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手机免费在线观看,国产女人在线视频,国产xxxx免费,捆绑调教一二三区,97影院最新理论片,色之久久综合,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農村老年人調研報告

時間:2022-11-24 03:52:35 調研報告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農村老年人調研報告

隨著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農村老年人口的養(yǎng)老問題日益突出。健金的農村養(yǎng)老體系由自養(yǎng)層次和公共層次構成,個人、家庭、集體和國家都在其中各盡所能。但在現實條件下農村養(yǎng)老體系的每個層次都存在缺陷。本報告經過多次實地調研,走訪調查不同村組老年人的保障制度、收入來源、住宅問題、代際互動、文化生活及老年人生活期待等內容,運用隨機抽樣法、訪談法、現場觀察法、文獻法等調查方法,旨在了解大陳莊村老年人生存現狀,剖析老齡化背景下大陳莊村人口老齡化給農村養(yǎng)老機制帶來的壓力和問題,找出真正適合大陳莊村特點的農村養(yǎng)老問題的解決方案。

農村老年人調研報告

一、我國農村養(yǎng)老的現狀

1、家庭養(yǎng)老是主要形式。調查資料顯示,目前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中,95%的老年人選擇家庭養(yǎng)老。1990——1995年全國敬老院年均2.08萬個,老人院老年人只有30多萬,僅占農村五保老人(保吃,保住,保醫(yī),保葬)的13%,而全國五保戶老年人總數僅占農村老年人總數的2.78%。這表明了家庭養(yǎng)老在農村有巨大的優(yōu)勢。在我國廣大農村中,老年人多數仍與子女孫輩們居住,形成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的大家庭。據2000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全國有老年人的家庭中,老年人與成年子女生活在一起的有6871萬戶,占有老年人口戶的73.83%,其中三代居住的占大多數。另外一種情況是老年人與已婚子女分戶居住,同時子女仍提供生活照料。一種是喪偶獨居,一種是配偶共同居住。無論是那種居住形式,都是在老年人有勞動能力前提下的,經濟來源靠老人勞動獲得和子女供養(yǎng)。農村的老年人將擁有的土地分配給子女耕種,這樣就理所當然地獲得子文提供的生活費用。很多家庭雖然是分戶居住,但老年人家庭與已婚子女家庭同住一個地區(qū),距離較近,在生活和精神上有著密切的聯系,出現“分而不離”的現象。

2、社會養(yǎng)老是補充形式。我國農村的社會養(yǎng)老保險,是以個人繳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提供優(yōu)惠政策為特色的。民政部門從1991年開始,根據國務院的決定,在農村經濟發(fā)達和比較發(fā)達地區(qū)推行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試點。根據農民自愿、在政府組織引導下,從農村和農民的實際出發(fā),國家予以政策扶持,實行儲備積累的模式,建立個人養(yǎng)老保險基金帳戶,但要避免摧毀原有的家庭養(yǎng)老模式,根據積累的資金總額和預期的平均領取年限確定養(yǎng)老金的領取標準,交納標準和支付標準實行多檔次。再有是五保供養(yǎng),它的經費在鄉(xiāng)鎮(zhèn)、生產隊統(tǒng)一經營時,主要從集體公益金中開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供養(yǎng)五保戶的經費和物品,主要從村提留或鄉(xiāng)統(tǒng)籌費中列支。部分地方用鄉(xiāng)鎮(zhèn)1企業(yè)上交的利潤或集體經營的項目中提留經費,政府也從救災救濟款中安排一部*王超,男,1993年生,江蘇省南通市人,xx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電力系統(tǒng)2012—(1)班,電話:xx-xxx-xx。

1

xx大學暑期社會實踐調研報告

分經費,用于供養(yǎng)五保戶或興辦敬老院。1998年全國有222.6萬人享受五保供 養(yǎng),其中62萬人由鄉(xiāng)鎮(zhèn)敬老院集中供養(yǎng)。還有一部分農村老年人在優(yōu)撫保障中享受優(yōu)待撫恤金。優(yōu)撫保障的對象包括對國家革命事業(yè)或國家安全作出貢獻的軍人以及家屬。1998年全國支出優(yōu)撫保障費用72.8億元,撫恤補助各類優(yōu)撫對象447萬人。有一部分農村老年人在不同程度上享受了國家的補助和優(yōu)待。

二、目前我國農村養(yǎng)老出現的主要問題

1、傳統(tǒng)家庭養(yǎng)老模式受到的沖擊

第一,老年人家庭地位的下降和多子女家庭養(yǎng)老責任分散。農業(yè)技術的提高和農業(yè)耕作的半機械化和機械化,使老年農民的傳統(tǒng)農業(yè)經驗的價值嚴重縮水,再加上老年農民體力的衰退,他們對農業(yè)家庭的作用就越來越小,農村老年人家庭地位日益下降。因而他們在家庭中的傳統(tǒng)家長地位和權威地位必然會喪失,相應地就失去了對家庭財產的實際支配權。在多子女家庭中,由于有多個養(yǎng)老責任主體,就會產生相互推諉責任的可能,出現誰都不養(yǎng)老年人的局面,同時在多子女家庭中其養(yǎng)老行為和水平容易向下攀比。這兩種情況都導致了家庭養(yǎng)老問題的出現。

第二,農村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進程加快和農村勞動力的流動。當前鄉(xiāng)村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使我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異軍突起。大批農業(yè)勞動力從農業(yè)生產轉變到了工業(yè)生產中來,我國農村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進程迅速加快,使原先隱藏在集體出工勞動方式中的大量勞動力開始涌現出來,呈現出從不同地區(qū)向城鎮(zhèn)涌入的趨勢。農村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和勞動力的不斷流動弱化了土地作用,改變了傳統(tǒng)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生產方式,影響了勞動者作為養(yǎng)老義務承擔者的角色,家庭養(yǎng)老模式受到了沖擊。

《農村老年人調研報告》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第三,農村家庭規(guī)模的縮小和人口老齡化程度的日益提高。隨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和老年人口壽命的延長,“四、二、一”式的家逐步形成,同時也出現了家庭小型化。以我大陳莊村所屬的海安縣為例,1997年海安縣總人口99萬,2017年底海安縣總人口93.42萬人,人口出現負增長。家庭規(guī)模的縮小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家庭養(yǎng)老功能,造成代際之間關系在照料方式、供養(yǎng)方式等方面有所變化。加之,農村老齡人口規(guī)模龐大,老齡化速度的不斷加快。由于人口老齡化階段經濟發(fā)展水平較低,老年人又失去了勞動能力或大部分工作機會而成為社會純消費人口,又由于人口老齡化有階段性和累進性的特點,在某些發(fā)展時期可能會超越經濟的發(fā)展,對社會經濟和養(yǎng)老體系產生巨大壓力。這兩種現象給家庭贍養(yǎng)老年人帶來了嚴重影響,一些家庭貧困的農民很難盡到贍養(yǎng)老人的責任。 2、農村社會化養(yǎng)老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農村集體養(yǎng)老力量薄弱,農民養(yǎng)老資金來源不足。目前敬老院是我國農村老年人集中養(yǎng)老的主要形式,但農村敬老院只是對農村的部分老年人實現了集中養(yǎng)老。以我大陳莊村所屬的曲塘鎮(zhèn)為例,整個曲塘鎮(zhèn)就一所養(yǎng)老院,

150多個床位,而2011年末全鎮(zhèn)人口為103936人,顯然不能滿足全鎮(zhèn)老人的需求,根據蘇政發(fā)[2017]155號《江蘇省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實施辦法》規(guī)定,養(yǎng)老金待遇由基礎養(yǎng)老金和個人賬戶養(yǎng)老金組成,支付終身。基礎養(yǎng)老金標準每人每月最低為60元,地方政府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適當提高標準,提高部分的資金由地方財政支出。而我大陳莊村每人每月為70元,顯然無法滿足一個月基本生活開銷。

第二,政府承擔的責任不夠。社會化養(yǎng)老的主體是社會,是以社會運作的方式實現的,能夠代表社會、管理社會的主導者是政府,并不是個別的社會組織和家庭。從近年來農村社會化養(yǎng)老發(fā)展過程來看,我國政府力圖避免發(fā)達國家“福利制度”或“高福利”的做法,防止背上沉重的社會保障負擔。但政府不應該放棄或者規(guī)避社會保障責任,在某些改革措施中,增加個人的責任是正確的,但是政府應該承擔的責任不明確。當前我國的農村養(yǎng)老模式不能讓社會養(yǎng)老和家庭養(yǎng)老截然分開,二者是相互補充,相互交融的。有效的途徑是實現家庭養(yǎng)老與社會養(yǎng)老相結合,而實現結合的主導力量是政策,即政府通過法規(guī)、政策、管理來實現的。這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養(yǎng)老模式政府工作的重點,也是適應市場經濟化和生活化的必然要求。通過走訪和調查,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農村養(yǎng)老模式制度還有很大的改善提高空間,我想用自己有限的知識為農村養(yǎng)老制度的改革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建議。

三、對農村目前的養(yǎng)老制度的觀點和建議

1、大力增加農民收入

第一,轉變農民觀念,加大農村科技教育力度。提高農民市場化水平,培養(yǎng)農民的市場意識。以我大陳莊村為例,我大陳莊村主要以種植業(yè)、養(yǎng)殖業(yè)為主,因此必須加強農村教育投入,努力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加強農業(yè)技術技能培訓。對農民進行實用技術培訓,科學應用先進農業(yè)設備,科學種田,要通過一切有效途徑,幫助農民認識市場、接受市場,改變傳統(tǒng)的生產方式,大力發(fā)展商品經濟。以市場為導向,遵循市場規(guī)律,把“效益優(yōu)先”和“市場需要”放在第一位,以市場取勝,提高他們適應市場的能力。

第二,大力發(fā)展農業(yè)合作制。在當前我國市場經濟不發(fā)達,農民組織化、市場化程度還相對較低的情況下,走合作化道路更是提高農民市場化水平的重要的組織保障。以我大陳莊村為例,我村絕大部分人參與桑蠶業(yè)。每到蠶繭成熟之際,海安縣鑫源絲綢有限公司會組織人員下鄉(xiāng)收購蠶繭。這就是“公司+農戶”型,即龍頭企業(yè)帶動農業(yè)戶型。這種形式公司降低了交易費用,農戶也提高了與公司談判的能力,增加了收入。

第三、發(fā)揮政府職能,有效降低農業(yè)經營風險。農民作為分散的經營主體,自行進行信息的搜集整理,難度大、成本高,客觀上要求政府應作為信息服務的主體,為農民提供準確、及時、有效的市場信息,減少農民生產經營的盲目性,降低經營風險。政府必須最大限度的降低由于制度的不穩(wěn)定對農民的不利影響,保持相對穩(wěn)定的農村經濟制度,特別是農村土地制度,降低農業(yè)制度風險。通過提高政府政策的透明度,保證農民對經濟制度的信心,消除他們的后顧之憂,為提高農民市場化水平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持。

2、加強農村養(yǎng)老建設力度

明確政府職能,加大財政投入,確保養(yǎng)老金能保證老人正常的生活需求。大力加強養(yǎng)老硬件設施建設,尤其敬老院的建設,確保這個區(qū)域的每一個有需求的老人在敬老院有床位。通過一切有效途徑,轉變老人的養(yǎng)老觀念。以我大陳莊村為例,“四、二、一”式的家庭已經占多數,這樣會加大年輕一輩的養(yǎng)老壓力,將老人交予敬老院,有利于利用社會資源贍養(yǎng)老人,減輕年輕人的負擔,更好地履行養(yǎng)老責任。加強養(yǎng)老法制建設,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農村老年人調研報告》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四、結語

通過一番調查和訪問,我感覺我國農村養(yǎng)老問題的解決越來越變得緊迫,任重而道遠。然而我相信在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指引下,我們應根據現實農村的實際情況來解決養(yǎng)老問題,建立更完善的養(yǎng)老機制,使老年人在一種經濟寬松的條件下愉悅的養(yǎng)老。

農村老年人調研報告 [篇2]

人口老齡化問題是當今世界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中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富裕了,壽命也在不斷提高,我國正在逐步進入老齡社會。關注民生,關注農村百姓的生活,是構建和諧社會,建設新農村的著力點。在推進和諧社會的建設中,我們不能忽視這一群體――農村老年人。他們的生活質量將直接影響著新農村建設。于是,我就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現狀進行了相關調查,并形成了以下調查研究報告。

一.調查簡介

調查時間:2017年11月24日到2017年11月26日

調查地點:宿遷市項里街道,果園社區(qū)

調查對象和范圍: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及其子女、村干部

調查手段:問卷調查、座談會、特別訪談

二.調查意義及目的

對當地老年人的生活狀況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并且根據調查所得得出一些結論,獲取農村老人的身體、心理、經濟狀況、社會支持的狀況.分析得出當地老年人生活狀況的問題、原因及解決問題的對策,為當地黨政部門把握當地老年人的生活狀況、解決相關問題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借鑒和參考。

三.調查內容

1.老年人的個人基本情況

2.老年人的生活來源

3.老年人子女的供給情況

4.老年人的醫(yī)療狀況

5.老年人生活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四.調查過程

為了獲取準確的數據資料,我采取了大面積的問卷調查。此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30份,收回有效問卷30份,發(fā)放對象為村里部分老年人。以更加系統(tǒng)準確的把握老年人的生活動態(tài)。

為了得到詳盡具體的事例典型,特別開展了兩次訪談,參加訪談的有村委會干部和老年人代表。訪談中,一些老年人積極發(fā)言,描述了自己的生活情況及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辦法等,村干部也講述了近幾年村中發(fā)生的關于老年人的典型事件,并向他們介紹了關于老年人的一些法律法規(guī)。

五.調查結果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fā)展,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狀況較以前有了明顯的改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存在頗多問題。

(一)調查數據

1.生活來源。農村老年人的收入來源占第一位的是勞動收入,占43.2%,占第二位的是子女供給,占56.2%,另外,還有靠國家補貼等情況。

2.贍養(yǎng)狀況。農村老年人的贍養(yǎng)占第一位的是靠子女占66.7%,占第二位的是自養(yǎng),占30.5%,另外,還有寄住在親戚家、養(yǎng)老院等。

3.健康狀況;加懈鞣N疾病的占83.3%;無疾病者占16.2%。

4.醫(yī)療狀況。經常去醫(yī)院就診的占15.1%,不去醫(yī)院看病的占84.9%。

5.家庭關系。家庭關系和睦的占12.1%,家庭關系一般的占64.9%,家庭關系不和睦的占21.4%,不回答或情況不明的占1.6%。

6.精神生活。精神生活豐富的占2.3%,一般的占36.5%,匱乏的占61.2%。

(二)調查結論

總體來看,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狀況不容樂觀。農村老年人年齡已經大了,勞動能力減弱,生活已經逐漸不能自理,特別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狀況每況愈下,他們的醫(yī)療保障也成了不容忽視的問題。子女贍養(yǎng)情況不盡如人意,甚至有置之不理的情況。同時,農村老年人的家庭關系不夠融洽、精神生活十分匱乏,這就造成了身心的不愉快,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自身的健康狀況。

六.調查分析

(一)出現的問題

1.生活來源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農村老年人生活的負擔。

2.大多數老年人的生活水平與子女相比差距較大。子女雖然盡了贍養(yǎng)義務,卻僅僅滿足于維持老人生活的溫飽水平。

3.老人孤獨寂寞,精神上缺少慰藉。許多老人獨立生活,平時只能收到子女的贍養(yǎng)費,卻很難看到人影,即使生病,兒女也只是來看一下就走。

4.老人看病、打針、吃藥負擔很大。農村老年人平均每年的醫(yī)療費用為200元左右,在如此負擔之下,老年人往往是得了病能抗則抗,能拖則拖,錯過治病最佳良機,極大地影響了身體健康。

5.農村老年人缺乏必要的休閑娛樂健身場所。農村本身的公共娛樂場所就比較缺少,適合老年人的休閑娛樂健身場所就少之更少了,老年人空余時間較多,這就造成了老年人無處可去的現象。

(二)解決對策

1.逐步建立農村養(yǎng)老社會保障制度。

2.發(fā)揮農村家庭養(yǎng)老的功能。

3.認真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切實維護農村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4.逐步發(fā)展農村社區(qū)福利和社區(qū)服務事業(yè)。

5.協調家庭關系,確保精神生活質量。

6.建立必要的老年休閑娛樂健身場所。

(三)未來展望

我們相信,在各級組織的深切關懷下,在社會各界的熱忱關心下,在鄉(xiāng)親鄰里的真情相助下,有兒女子孫的融融愛心,所有的問題必將得到妥善解決,農村老年人一定能夠像生活在城市里的老年朋友一樣,最終實現自己夢寐以求的“六個老有”的理想,一定能夠充分沐浴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陽光!

小組成員:楊雨 叢琦 王夢雅 李安炎

2017年11月28日

農村老年人調研報告 [篇3]

近幾年來,*鄉(xiāng)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背井離鄉(xiāng)到城市打工,子女不在身邊的留守老人現在成為日益龐大的一個特殊群體。在新農村建設中,留守老人問題日益突顯,為了解這一特殊群體的生產、生活狀況及其帶來的社會問題,我辦近期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對高橋、拉片、紅光、菇類村四個村進行了專題調查。

一、調查村基本情況與現狀

*鄉(xiāng)轄四個村46個村民小組,共有農村住戶1420戶,總人口5430人,外出務工1560人,占總人口的28.72%,其中60周歲以上的老年566人,占總人口的10.42%。子女不在身邊的留守老人122戶,215人,占60周歲以上老年人的37.98%。其中:高橋村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248人,留守老年人74人,占60周歲以上人口的29.83%;紅光村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118人,留守老年人57人,占60周歲以上人口的48.30%;拉片村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109人,留守老年人52人,占60周歲以上人口的47.71%;菇類村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91人,留守老年人32人,占60周歲以上人口的35.16%。

1、在調查訪問過程中發(fā)現,大多數留守老人生活特別簡樸艱難,居住環(huán)境非常差,飲食非常簡單。尤其是瑤族群眾的留守老人,他們只求溫飽,特別是在農忙季節(jié)飽一餐餓一頓是經常的事;部分老人因年紀大,翻犁田土,種菜、吃菜都困難,無法對房屋進行修繕,房前屋后雜草叢生、屋頂瓦片支離破碎,逢雨天時外面下大雨、室內下小雨更是家常便飯,令人擔心。

2、留守老人還承擔著繁重的體力勞動。除少數年齡特別大,行動不便的留守老人外,普遍從事農業(yè)生產勞動,有的70歲以上仍然從事體力勞動,與其他老年人相比,勞動強度更大。如拉片村懂保的謝奶,女,71歲,老伴早逝,兒子、媳婦都出外打工,留下一個4歲的孫子在家,還有一個身患殘疾的兒子須照顧,自己還種有兩畝多的地,購買農肥就把上年收成的稻谷賣掉一部分用來買肥料,幸好有經銷商送肥到組,幫忙把肥料送到家里,不然即使有錢也沒辦法把肥料拉回家中,插秧季節(jié)時還帶著孫兒到田邊,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3、擔負起撫養(yǎng)教育孫輩的重任。從調查村看,紅光村因村級已沒有學?晒┖⒆泳妥x(今年被撤并),孩子們只能走路到4公里外的學校去上學。從目前看,大部分外出務工人員將子女留在農村父母身邊,由自己的父母看護小孩,帶子女上學。由于農村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大多老人只管供孩子吃、穿,至于學習、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就只能聽之任之了,帶孫子力不從心,有的連自己照顧自己也成了問題,大大地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負擔和精神負擔。

4、老人遭遇排斥。因老年人閑暇時無處可去,村里的小賣部又往往是人群集聚地,老年人因無購買能力,到其場所閑坐時亦不受店主歡迎。兩代人特別是婆媳關系不好的,更易遭到媳婦的排斥,即使當兒子的想孝順也阻力重重。

二、農村留守老人面臨的困難與問題

隨著我鄉(xiāng)農村子女紛紛外出務工,農村留守老人群體的不斷擴大,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不容忽視,主要表現在:

1、經濟收入低,生活質量差。目前除了少部分享受農村低保的戶有得到扶助外,絕大部分農村老年人沒有養(yǎng)老保障。農村留守老人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自己勞動所得和子女貼補。隨著孝道觀念的不斷淡化及子女在外務工謀生壓力加大,子女貼補缺乏穩(wěn)定性,農村老人的經濟收入更是少得可憐,由于無經濟來源,三餐基本的油、鹽、柴、米都無法保證,甚至半年都吃不上肉;吃的菜大多數是左鄰右舍的鄉(xiāng)親送的;炊事用燃料有的是燒廢舊木料,生活非常艱難。

2、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隱患多。由于子女不在身邊,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如打米、打柴、挑水吃、到醫(yī)院看病等都成為難題。特別是老人身體不好,需要子女陪同上醫(yī)院看病治療時,子女不在身邊,老人更是覺得孤苦無靠,感到很失落。有的老人生病了,連飯都做不了,都無人喂水喝,想哭旁邊連一個聽的人也沒有。此外,老年人發(fā)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無人或搶救不及時,可能會錯過治療時機,導致嚴重后果。隨著年事漸高,一些農村老人記憶力下降,有的行動不便或身有殘疾,一些日常生活行為都有可能留下安全隱患,甚至導致悲劇。如拉片村堯沙組媽正和,冬季該組沒有水吃,她只能到3公里外的地方抬水吃。她自己還種有2畝左右的耕地,在上半年因種地疲勞過度,昏倒摔傷,好在被路過村民及時發(fā)現護送回家,得到有效治療,等到兒子、媳婦趕回來時,人已經躺在床上好幾天了。

3、對隔代教育造成心理負擔重。如果單從照顧孫輩的生活起居方面而言,只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壓力,增加勞動強度。但對小孩教育方面心理負擔更重,主要因為農村老年人大多數識字不多,無法輔導小孩的學習,擔心學習成績差。其次目前農村交通、通訊得到迅速改善,電視、游戲到處有,孩子在外的時間長,擔心發(fā)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年人總覺得管理小孩力不從心。

4、精神缺少安慰。人老了有喜靜的一面,但人老了最怕孤獨。農村老人過慣了苦日子,對物質生活往往無過高的奢求,因此來自子女的精神安慰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主要來源之一。由于子女長期不在身邊,農村老人大多過著“出門一個人,進門一盞燈”的寂寞生活,這很容易使他們感到孤獨。特別是獨居老人感到有心里話沒處說,有時間沒事打發(fā),很可能出現抑郁癥狀,覺得生活沒有意思,嚴重的會產生自殺的念頭。另外,農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較單調,老人大多是“蹲墻根、找樹陰、聊聊天”,在家庭外邊也難以找到精神寄托。

三、解決農村留守老人問題的建議與對策

要真正解決農村留守老人存在的問題,短期內很難一步到位,應采取近、中、遠期規(guī)劃,循序漸進式推進。

1、成立農村幫工服務隊。以村組為單位在村里成立農村幫工服務隊,幫助留守老人耕種田地,確保農村承包的耕地不留荒,保證糧食不減產。具體做法:一是以村為單位成立幫工協會組織,村支部書記任組長、村長、副村長任副組長,各村民小組長為成員的協會領導小組,以組為單位成立10至20人的幫工服務隊;二是幫工服務隊的服務費用開支,采取個人投入、政府補貼的方式,即外出務工子女出70%,鄉(xiāng)補助20%,村里補助10%的辦法解決。

2、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做積極參與社會的主人。農村留守老人自身要注意調節(jié)好心態(tài),增強心理上的自立程度;生活上,鍛煉自己的自立能力;并且注意鍛煉身體,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并保持勤學好問的習慣,不斷學習新事物,跟上時代步伐。積極尋找精神寄托,充實新的生活內容。尋找精神寄托的方式有許多,如:和鄰居聊聊天,下下棋;參加村里的公益事業(yè)活動,幫助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加入計生協會會員,幫忙做育齡人群的計生工作,把自己融入社會之中。

3、強化尊老、愛老、養(yǎng)老、敬老的宣傳教育。在農村社會化養(yǎng)老機制尚未形成之前,傳統(tǒng)式家庭化養(yǎng)老仍是農村養(yǎng)老的唯一形式。要加強農村年輕人的孝道教育,對在敬老愛老等方面做得較好的年輕人應予以弘揚表彰,對歧視、排斥老人等行為給予曝光、鞭達。架起親情時時溝通的橋梁,在外子女要經常與自己父母保持聯系,按時給老人寄錢送物。家中大事多征求父母意見,即使沒有事也要經常與老人通通話,加強彼此之間的溝通與聯系,給老人以精神撫慰。

4、逐步建立農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務隊。為留守老人提供如打米、抬水、理發(fā)、環(huán)境衛(wèi)生清理、房屋修繕等日常服務,可由民政或共青團、婦聯等部門組織牽頭,盡可能在各鄉(xiāng)村組都成立農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務隊,建立一支常年服務的隊伍,以緩解留守老人存在的困難。

5、完善農村醫(yī)療保險制度。農村留守老人大多數身體虛弱,小病不斷,門診費用大。按照目前農村醫(yī)療保險規(guī)定,只有住院才能報銷,且報銷比例較低。因此要在逐步提高住院費報銷比例的同時,對60周歲以上的農村參保老人門診費應該給出優(yōu)惠的報銷標準,以減輕這部分弱勢群體醫(yī)療費用。

6、逐步建立農村養(yǎng)老制度,為農村留守老人提供生活保障。首先是擴大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圍,把符合條件的農村老人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從經濟上保證老年人達到基本生活水平。其次是鼓勵社會團體、企業(yè)、個體老板捐資設立老年人基金,對需要幫助的老人給予扶持。

7、興辦農村養(yǎng)老福利事業(yè),走家庭化養(yǎng)老與社會化養(yǎng)老相結合之路。有條件的地方,可由鄉(xiāng)、村組織牽頭,通過招商引資、當地能人投資等多渠道的辦法興辦養(yǎng)老院、托老所等,建立一個溫暖的大家庭。如成立農村老年人休閑活動中心、老年人互助協會等,讓老年人重新找到歸屬感。在老年人組織內部,可實施老年人互助機制,低齡老人為高齡老人義務服務,把義務服務的時間進行累積并建檔,等將來自己需要這方面服務時,可以免費享用所累積的服務時間。并逐步將農村老年人福利事業(yè)引向市場,對于年齡較大的留守老人,可以考慮由其子女出部分錢,搬進托老所,進行社會化養(yǎng)老,促進諸如個別留守老人無人管等問題的解決。

留守老人的難題得不到解決,將會影響到他們的晚年生活與身體健康,在外打工的子女也難以安心。要真正破解留守老人面臨的問題,需要政府、社會各界給予更多的關懷和支持。農村有農村的優(yōu)勢,政府可在發(fā)展農業(yè)生產上找出路,加大對農村的財力與科技投入,讓更多有知識、有文化、有技術的勞動力留在農村,進行農業(yè)開發(fā),使他們在農村有錢可賺,既不影響致富,也能照應老人。

【農村老年人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老年人調研報告01-26

農村調研報告04-03

農村低保調研報告11-23

農村農業(yè)調研報告11-24

農村養(yǎng)豬調研報告11-24

農村問題調研報告11-24

農村發(fā)展調研報告11-24

農村高中調研報告11-24

農村消防調研報告11-24