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自遣原文翻譯及賞析
在平平淡淡的學(xué)習(xí)、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yōu)秀的古詩吧,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自遣原文翻譯及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自遣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譯文
得到的時候就放聲高歌沒有就由他去吧,愁恨全然不理照樣樂悠悠。
今天有酒就痛快暢飲喝他個酩酊大醉,明日的憂慮就等明天再煩愁。
注釋
得:指得到高歌機會。失:指失去這個機會。
悠悠:悠閑自在的樣子。
今朝:今日。
賞析
本詩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羅隱由于生活在政治極端腐敗的晚唐社會,又加上他仕途坎坷,十舉進士而不第,便化進取為憤怒,視功名如煙云,常常以激憤的心情、銳利的筆鋒揭露現(xiàn)實的丑惡,批判政治的腐敗,抒發(fā)胸中的憤懣!蹲郧病肪褪瞧渲休^有名的詩作。
創(chuàng)作背景
該詩成功地塑造一個活脫脫的呼之欲出的縱酒高歌的曠士形象。這個形象雖有政治上失意后頹唐的一面,而其中憤世嫉俗的品格頗得人們贊嘆。他除了反映舊時代知識分子一種變態(tài)的心理外,而通過人物的形象也狀寫出了晚唐社會的黑暗現(xiàn)實。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边@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一有機會便唱否則即罷休,愁恨全然不理照樣樂悠悠。
首句說不必患得患失,倘若直說便抽象化、概念化。而寫成“得即高歌失即休”那種半是自白、半是勸世的口吻,尤其是仰面“高歌”的情態(tài),則給人具體生動的感受。情而有“態(tài)”,便形象化。次句不說“多愁多恨”太無聊,而說“亦悠悠”,也就收到具體生動之效,不特是為了押韻而已。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毙≡姷暮髢删涫钦f,今天有酒就喝個酩酊大醉,明日有憂慮就等明天再愁。
這兩句更將“得即高歌失即休”一語具體化,一個放歌縱酒的狂士形象呼之欲出。這,也就是此詩造成的總的形象了。僅指出這一點還不夠,還要看到這一形象的獨特性。這里取象于放歌縱酒,更帶遲暮的頹喪!敖癯芯平癯怼,總使人感到一種內(nèi)在的凄涼、憤嫉之情。這樣的情感既有普遍性,其形象又有個性化,所以具有典型意義。
此詩藝術(shù)表現(xiàn)上更其成功之處,則在于重疊中求變化,從而形成絕妙的詠嘆調(diào)。
一是情感上的重疊變化。首句先括盡題意,說得時誠可高興失時亦不必悲傷;次句則是首句的補充,從反面說同一意思:倘不這樣,“多愁多恨”,是有害無益的;三、四句則又回到正面立意上來,分別推進了首句的意思:“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得即高歌”的反復(fù)與推進,“明日愁來明日愁”則是“失即休”的進一步闡發(fā)?傊瑥念^至尾,詩情有一個回旋和升騰。
二是音響即字詞上的重疊變化。首句前四字與后三字意義相對,而二、六字(“即”)重疊;次句是緊縮式,意思是多愁悠悠,多恨亦悠悠,形成同意反復(fù)。
三、四句句式相同,但三句中“今朝”兩字重疊,四句中“明日愁”竟然三字重疊,但前“愁”字屬名詞,后“愁”字乃動詞,詞性亦有變化?梢哉f,每一句都是重疊與變化手牽手走,而每一句具體表現(xiàn)又各各不同。把重疊與變化統(tǒng)一的手法運用得盡情盡致,在小詩中似乎是最突出的。
由于上述兩個方面的獨到,宜乎千年以來一些窮愁潦倒的人沉飲“自遣”,陶冶情操時,于古人偌多解愁詩句中,惟獨最容易記起“今朝有酒今朝醉”來。
詩名《自遣》,是自行排遣寬慰的意思。解讀此詩,關(guān)鍵全在于詩人將“愁’和“恨”排遣掉了沒有。而詩人之“愁”和“恨”是社會之愁,家國之愁,這種愁是詩人自己難以解決的。上書,皇帝不聽;勸說,皇帝不理;諷諫,皇帝會惱怒。那詩人怎樣排遣,是采取了不理、不采、不合作、不發(fā)言的態(tài)度。這種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雖帶有一定的消積成分,然而大多的知識分子都不發(fā)言,都不合作,那“此時無聲勝有聲”擁有很大的力量。
羅隱
羅隱(833年2月16日—910年1月26日),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zhèn))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yīng)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tǒng)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xù)續(xù)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xiāng)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羅隱簡介
羅隱(833~909)
中國唐代文學(xué)家。原名橫,字昭諫,號江東生。杭州新城(今浙江桐廬)人。20歲應(yīng)進士舉,十試不第。羅隱生當變亂時代,大半生流落不得志的生活經(jīng)歷,養(yǎng)成憤世嫉俗的思想性格,好為諧謔諷刺。
他的創(chuàng)作以雜文小品成就最高。他將自己的小品文集題名《讒書》,并自述寫作用心是“有可以讒者則讒之”,“所以警當世而誡將來也”。雜文小品表現(xiàn)形式上有直接發(fā)議論,有借寓言托諷,有用散文體,有用賦體,隨物賦形,不拘一格,而皆能嬉笑怒罵,涉筆成趣,明快潑辣,一針見血。羅隱還有一些較好的記敘文和政論文,具有樸素辯證法的思想。詩歌多應(yīng)酬贈答、登臨寫景之作,表現(xiàn)出一些懷才不遇之感,但總的說來境界比較狹窄,調(diào)子不免低沉。他的一部分諷刺小詩,批判時政,尖銳有力,與其雜文相似。羅隱的詩風(fēng)在晚唐屬于淺易明暢的一路,述事真切而語言通俗,尤其善于提煉民間口語,有些詩句寫來如同白話,成為后人常用的諺語格言。
羅隱是哪個朝代的
他是晚唐的文學(xué)家。在羅隱身上有兩件奇事。第一件就是他考了十幾次科考都沒有中舉,這件事成為了大家的笑談。第二件事就是他才高貌丑。傳聞有個大家閨秀在拜讀了他的大作后立誓非他不嫁,可自從看見了他的樣貌之后就徹底打消了這個念頭,再也不讀他的詩了。
羅隱的狂妄也是人盡皆知的。他到節(jié)度使的地盤,仗著自己和大人同姓,就稱呼他為侄子。節(jié)度使的下屬非常生氣,羅隱只不過是一介平民,怎么敢稱沒有血緣關(guān)系的節(jié)度使為侄子呢那節(jié)度使不以為然,反而對那屬下說,羅隱看不上那么多的權(quán)臣,現(xiàn)在愿意來到他這里,還稱呼他是侄子,這是他的榮幸。兩人見面的時候,節(jié)度使對羅隱行了長輩之禮,羅隱一點也不謙虛,淡然地受了這個禮。離開的時候,侄子還贈給他叔父萬錢。
羅隱的狂妄倚仗的就是他的才氣,世人們瘋狂的崇拜他。那位節(jié)度使之所以不生氣羅隱的無理舉動是因為愛寫詩的他崇拜羅隱的詩。青州軍閥經(jīng)常送錢財過來,為的就是討一首他的詩。等得到后,每天都要拿出來看看。羅隱有個朋友中了舉,他特地送了首詩以示祝賀。誰知道那人的父親說兒子中舉并不能讓他高興,得到羅隱的詩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F(xiàn)在你不僅知道,還知道羅隱的名聲有多廣了吧。
【自遣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自遣原文及賞析03-10
天凈沙的原文翻譯及賞析02-16
水調(diào)歌頭原文翻譯及賞析02-16
赤壁原文翻譯及賞析02-16
墨梅原文翻譯及賞析04-24
國殤原文翻譯及賞析02-10
《落日》原文及翻譯賞析02-28
《秋思》原文及翻譯賞析02-10
不見原文|翻譯|賞析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