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手机免费在线观看,国产女人在线视频,国产xxxx免费,捆绑调教一二三区,97影院最新理论片,色之久久综合,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寄校書七兄一作送韓校書原文及賞析

時間:2024-08-18 10:26:14 美云 賞析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寄校書七兄(一作送韓校書)原文及賞析

  在日復(fù)一日的學(xué)習(xí)、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過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詩吧,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又稱古體詩或古風(fēng)。那么都有哪些類型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寄校書七兄(一作送韓校書)原文及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無事烏程縣,蹉跎歲月余。

  不知蕓閣吏,寂寞竟何如。

  遠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車。

  因過大雷岸,莫忘八行書。

  譯文

  我百無聊賴地居住在烏程,虛度光陰,轉(zhuǎn)眼又到了年終。

  七兄啊,你在蕓閣那樣清冷的地方供職,不知你的寂寞該是怎樣的情形?

  滔滔的江水裹挾著你的仙舟遠去,天上的寒星伴隨著你的使車前行。

  你路過大雷岸時,不要忘記像鮑照一樣,給我寄幾個字,以告慰小妹的思念之情。

  注釋

  校書:即校書郎,官名,掌管整理圖書工作的。

  七兄:名不詳,當時任校書郎。

  烏程縣:在今浙江湖州吳興南。作者家鄉(xiāng)。

  磋(cuō)跎(tuó):光陰虛度。歲月余:歲晚、年終。

  蕓(yún)閣(gé)吏:即校書郎,此處代指七兄!笆|閣”即秘書省,系朝廷藏書館。因為蕓香可辟紙蠢,故藏書館稱“蕓臺”或“蕓閣”。

  何如:是“如何”的倒置。

  仙棹(zhào):仙人所乘之船。這里指七兄所乘之船。棹:本搖船工具,船槳。常用來代指船。

  寒星伴使車:過去傳說天上有使星,伴著地上的使者。《后漢書·李郃傳》曾記載。和帝派遣了一些使者,穿著便服到各州縣去。李郃根據(jù)天上有兩顆使星到了益州分野而預(yù)知將有二個使者到益州。因為七兄出使是在年終,所以稱天上的使星為寒星。

  大雷岸:即《水經(jīng)》中所說的大雷口,也叫雷池,在今安徽望江縣。南朝宋詩人鮑照受臨川王征召,由建業(yè)赴江州途經(jīng)此地。寫下了著名的《登大雷岸與妹書》。

  賞析:

  李冶字季蘭,烏程(今浙江吳興)人,是唐時頗負詩名的女冠(女道士),高仲武《中興間氣集》稱“自鮑昭以下,罕有其倫”。這首詩是寫寄給一位作校書郎(官名,職務(wù)是在中央政府做整理圖書工作)的“七兄”的,從其內(nèi)容可知此人其時當在自烏程赴任所、沿江而上的途中。在五言律體中,此詩算是寫得很別致的。

  律詩起句尤難,“或?qū)芭d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題起。要突兀高遠,如狂風(fēng)卷浪,勢欲滔天!保钶d《詩法家數(shù)·律詩要法》)但作者卻只從眼前心境說起,淡到幾乎漫不經(jīng)意:“無事烏程縣,蹉跎歲月余!奔确桥d比,又非引事,甚至未點題,更談不上“突兀高遠”,發(fā)唱驚挺了。但“無事”加之“蹉跎”,自能寫出百無聊賴的心境,“歲月余”三字除寫時令(歲晚),還兼帶些遲暮之感。兩句直逼出“寂寞”二字,對開啟后文相思之意,也算得是很好的導(dǎo)入。

  頷聯(lián)點出“寂寞”,卻又不是在說自家了!笆|閣”系政府藏書館,“蕓閣吏”即校書郎!安恢|閣吏,寂寞竟何如?”不道自家寂寞清苦,反從七兄方面作想,為他的寂寞而耽憂,是何等體貼,何等多情呢。其實,自己的寂寞是不言而喻的。所以這里寫法又是推己及人,情味雋永。對于前一聯(lián),承接自然,同時仍是漫不經(jīng)意,連對仗都不講求,可謂不事雕琢,“不求深遠”。詩寫至此,很象一篇五古的開頭,其徐緩的節(jié)奏,固然有助于渲染寂寞無聊的氣氛,以傳相思深情。但對律詩來說,畢竟篇幅及半,進一步發(fā)展詩情的余地不多,詩人將如何措手呢?

  頸聯(lián)一出,上述擔(dān)心似乎是完全不必要的。高仲武贊云:“如‘遠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車’,蓋五言之佳境也!边@兩句想象七兄行程,上句寫水程,水“遠”舟“浮”,亦即“孤帆遠影碧空盡”也,當是作者回憶或想象中目送七兄征帆的情景。漢代曾以“蓬萊”(神山,傳說仙府秘籍多藏于此)譬“蕓閣”,故此稱七兄所乘舟為“仙棹”,這樣寫來,景中又含一層向往之情。下句寫陸程,寫“星”曰“寒”,則兼有披星戴月、旅途苦辛等意;“使車”惟“寒星”相伴,更形其寂寞,惹人思念。旅途風(fēng)光以“寒星”、“遠水”概之,寫景簡淡而意象高遠。由于前四句皆情語,不免有空疏之感,此聯(lián)則入景,恰好補救。其對仗天然工致,既能與前文協(xié)調(diào),又能以格律相約制,使全篇給人散而不散的感覺。故二句之妙,又不止境佳而已。

  從烏程出發(fā),沿江溯行,須經(jīng)過雷池(在今安徽望江縣)。雷池一稱大雷。劉宋文帝元嘉十六年秋,詩人鮑照受臨川王征召,由建業(yè)赴江州途經(jīng)此地,寫下了著名的《登大雷岸與妹書》。照妹鮑令暉是女詩人,兄妹有共同的文學(xué)愛好,所以他特將旅途所經(jīng)所見山川風(fēng)物精心描繪給她,兼有告慰遠思之意。

  此詩結(jié)尾幾乎是信手拈來這個典故,而使詩意大大豐富!耙蜻^大雷岸,莫忘幾行書”,由于這樣的“提示”,便使讀者從蹉跎歲余、遠水仙棹、寒星使車的吟詠聯(lián)想到那名篇中關(guān)于歲暮旅途的描寫:“渡泝無邊,險徑游歷,棧石星飯,結(jié)荷水宿,旅客貧辛,波路壯闊,始以今日食時,僅及大雷。涂登千里,日逾十晨。嚴霜慘節(jié),悲風(fēng)斷肌。去親為客,如何如何!”(《登大雷岸與妹書》)從而,更能具體深切地體會到“不知蕓閣吏,寂寞竟何如”的淡語中,原來包含深厚的骨肉關(guān)切之情。女詩人以令暉自況,借大雷岸作書事,寄兄妹相思之情,用典既精切又自然。“莫忘寄書”的告語,形出己之不能忘情;盼寄書言“幾行”,意重而言輕。凡此種種,都使這個結(jié)尾既富于含蘊,又保持開篇就有的不刻意求深、“于有意無意得之”的風(fēng)韻。

  這首詩作法不同于五律通常之例。它自不經(jīng)意寫來,初似散緩,中幅以后,忽入佳境,有愁思之意,而無危苦之詞;至曲終奏雅,韻味無窮,正是“不求深遠,自足雅音”(《唐詩別裁》),堪稱律詩中別具風(fēng)格的妙品。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是寫寄給一位作校書郎(官名,職務(wù)是在中央政府做整理圖書工作)的“七兄”,從其內(nèi)容可知此人其時當在自烏程赴任所、沿江而上的途中。

  作者簡介

  李冶(?—784),唐代女詩人、道士。字季蘭,烏程(今浙江吳興)人。與陸羽、劉長卿、皎然等交往。曾被召入宮中。后因上詩叛將朱泚,為德宗所撲殺。詩今存十余首,多贈人及遣懷之作,后人曾輯錄她與薛濤的詩為《薛濤李冶詩集》二卷。

【寄校書七兄一作送韓校書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寄蜀中薛濤校書原文及賞析02-20

送兄原文及賞析05-24

送兄原文及賞析06-04

《送兄》原文及賞析12-19

【熱門】《送兄》原文及賞析12-19

寄蜀中薛濤校書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3-27

與韓荊州書原文賞析11-15

與韓荊州書原文及賞析12-08

送二兄入蜀原文及賞析08-02

(精)《送兄》原文及賞析7篇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