句斷之處,與上一句井梧翻葉相應,雖只是寫風的一起一止,卻概括了風聲由小到大,吹了半夜才停的全過程。這正是歐陽修所寫“初淅瀝而蕭颯,忽奔騰而澎湃,如波濤夜驚”(《秋聲賦》)的秋聲。這兩句全從江樓上的人的聽覺落筆,真切地寫出了秋聲來時江上暗夜中凄清的氣氛。這個“斷”字還承上啟下,帶出了最后一句精彩的描寫:風停之后,烏云漸漸散開,但尚未完全放晴,月亮已在云層的淺淡之處透出了光明。作者準確地抓住了浮云將散而未散的這一瞬間,表現(xiàn)出月亮將要鉆出云層的動態(tài),烘托出半夜風雨之后天色初晴時那種特有的清新和寧靜的氣氛!懊鳌弊衷谑拙洹鞍怠弊值挠骋r下,成為全詩最耀眼的亮色,在結(jié)尾處預示出一片雨過天晴的明朗境界。
這首詩純以寫景的真切細致取勝,但如果沒有作者對秋意的敏銳感受,便不容易準確地捕捉住每個特定時刻的景物特征,如果沒有精巧的構思和煉字,也不容易在一首短短的絕句中如此層次分明地展現(xiàn)出景色隨天色陰晴而轉(zhuǎn)換的過程,并形成渾成的意境。
道潛
道潛(1043—1106)北宋詩僧。本姓何,字參寥,賜號妙總大師。於潛(今屬浙江臨安)浮村人。自幼出家。與蘇軾諸人交好,軾謫居黃州時,他曾專程前去探望。元祐中,住杭州智果禪院。因?qū)懺娬Z涉譏刺,被勒令還俗。后得昭雪,復削發(fā)為僧。著有《參寥子集》。
江上原文賞析4
江上
王士禎〔清代〕
吳頭楚尾路如何?煙雨秋深暗自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滿林黃葉雁聲多。
賞析
此詩描寫了深秋時節(jié),江上白波涌起,而煙雨飄飄,天色陰暗,江上頓時給人沉沉的感覺。那滾滾的江水挾著深秋的寒氣,風寒水冷,吳楚一帶,秋意盎然。而兩岸山巒經(jīng)秋意的感染,樹葉也被秋霜染成金黃,那金黃的葉子隨風飄起,零落在秋山之坡,飄忽在秋水之上。樹林里、天空中,一行行大雁南歸,時起的雁聲縈繞在天宇之間,縈繞在人們心頭。
詩人從不同的角度描繪景物:空中,雁鳴陣陣,江上,白波涌起,四面,煙雨迷蒙,地上,落葉蕭蕭,多層面的'渲染,秋的韻味就顯得濃濃的足足的,產(chǎn)生了強烈的藝術氛圍和效果。
此詩一、二兩句,就給人開闊遼遠之感:吳頭楚尾,是春秋時吳楚兩國交界的地方,在今江西省北部,那里,地域遼闊,山水相接,煙雨迷茫,江濤奔涌,此境此景,詩人非常激賞,足現(xiàn)其心胸之開闊,意境之開朗。
三、四兩句,既交待了渡江的時間、環(huán)境,更隨意點染,勾勒出一幅由寒潮、山林、大雁、黃葉構成的秋江圖,簡潔洗煉,蘊藉含蓄。而秋江晚渡的意境,清爽脫俗,超然典雅,長髯白衫的先覺圣明凌虛于浩淼煙波之上,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
王士禎
王士禎(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人稱王漁洋,謚文簡。新城(今山東桓臺縣)人,常自稱濟南人,清初杰出詩人、學者、文學家。博學好古,能鑒別書、畫、鼎彝之屬,精金石篆刻,詩為一代宗匠,與朱彝尊并稱。書法高秀似晉人?滴鯐r繼錢謙益而主盟詩壇。論詩創(chuàng)神韻說。早年詩作清麗澄淡,中年以后轉(zhuǎn)為蒼勁。擅長各體,尤工七絕。但未能擺脫明七子摹古馀習,時人誚之為“清秀李于麟”,然傳其衣缽者不少。好為筆記,有《池北偶談》、《古夫于亭雜錄》、《香祖筆記》等,然辨駁議論多錯愕、失當。
江上原文賞析5
原文:
西江上送漁父
溫庭筠
卻逐嚴光向若耶,釣輪菱棹寄年華。
三秋梅雨愁楓葉,一夜篷舟宿葦花。
不見水云應有夢,偶隨鷗鷺便成家。
白蘋風起樓船暮,江燕雙雙五兩斜。
注釋:
、艊拦猓杭磭雷恿,著名隱士,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的同學,曾隱居于浙江富春山垂釣。若耶: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紹興,此溪有浣紗石,西施曾于此浣紗。此句謂漁父追隨嚴光,隱居與若耶溪。
⑵菱棹(zhào):采菱的小船。菱:一本作“茭”。[1]
、侨铮汗糯募局忻考径挤譃槊、仲、季。如秋季,第一月叫孟秋、第二月叫仲秋,第三月叫季秋。此處泛指秋天。梅雨:原指初夏產(chǎn)生在江淮流域持續(xù)較長的陰雨天氣。因時值梅子黃熟,故亦稱黃梅天。秋季無梅雨,此處應指如梅雨的秋雨。
、热敾ǎ杭刺J花,生于水邊。
、生t鷺:一本作“煙鳥”。鷺:一本作“鳥。
⑹白蘋:水中浮草,夏秋間開小白花。
、宋鍍桑簞W鍇認為這是古代測風器。雞毛五兩或八兩系于高竿頂上,藉以觀測風向、風力。一作“正雨”。
、偃铮捍酥皋r(nóng)歷九月,即秋季的第三個月。 ②梅雨:指連陰雨。 ③楓葉:經(jīng)霜變紅。喻嚴寒即將到來。 ④蓬舟:簡陋的小舟。 ⑤葦花:蘆葦花。
名句:
三秋梅雨愁楓葉,一夜篷舟宿葦花
這兩句是說,時已深秋,連陰雨下個不停,更為發(fā)愁的是,紅葉經(jīng)霜,天氣漸寒,冬日的生計該怎么維持?昨夜船停江邊的.蘆葦叢中,孤單、寂寥,更顯得景象凄涼。兩句詩圍繞一個“愁”字展開,景象本已凄涼,而又夜宿蘆花蕩中,更增添了愁苦慘淡的氣氛。
賞析:
《西江上送漁父》是唐代文學家溫庭筠的詩作。此詩描寫漁父從容閑適的生活,寄托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向往之情,蘊含著道家自然而然的哲學思想。
此詩首二句提綱挈領,點明漁父如嚴光般隱居若耶溪的生活。三至六句寫漂泊水上,隨遇而安,如鷗鷺般匿與蘆葦叢中安睡,如此才是真的容與自然之中。末二句評家們有爭議,有的認為只是寫水上所見而已,并無深意。有的則認為寫樓船日暮仍勞勞不休,還要測風遠去,借此反襯漁父從容閑適的生活。從前六句中尚難看出飛卿是否有意諷刺世上勞勞不休之人,因此兩說均言之成理,可并存。此詩重點在于隨遇而安上,飛卿用了四句的篇幅寫漁父“偶隨鷗鷺便成家”,其中的“偶”字猶能傳遞出一種無目的性的生活,正與道家自然而然的哲學思想契合,此應為此詩主旨。
江上原文賞析6
江上秋夜
雨暗蒼江晚未晴,井梧翻葉動秋聲。
樓頭夜半風吹斷,月在浮云淺處明。
古詩簡介
《江上秋夜》是宋代詩人道潛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前兩句寫景,通過“蒼江”“井梧”反襯出作者所處環(huán)境的幽靜。后兩句寫夜風乍息,月亮在薄云處露出一點光明,則顯示了詩人對前景的希冀與祈盼。這首詩構思精巧,層次分明,寫景真切細致。
翻譯/譯文
寫蒼江陰雨綿綿,時至傍晚仍未見晴,井邊的梧桐翻動著葉片,颯颯有聲。
站在江樓上,風吹到半夜才停,烏云漸散,但未完全散去,透出朦朧月色。
注釋
、啪啵壕叺奈嗤。
、骑L吹斷:風停了。斷,止。
創(chuàng)作背景
宋人寫景,往往不滿足于總體印象的概括或靜態(tài)的勾勒,而是刻意追求深細地表現(xiàn)出時間推移過程中的自然景物的變化。這首七絕就是那個時代的文化產(chǎn)物。
賞析/鑒賞
這首七言絕句通過描寫蒼江從傍晚到夜半、天氣由陰雨轉(zhuǎn)晴的`變化過程,烘托出江上秋夜由喧鬧漸入靜謐的氣氛,構成了清冷寒寂的意境。全詩四句四景,分別選擇最適宜的角度表現(xiàn)了陰雨、風起、風停及將晴時分的景色,雖一句一轉(zhuǎn),卻合成一幅完整的畫面。
首句寫陰雨籠罩中的蒼江到晚來還沒見晴,“暗”字氣象渾涵,下得精當,不但用濃墨繪出了天低云暗、秋水蒼茫的江景,而且使?jié)庵氐挠暌夂蜐u漸來臨的暗夜自然連成一氣,一句寫盡了白晝到傍晚的天色。這句是從大處落墨,第二句則是從細處著意。井邊的梧桐翻動著葉子,颯颯有聲,是風吹所致,此時倘若還是“梧桐更兼細雨”,便應是“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的另一番景象了。由梧葉翻卷的動靜辨別風聲,可見此時風還不大,始發(fā)于樹間,因此這細微的聲息暗示了風一起雨將停的變化,又是秋聲始動的征兆。第三句寫半夜里風聲才停時的情景,“吹”與“斷”說明風曾刮得很緊,從樓頭判別風聲,就不同于從桐葉上辨別風聲了,必定要有相當?shù)娘L力和呼呼的聲響才能聽出是“吹”還是“斷”。所以這一句中的“斷”字放在句斷之處,與上一句井梧翻葉相應,雖只是寫風的一起一止,卻概括了風聲由小到大,吹了半夜才停的全過程。這正是歐陽修所寫“初淅瀝而蕭颯,忽奔騰而澎湃,如波濤夜驚”(《秋聲賦》)的秋聲。這兩句全從江樓上的人的聽覺落筆,真切地寫出了秋聲來時江上暗夜中凄清的氣氛。這個“斷”字還承上啟下,帶出了最后一句精彩的描寫:風停之后,烏云漸漸散開,但尚未完全放晴,月亮已在云層的淺淡之處透出了光明。作者準確地抓住了浮云將散而未散的這一瞬間,表現(xiàn)出月亮將要鉆出云層的動態(tài),烘托出半夜風雨之后天色初晴時那種特有的清新和寧靜的氣氛。“明”字在首句“暗”字的映襯下,成為全詩最耀眼的亮色,在結(jié)尾處預示出一片雨過天晴的明朗境界。
這首詩純以寫景的真切細致取勝,但如果沒有作者對秋意的敏銳感受,便不容易準確地捕捉住每個特定時刻的景物特征,如果沒有精巧的構思和煉字,也不容易在一首短短的絕句中如此層次分明地展現(xiàn)出景色隨天色陰晴而轉(zhuǎn)換的過程,并形成渾成的意境。
江上原文賞析7
一、原文
睡起無聊倚舵樓,瞿塘西望路悠悠。
長江巨浪征人淚,一夜西風共白頭。
二、作者
宋琬(1614~1674)清初著名詩人,清八大詩家之一。字玉叔,號荔裳,漢族,萊陽(今屬山東)人。順治四年進士,授戶部主事,累遷永平兵仆道、寧紹臺道。族子因宿憾,誣其與聞逆謀,下獄三年。久之得白,流寓吳、越間,尋起四川按察使。琬詩入杜、韓之室,與施閏章齊名,有南施北宋之目,又與嚴沆、施閏章、丁澎等合稱為燕臺七子,著有《安雅堂集》及《二鄉(xiāng)亭詞》。
三、譯文
睡醒起身心緒無聊,閑倚著舵樓,西望瞿塘水路悠悠,前程未可酬。
風險浪驚船阻江上,客思灑清淚,一夜西風吹白浪頭,愁白游子頭。
四、注釋
瞿塘:亦作“瞿唐峽”,為長江三峽之首,也稱夔峽。
五、賞析
清康熙十一年(1672),宋琬“投牒自訟,冤始盡白”,冤情得以昭雪,年近花甲的宋琬再次被清廷起用,授與四川按察使。本詩即寫于赴任途中。
前兩句直抒胸臆,“無聊”直接點明此時的心情,“倚舵樓”是他此時精神無所寄托的真實寫照。舟行瞿塘峽,風大浪猛,水流湍急,詩人被阻停留于此,百無聊賴的'以昏睡來消磨時光,睡醒之后更加無聊,于是倚靠在舵樓上眺望,瞿塘峽山勢險要,壁立如削;波濤洶涌,奔騰呼嘯,令人驚心動魄;遙遙西望,漫漫長路,不知何處是盡頭!詩人一語雙關表面寫瞿塘峽的險要景觀,實際是指自己的仕宦之路的險惡漫長。自己無故被人誣告下獄,而今再次踏上仕途,詩人不禁一陣驚懼惶恐。
后兩句運用了比喻、夸張、擬人的修辭手法。第三句以巨浪比喻征人淚,同時妙用夸張;第四句以浪花比喻白發(fā),把長江擬人化,手法新奇!
詩人遠離家鄉(xiāng),想到家中的妻兒,不禁潸然淚下,淚水滴落江中,化作滾滾的滔天巨浪咆哮著、怒吼著似乎發(fā)泄著心中的怨憤。一夜西風,流更急,浪更大,仿佛長江也被風浪所阻。江水翻騰,浪花雪白;詩人佇立風中,白發(fā)飄飄,觸景傷情,心有戚戚,故園之思,羈旅之愁,仕途之苦。種種復雜的情感“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耙晕矣^物,物皆著我之色。”詩人的身心與長江融為一體,我即江水,江水即我,詩人的愁苦也融入了江中,朵朵浪花不正是滿江的白發(fā)嗎!
本詩用語奇麗,比喻清新,委婉含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路悠悠、征人淚、巨浪、西風、白頭這些意象渲染了凄清悲涼的氣氛,抒發(fā)了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和對官場生活的厭倦之情,同時也流露出詩人在高壓統(tǒng)治之下驚懼惶恐、憤懣悲涼的思想感情。
江上原文賞析8
江上漁者
范仲淹〔宋代〕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賞析
這首的小詩指出江上來來往往飲酒作樂的人們,只知道品嘗味道鮮美的鱸魚,卻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魚人出生入死同驚濤駭浪搏斗的危境與艱辛。全詩通過反映漁民勞作的艱苦,希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體現(xiàn)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首句說江岸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十分熱鬧。自然引出第二句。原來人們往來江上的目的是“但愛鱸魚美”。但愛,即只愛。鱸魚體扁狹,頭大鱗細,味道鮮美。人們擁到江上,是為了先得為快。但是卻無人知道鱸魚捕捉不易,無人體察過捕魚者的艱辛。世人只愛鱸魚的鮮美,卻不憐惜打魚人的辛苦,這是世道之不公平。
后兩句將人們的視線引向水面,向讀者展示了以下一番景象:起伏的波浪中,一只小船,船上的漁夫正在捕魚,那小小的漁船在波浪中飄搖顛簸,忽隱忽現(xiàn),一會兒露出水面,一會兒又被風浪隱沒。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啊,你們只知道喜歡鱸魚味道鮮美,可以一飽口福,你看那像一片樹葉的小船,在風浪里捕魚多艱難多危險哪!鱸魚雖味美,捕捉卻艱辛表達出詩人對漁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對“但愛鱸魚美”的'岸上人的規(guī)勸。“江上”和“風波”兩種環(huán)境,“往來人”和“一葉舟”兩種情態(tài)、“往來”和“出沒”兩種動態(tài)強烈對比,顯示出全詩旨在所在。
表現(xiàn)手法上,該詩無華麗詞藻,無艱字僻典,無斧跡鑿痕,以平常的語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達不平常的思想、情感,產(chǎn)生不平常的藝術效果。
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蘇州吳縣。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后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楚國公,謚號“文正”,世稱正公。
江上原文賞析9
《早寒江上有懷》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
鄉(xiāng)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注釋
、佟拔壹摇本洌好虾迫患以谙尻,襄陽在襄水之曲,所以這樣說。襄水:也叫襄河,漢水在襄樊市以下一段,水流曲折,所以說“襄水曲”。
、凇斑b隔”句:指思鄉(xiāng)之情遙隔云端。楚:襄陽古屬楚國。
、邸懊越颉本洌骸墩撜Z·微子》有孔子命子路向長沮、桀溺問津,卻為兩人譏諷的故事。這里是慨嘆詩人自己彷徨失意,如同迷津的意思。津:渡口。
、芷胶#褐杆嫫介煛9艜r也稱江為海。
譯文
草木枯黃凋零了,陣陣鴻雁飛向南,
北風呼嘯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鄉(xiāng)是那鹿行山,茅廬就在襄水灣,
遙望遠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
思鄉(xiāng)眼淚已流盡,客旅生活多辛酸,
孤帆遠方在天際,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問一問,迷路渡口在哪邊?
暮色蒼茫無所見,只見江海水漫漫。
賞析
這是一首懷鄉(xiāng)思歸的抒情詩。以興開首,借鴻雁南飛,引起客居思歸之情。中間寫望見孤帆遠去,想到自己無法偕同的悵惘,最后寫欲歸不得的郁積。
全詩情感是復雜的。詩人既羨慕田園生活,有意歸隱,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鴻圖。這種矛盾,就構成了詩的內(nèi)容。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這兩句是寫景。作者捕捉了當時帶有典型性的事物,點明季節(jié)。木葉漸脫,北雁南飛,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單說秋,還不能表現(xiàn)出“寒”,作者又以“北風”呼嘯來渲染,使人覺得寒冷,這就點出了題目中的“早寒”。
落木蕭蕭,鴻雁南翔,北風呼嘯,天氣寒冷,作者活畫出一幅深秋景象。處身于這種環(huán)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緒,所謂“悲落葉于勁秋”(陸機《文賦》),是有一定道理的。遠離故土,思想處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就更是如此了。
這是一種“興”起的'手法,詩很自然地進入第二聯(lián)。作者面對眼前景物,思鄉(xiāng)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跋逅,亦即“襄河”。漢水在襄陽一帶水流曲折,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遙隔”兩字,不僅表明了遠,而且表明了兩地隔絕,不能歸去。這個“隔”字,已透露出思鄉(xiāng)之情。作者家住襄陽,古屬楚國,故詩中稱“楚云端”,既能表現(xiàn)出地勢之高(與長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現(xiàn)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鄉(xiāng)的情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看來句意平淡,但細細咀嚼,是很能體味到作者煉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說第二聯(lián)只是透露一些思鄉(xiāng)的消息,帶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點明;那么第三聯(lián)的“鄉(xiāng)淚客中盡”,不僅點明了鄉(xiāng)思,而且把這種感情一泄無余了。不僅他自己這樣思鄉(xiāng),而且家人也在想望著他自己的歸去,遙望著“天際”的“孤帆”。家人的想望,是假托之詞,然而使思鄉(xiāng)的感情,抒發(fā)得更為強烈了!懊越蛴袉枴,是用《論語·微子》孔子使子路問津的典故。長沮、桀溺是隱者,而孔子則是積極想從政的人。長沮、桀溺不說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諷孔子棲棲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見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嘆。雙方是隱居與從政的沖突。而孟浩然本為襄陽隱士,如今卻奔走于東南各地(最后還到長安應進士舉),卻是把隱居與從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這種矛盾又無法解決,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結(jié)。滔滔江水,與海相平,漫漫無邊,加以天色陰暗,已至黃昏。這種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這首詩二、三兩聯(lián)都是自然成對,毫無斧鑿痕跡。第二聯(lián)兩句都是指襄陽的地位,信手拈來,就地成對,極為自然。第三聯(lián)“鄉(xiāng)淚”是情,“歸帆”是景,以情對景,扣合自然,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結(jié),把思歸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緒都寄寓在這迷茫的黃昏江景中了。
江上原文賞析10
江上古道是連接旌德江村與績溪上莊的一條古道,亦是當年胡適迎親之路。楊桃?guī)X是江上古道需要翻越的最高山嶺,海拔約700米左右,嶺北邊是旌德白地的江村,嶺南面是績溪的上莊村。當年胡適先生相親翻越此嶺,江冬秀回娘家常翻越此嶺。
桃?guī)X數(shù)彎何險峻,
如絲牽就世家姻。
儒風士范石階印,
深閨嬌容嶺上存。
豪氣干得紫禁月,
旌旗攪動紀年云。
今朝古道探蹤跡,
國棟足痕何處尋。
注:桃?guī)X:指楊桃?guī)X古道,即旌德江村至績溪上莊的古道。傳為江冬秀與胡適聯(lián)姻所修。
如絲:指古道如同紅絲帶一般。世家姻:即江、胡兩個世家的聯(lián)姻。
儒風士范石階。寒斈旰m先生尊奉母命西裝革履到江村相親,走在楊桃?guī)X古道上,其儒士風范何其瀟灑,曾給石階古道烙下深深印痕。
豪氣干的紫禁月:想當年,胡適先生的一篇《文學改良芻議》,文中那改革文學的沖天豪氣足足影響了紫禁城上空的氣象。
旌旗攪動紀年云:按照中國歷史紀年表,中華民國時代為一個紀年。胡適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之一,他高擎的文學改良旗幟攪動了二十世紀前半頁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際會風云。
江上古道之美人潭瀑布
美人譚瀑布在江村至上莊古道的楊桃?guī)X中段。從白地鎮(zhèn)的205國道上遠遠就能看到瀑布如一條白練從山壁斷崖的豁口處飛瀉而下,好不壯觀。當年江冬秀探親路上經(jīng)過此潭時都要停下將潭水作鏡子照一照嬌容,理一理秀發(fā)。正是:
楊桃瀑布欲從天,
掛素前川一望間。
昂首蛟龍瓊液瀉,
凌空雪練玉屏懸。
飛珠濺玉龍吟地,
撞壁砰崖虎嘯篇。
深閨當年回嫁地,
常飲玉液浣嬌顏。
注:欲從天:是說(瀑布)好像是從天上飛下來一般。
掛素前川一望間:掛素,指飛掛著一條白色的帶子。前川,指南面的山坳。一望間,指一眼就能望得見。全句是說,遠遠地站在白地鎮(zhèn),一眼就能望得見前面(南面)的`山崖上飛掛著一條白色的飄帶。
昂首蛟龍瓊液瀉:就像蛟龍昂起頭噴瀉的瓊液一般,玉汽玲瓏,晶瑩剔透。
玉屏:如玉的吊屏。
深閨:指江冬秀;丶薜兀夯氐匠黾薜牡胤,即娘家。
浣:即洗一洗。
江上原文賞析11
原文: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譯文
紅豆生長在陽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長多少新枝。
希望思念的人兒多多采摘,因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韻譯
晶瑩閃亮的紅豆,產(chǎn)于嶺南;
春天來了,該長得葉茂枝繁。
愿你多多采摘它,嵌飾佩帶;
這玩藝兒,最能把情思包涵!
注釋
又名相思:題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贈李龜年”。
紅豆:又名相思子,一種生在江南地區(qū)的植物,結(jié)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鮮紅色。
“春來”句:一作“秋來發(fā)故枝”。
“愿君”句:一作“勸君休采擷”。采擷(xié):采摘。
相思:想念。
賞析:
這是借詠物而寄相思的詩。一題為《江上贈李龜年》,可見是眷懷友人無疑。起句因物起興,語雖單純,卻富于想象;接著以設問寄語,意味深長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誼,表面似乎囑人相思,背面卻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語雙關,既切中題意,又關合情思,妙筆生花,婉曲動人。全詩情調(diào)健美高雅,懷思飽滿奔放,語言樸素無華,韻律和諧柔美。可謂絕句的上乘佳品。▌⒔▌祝
唐代絕句名篇經(jīng)樂工譜曲而廣為流傳者為數(shù)甚多。王維《相思》就是梨園弟子愛唱的歌詞之一。據(jù)說天寶之亂后,著名歌者李龜年流落江南,經(jīng)常為人演唱它,聽者無不動容。
紅豆產(chǎn)于南方,結(jié)實鮮紅渾圓,晶瑩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鑲嵌飾物。傳說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邊地,哭于樹下而死,化為紅豆,于是人們又稱呼它為“相思子”。唐詩中常用它來關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愛范圍,朋友之間也有相思的,如蘇李詩“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即著例。此詩題一作《江上贈李龜年》,可見詩中抒寫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緒。
“南國”(南方)即是紅豆產(chǎn)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紅豆生南國”起興,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語極單純,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來發(fā)幾枝”輕聲一問,承得自然,寄語設問的口吻顯得分外親切。然而單問紅豆春來發(fā)幾枝,是意味深長的,這是選擇富于情味的'事物來寄托情思。“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對于梅樹的記憶,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鄉(xiāng)情。同樣,這里的紅豆是赤誠友愛的一種象征。這樣寫來,便覺語近情遙,令人神遠。
第三句緊接著寄意對方“多采擷”紅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擷植物來寄托懷思的情緒,是古典詩歌中常見手法,如漢代古詩:“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即著例!霸妇嗖蓴X”似乎是說:“看見紅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遠方的友人珍重友誼,語言懇摯動人。這里只用相思囑人,而自己的相思則見于言外。用這種方式透露情懷,婉曲動人,語意高妙。宋人編《萬首唐人絕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襯離情之苦,因相思轉(zhuǎn)怕相思,當然也是某種境況下的人情狀態(tài)。用“多”字則表現(xiàn)了一種熱情飽滿、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調(diào)。此詩情高意真而不傷纖巧,與“多”字關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句點題,“相思”與首句“紅豆”呼應,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關合相思之情,有雙關的妙用!按宋镒钕嗨肌本拖笳f:只有這紅豆才最惹人喜愛,最叫人忘不了呢。這是補充解釋何以“愿君多采擷”的理由。而讀者從話中可以體味到更多的東西。詩人真正不能忘懷的,不言自明。一個“最”的高級副詞,意味極深長,更增加了雙關語中的含蘊。
全詩洋溢著少年的熱情,青春的氣息,滿腹情思始終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話兒不離紅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達得入木三分。它“一氣呵成,亦須一氣讀下”,極為明快,卻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話往往樸素無華,自然入妙。王維很善于提煉這種素樸而典型的語言來表達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詩語淺情深,當時就成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江上原文賞析12
江上秋懷
餐霞臥舊壑,散發(fā)謝遠游。
山蟬號枯桑,始復知天秋。
朔雁別海裔,越燕辭江樓。
颯颯風卷沙,茫茫霧縈洲。
黃云結(jié)暮色,白水揚寒流。
惻愴心自悲,潺湲淚難收。
蘅蘭方蕭瑟,長嘆令人愁。
古詩簡介
《江上秋懷》是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的一首五言律詩。此詩表現(xiàn)了作者在遠游歸家的途中,見到江上一派深秋的景象,而不免被悲秋的情緒所感染。三聯(lián)至六聯(lián)對仗工整,文辭古雅,韻律性強。
翻譯/譯文
遠游歸來,回到故山,散發(fā)臥壑吞食霞氣。
山里寒蟬在枯桑枝上號叫,這才知道已經(jīng)是秋天了。
北方的大雁告別了海濱,南方的燕子辭別了江樓,各自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
颯颯秋風卷起沙瀑,蒼蒼茫茫的沙霧籠罩江洲。
黃云漫天,暮色蒼莽,江中白水揚起寒流。
心中惻愴之情油然而生,淚水如涌泉潺湲不盡。
山里蘅草蘭花已經(jīng)蕭瑟凋零,為此長嘆不已,令人哀愁不盡。
注釋
、挪拖,王本注:“餐霞,吞食霞氣。仙家修煉之法!币仓覆蝗胧饲遗c世俗不合之人。顏延年《五君詠·嵇中散》:“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
、粕l(fā)句:散發(fā),亂發(fā)紛披。王本注:“散發(fā),不冠而發(fā)披亂也!敝x,與《江南春懷》詩中 “謝金闕”之謝字同意。謝遠游,再也不能遠足,不能遠行歸鄉(xiāng)。
、撬费憔洌核罚瑒⒈、朱本俱作胡。雁,敦煌殘卷作鴻。海裔,海邊!痘茨献印ぴ烙枴罚骸肮孰m游于江尋海裔。”高誘注:“裔,邊也!本浜瑐。謝靈運《征賦》:“眷轉(zhuǎn)蓬之辭根,悼朔雁之赴越。”
、仍窖嗑洌和醣咀ⅲ骸霸窖,今之紫燕!本湟嗪!秴窃酱呵铩りH閭內(nèi)傳》:“胡馬望北風而立,越燕向日而熙,誰不愛此所近,悲其所思者乎?”
⑸朱本注前段十句云:“此白江上秋懷,言餐霞而臥于舊壑之中,散發(fā)無拘,不事遠游。山蟬號于枯桑,乃知天之秋矣。斯時也,胡雁別于海邊,越燕辭乎江樓,雁來燕去而秋深矣。風颯颯而卷沙,霧茫茫而繞洲,黃云結(jié)乎暝色,白水揚其寒流。景物若此,則秋之感懷者亦多矣!睈艕硇淖员牖蜌埦碜鞲屑ば淖詡。
⑹潺湲,《楚辭·九歌·湘君》:“橫流涕兮潺湲,隱思君兮悱惻!蓖跻葑ⅲ骸颁郎髅 !
⑺蘅蘭句:蘅,杜蘅!稜栄抛ⅰ肪戆诵蠒m疏:“《本草》唐本注云:杜蘅葉似葵,形如馬蹄,故俗云馬蹄香。”朱本注:“蘅、蘭皆香草也,以比君子。蕭瑟,凋殘意!
、讨毂咀⒑蠖嗡木湓疲骸吧涎郧锞爸挆l,此則言其所懷也。秋而有懷,凄愴自悲,淚下潺湲,莫之能已。蘅蘭本香草也,今乃蕭瑟而凋悴矣,令人長嘆而生多愁。譬之君子,本可用也,今乃流落不遇,安能不自傷乎?是則其所懷者,非獨為秋而然,亦悲其時年邁而不遇耳。豈自還山之后,南游江上,秋日有懷而作歟?”
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762年(寶應元年)秋,作于當涂。
敦煌殘卷本題作《江上之山藏秋作》。檢李詩,惟《姑孰十詠》寫天門山有“迥出江上山”句。又牛渚山亦可稱“江上之山”。北宋賀鑄《采石磯》詩序云:“縣東南二十里 ,瀕江兩磯相對。按縣譜,太白嘗隱東磯上,故址存焉!(《慶湖遺老詩集》卷三)賀鑄言采石磯在縣東南有誤,當在西北。又詩中謂“東西采石磯”,亦前所未聞。但據(jù)縣譜謂李白嘗隱東磯,當必有據(jù)。據(jù)此,“江上之山”(即詩中所說“舊壑”)必博望山和采石山中之一山。詩為暮年思歸并窘迫之極時所作。
賞析/鑒賞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很好的秋思之作,對仗工整,文辭古雅,韻律性強,表現(xiàn)了作者在遠游歸家的.途中,見到江上一派深秋的景象,而產(chǎn)生的悲秋情緒。全詩的大意是:我這不合世的餐霞之人臥于舊壑,因病在床亂發(fā)紛披再也不能遠足行游。聽到山蟬在枯桑上哀叫,才知又是時秋。此時北方的鴻雁應是離開了海濱,南方的紫燕也該辭別了江樓。蕭蕭秋風卷起了塵沙,茫茫云霧縈繞著江洲。天邊黃云結(jié)成了暮靄,河中的白水揚起了寒流。我如此潦倒心中凄愴悲傷,淚流不住難以止收。蘅蘭君子正在凋殘,只令人以長嘆表露哀愁。
名家點評
蕭本云:“此太白傷亡之作也。不惟傷已,而復為同類者傷之,悲夫!”
嚴評本載明人批:“是選體,排對類謝,頸聯(lián)似鮑!
江上原文賞析13
作品原文
江上漁者①
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②愛鱸魚③美。
君④看一葉舟⑤,出沒⑥風波⑦里。
作品注釋
、贊O者:捕魚的人。
、诘褐
③愛:喜歡
、荀|魚:一種頭大口大、體扁鱗細、背青腹白、味道鮮美的魚。生長快,體大味美。
、菥耗。
、抟蝗~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樹葉似的小船。
⑦出沒:若隱若現(xiàn)。指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
⑧風波:波浪。
作品譯文
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只喜愛鱸魚的味道鮮美。
看看那些可憐的打魚人吧,正駕著小船在大風大浪里上下顛簸,飄搖不定。
創(chuàng)作背景
范仲淹能夠關心生活在社會下層的一般民眾的疾苦,寫過一些同情勞動人民的詩歌作品。他是江蘇吳縣人,生長在松江邊上,對這一情況,知之甚深。他在飲酒品魚、觀賞風景的時候,看到風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聯(lián)想到漁民打魚的艱辛和危險,情動而辭發(fā),創(chuàng)作出言淺意深的《江上漁者》。
作品鑒賞
這首語言樸實、形象生動、對比強烈、耐人尋味的小詩,反映了漁民勞作的艱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
首句寫江岸上人來人往,十分熱鬧。次句寫岸上人的.心態(tài),揭示“往來’的原因。后二句牽過的視線,指示出風浪中忽隱忽現(xiàn)的捕魚小船,注意捕魚的情景。鱸魚雖味美,捕捉卻艱辛表達出詩人對漁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對“但愛鱸魚美”的岸上人的規(guī)勸。“江上”和“風波”兩種環(huán)境,“往來人”和“一葉舟”兩種情態(tài)、“往來”和“出沒”兩種動態(tài)強烈對比,顯示出全詩旨在所在。
表現(xiàn)手法上,該詩無華麗詞藻,無艱字僻典,無斧跡鑿痕,以平常的語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達不平常的思想、情感,產(chǎn)生不平常的藝術效果。
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死后謚號文正,史稱范文正公。為北宋名臣,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思想家,祖籍邠州(今陜西省彬縣)。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較深。有《范文正公集》傳世。
江上原文賞析14
早寒江上有懷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
鄉(xiāng)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注釋:
①選自《孟浩然集》。
、谀韭洌簶淠镜娜~子落下來。
、垩隳隙龋捍笱隳巷w。
、芟逅涸跐h水的轉(zhuǎn)彎處。襄水,指漢水,流經(jīng)孟浩然的家鄉(xiāng)襄陽(現(xiàn)在屬湖北)。曲,曲折轉(zhuǎn)彎處。
、莩贫耍洪L江中游一帶云的盡頭。
、尢祀H:天邊。
⑧迷津:迷失道路。津,渡口
、嗥胶Oβ盒稳蓍L江水勢很大
譯文:
樹葉飄落大雁飛向南方,北風蕭瑟江上分外寒冷。
我家在彎彎漢水轉(zhuǎn)彎處,遠望楚天云海迷迷茫茫。
思鄉(xiāng)的眼淚在旅途流盡,看一葉孤帆在天邊飄蕩。
迷失道路問渡口在何處?茫茫江水在夕陽下流淌。
賞析:
詩的開頭兩句,扣詩題“早寒江上”!澳韭溲隳隙取笔茄壑兴姟霸绾本跋螅氨憋L江上寒”更多地著眼于自身的`感受。兩句詩很具體的寫出了季節(jié)氣候特點,應該說,就是寫實;但這兩句寫早寒景象的詩是為下面的抒情做準備的,所以又有起興的作用。面對秋末冬初的蕭條景物,不禁勾起思鄉(xiāng)情懷,于是首先就想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家鄉(xiāng)在襄水灣曲處,遠隔著楚地云天,很遠哪!遠隔難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班l(xiāng)淚客中盡”,正面抒發(fā)了思鄉(xiāng),一個“近”將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作了盡情的抒發(fā)。如此思鄉(xiāng),當然就想到回鄉(xiāng),于是才有“孤帆天際看”的表現(xiàn)。看天際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鄉(xiāng)的念頭。這念頭實在是鄉(xiāng)思所致,然而想回鄉(xiāng),也沒有那么容易,因為迷失了道路;迷失道路本來可以詢問,但江水與海相平,水勢漫漫,又到哪里去問路呢?
最后兩句,從表面看寫歸路之難,仔細推敲我們發(fā)現(xiàn)這里不是純粹寫實,有著很深的含意。
孟浩然曾與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到長江下游漫游過一次,開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吳越漫游。這首詩可能作與漫游時期。因離鄉(xiāng)日久,觸景生情,便在詩中表達了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并抒發(fā)了心境的迷茫之情。寫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稱之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江上原文賞析15
水調(diào)歌頭·江上春山遠
宋朝 葛長庚
江上春山遠,山下暮云長。相留相送,時見雙燕語風檣。滿目飛花萬點,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腸;匮惴迩奥,煙樹正蒼蒼。
漏聲殘,燈焰短,馬蹄香。浮云飛絮,一身將影向瀟湘。多少風前月下,迤邐天涯海角,魂夢亦凄涼。又是春將暮,無語對斜陽。
《水調(diào)歌頭·江上春山遠》譯文
江上春日的青山遠隔,山下晚霞鋪滿天際。相留相送時只見滿眼都是繽紛的落英,驀然回首,故人已在千里之外,而孤零零的我只能整日里借酒來澆灌我的愁腸;匮惴迩暗牡缆飞希p煙籠罩,草木蔥籠,一片蒼茫。
天色將明,滴漏,聽起來分外清晰,眼前的燈焰在一寸寸地逐漸縮短,一夜未眠,隱隱又聞到了馬蹄上野花的余香;腥裟瞧〉脑贫,飛舞的柳絮,我又將拖著孤獨疲憊的身子向瀟湘而去。這一生不知有多少風前月下的日子,是在漂泊流離、羈旅天涯中度過的,連夢境都是那樣的凄涼。又是暮春時節(jié),面對脈脈斜陽,我佇立無語。
《水調(diào)歌頭·江上春山遠》注釋
暮云:黃昏的云。
沃:澆。
回雁峰:在湖南衡陽市南,為衡山七十二峰之首,峰勢如雁之回旋,故名。相傳雁飛至此不再南飛,遇春而回。
瀟湘:瀟水和湘水,亦作湘江的別稱,在湖南省南部。
迤邐:一路曲折行去。
《水調(diào)歌頭·江上春山遠》賞析
這首詞開頭的“江上春山遠,山下暮云長”二句,選用江、山、云這些巨幅背景入詞,同時用“遠”字、“長”字預示行人遼遠的去向,用“春”字、“暮”字勾勒出最叫人傷神的時令。因此,起首十字在點明“相留相送”之前,就已飽含了惜別的全部情緒。這首詞的開頭純用景語,由于一二句意境高遠,所以詞篇剛一開始就將離別的愁緒,渲染得分外的濃烈,接著就有“相留相送”一句,似乎感情的即將洶涌而出了。誰知剛說完了這四個字,作者卻突然打住,來了句“時見雙燕語風檣”!跋嗔粝嗨汀钡男那槿绾?作者反而欲說還休,這種寫法既寫出情之切,難以表達,同時又使文勢跌宕,于一張一弛之中顯出了作者煉句謀篇的'功夫!半p燕語風檣”是借物寫人,從側(cè)面補敘“相留相送”中的情意!皾M目”以下三句分別將別時所見、分手遠去、別后獨處三個環(huán)節(jié)寫了出來。
詞篇寫別離,但離別情緒卻沒有用一個字來正面點染,只用當時所見的江、山、云、雙燕、飛花烘托離人的辛酸,這在古人詩詞中已屬少見;至于將別去的速度寫得那么迅疾,近乎是疊用由言別到分手到孤單的一個個鏡頭,則無疑又是抒寫離人凄苦最有效的手段。用“千里”明提兩地遙遠的距離,用“沃”反襯愁腸回繞的痛楚,都極有分量!盎匮惴迩奥贰笔窃O想中的來日前程;匮惴鍨楹馍狡呤逯,相傳秋雁南飛,至此而返。但是作者到了那里,返得了還是返不了呢?“煙樹正蒼蒼”便暗示:那里渺茫難測,何從預料歸期!可知,前途中山、水正多,詞中獨寫“回雁峰”是有講究的。
下半闋,作者用三個字的短句,選取漏、燈、馬三種事物表現(xiàn)行人單調(diào)的旅途生涯。其中,寫漏聲用“殘”,寫燈焰用“短”,是在暗示作者經(jīng)歷著一個不眠之夜!榜R蹄香”是用馬蹄尚有踏花余香,來說明主人公駐足不久。然而漏殘焰短,天亮在即,新的跋涉又將開始!案≡骑w絮,一身將影向瀟湘”寫的是未來的旅程。詞用“浮云飛絮”比喻旅人,是古人詩文中較為常見的;而“一身將影”用上“將”字,把“形只影單”的意思予以翻新,就開始露出逋峭之勢;至“向瀟湘”三字雖只引入地名,但瀟湘為湘江的別稱,位置在衡山之,連系上半闋中“回雁峰前路”一句,將詞人心中的留連眷念之情刻畫了出來。
“多少”以下三句寫“一身將影向瀟湘”時的情緒,其中“多少風前月下”即敘述自己的孤獨,又比照往日風前月下的幸福與團聚,在對比中寫盡思念,寫透凄切!板七娞煅暮=恰睆幕匮惴濉t湘再往極遠推開,并從“多少風前月下”的美好回憶中驚醒,于是自然吐出了“魂夢亦凄涼”這一撕裂肝肺的呼聲。以“又是春將暮”結(jié)尾,既呼應“江上春山遠”,又挽住不盡的跋涉:“無語對斜陽”既呼應“山下暮云長”,又挽住無窮的凄涼。有了這兩句,就能總攬全篇大旨,使詞作首尾連貫,渾然一體。此外,結(jié)處出現(xiàn)“無語對斜陽”的人形象,將所有的情思全凝聚在他那深沉的眼神里,也極耐尋味。
葛長庚有云游四方和道士生活的薰陶,因而他的作品清雋飄逸。這闋詞賦離愁,從“春山”、“暮云”以下,選用一連串最能叫人愁絕的景物,間用比興與直接抒寫之法,多方面渲染個人情緒,寫得愁腸百轉(zhuǎn),深沉郁結(jié)。然而詞篇從“相留相送”寫起,一氣經(jīng)過回雁峰、瀟湘,直至天涯海角,又似江河流注,雖千回百轉(zhuǎn),卻能一往直前。氣脈貫通,氣韻生動,實是詞中珍品。
《水調(diào)歌頭·江上春山遠》創(chuàng)作背景
葛長庚是個道土,常年四處游離,足跡遍布南宋山河,并且交友甚廣。這次遠去他鄉(xiāng),好友前來送別,彼此戀戀惜別,依依語語,再三地互相囑托。分別在即,有感而發(fā),故作此詞。
【江上原文賞析】相關文章:
《江上》原文及翻譯賞析09-22
江上原文及賞析03-06
江上原文賞析12-16
《江上》原文及賞析(精選16篇)09-23
江上阻風原文及賞析09-02
[精品]江上原文及賞析09-20
(熱)江上原文及賞析09-01
江上原文及賞析[精華]09-01
江上原文及賞析(通用)08-29
江上原文及賞析[熱]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